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说达里雅布依人独有的民居文化,分析研究达里雅布依人民居文化与沙漠生态环境的关系、达里雅布依人民居文化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宗教性。提出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必然性。人类的物质文化是自然环境的必然产物。进而说明自然环境左右各民族的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水平。
关键词:游牧维族;达里雅布依人;居住文化;沙漠腹地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居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无意识在岩穴山洞栖身到有意识选择、建造居所,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进步。它不但标志着人类从此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更标志着人类的居住行为从此不再育目,而是开始具有了较强的文化意识。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去对人类的居住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视,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廖明君.民族居住活动的文化阐释.广西民族研究,1997 (3)P125-127]。
达里雅布依人是生活在我国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半游牧维吾尔族人。千百年来,达里雅布依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牧放生活。他们与生活在南疆其他乡镇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的维吾尔族有所不同。至今,在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仍然保持着维吾尔族古老传统的牧放生活方式,他们目前还是属于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模式。由于地处偏隅和恶劣的地理环境、沙漠的阻隔、交通工具的落后,他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保持了古朴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居住文化。研究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文化,无疑对达里雅布依人整体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达里雅布依人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特定的民族发展历程,他们的居住文化独具特色,。本文通过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情况,分析和认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特殊生存环境和特色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居住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生活在于田县沙漠腹地从事牧放的达里雅布依人,他们把游牧生活方式带入沙漠深处,并能繁衍生息至今,这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他们在沙漠腹地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创造出了独有的居住文化,证明了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必然性。人类的物质文化是自然环境的必然产物。进而说明自然环境左右各民族的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水平。
二、达里雅布依人居住概说
久居大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人,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这里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甚远,少则几公里,多则30-40公里。最远的可达百余公里,驴和骆驼是他们的交通工具。
达里雅布依人至今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他们居住的房子极其简单,都是四四方方的,家家整洁干净。院子里的沙土平平整整,洒着清水。由于达里雅布依胡杨和红柳遍生,因此,他们的生活都和这两种树木密不可分。选择在胡杨林荫下安家,房子用胡杨和红柳枝建成。在地基的基础上,用胡杨枝干做支架,红柳枝编织成墙,再用泥巴抹平,形似木笼,他们把粗大的胡杨木挖空一分二做成房门。
屋里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土沙他们用胡杨木和粘土垒成高台,铺上羊毛毡或地毯,就是他们的卧室。大门边是厨房,所谓厨房,也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几十公分见方的火坑,用来烧水做饭。
他们不仅房屋架构简单,其居室内部设置也极为简朴,用品缺乏,没有统一性、规范性。门狭小。不重视设置与布局。由于门小无窗的关系,屋里光线不足。门的作用主要是方便出入及通风透光。厨房、卧室、仓储不分。类似的居住特色,也正是体现了地方民族的文化内容与特色。
三、达里雅布依人居住建筑特点
(一) “阿以旺” 建筑格局
“阿以旺”,维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即带天窗的前室,是和田地区享有盛名的维吾尔族民居建筑形式。当地居民为适应和拥有内外合一的舒适环境,以挑高屋面约BO厘米、宽2米的方形藻井天窗,这就是“阿以旺”[ 李群. 新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的调研与思考.美术观察,2011(4)P16-18]。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屋属于“阿以旺”房屋模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处于特有的气候、经济和文化等条件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体现出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对生存环境的具体感知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这与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有机建筑中所体现出的建筑理念十分相似[ 马晶. 浅析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大众文艺,2011(9)P196-197]。
达里雅布依人的房屋很少考虑朝向,是由于当地的地理自然条件风沙大加上夏热冬寒,不能采用大面积的侧窗。因此,建筑中各房间按主次围绕户外活动中心而展开布置,根据房屋使用的需要可任意延伸。各个房间布置十分灵活,是相互串联的,使空间即得到区分成为独立的私密空间,又相互贯穿体现出建筑的整体性和流动性。因而建筑的外轮廓主要是由房屋的内部空间决定,建筑呈现低矮的向四周展开的状态。
为了避免风沙对居住环境的干扰,对建筑部分采取了严密的封闭形式,将基本单元、辅助用房、厨房等围合成一个以内廊相联的四合院,所有的门窗全部开向内庭,建筑的外墙几乎无窗,有时一侧无房,但也以墙体封围,只有一个门作为出入口。一般居室所围合的庭院较小,大都为正方形,形成一个中庭,人们平时的起居生活都在中庭院内进行。为了更好地堵截风沙,居民们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为通风采光起见,使其顶部突出于四周建筑的屋面之上60~120厘米左右,其侧向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这种中庭空间的做法就是“阿以旺”[ 贾伟国.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初探.大舞台,2011(5)P163-164]。
(二) 以生土为主要原料的构筑模式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屋的建造是在做好地基的情况下,然后做成支架,编织好墙体,再用和好的泥巴抹上,房门则是由一棵粗大的胡杨木挖空一分二做成。是以生土为原料的建筑模式,属于“半生土”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大多数人眼中,生土建筑可能被视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生土建筑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事实上,生土建筑的构筑模式包含了对地域气候、地形地貌、环境资源的适应性,它维系一定地城内建筑文化的特征与发展,体现居民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和对“客体”的认识观。
“半生土”是以生土和木材、枝叶等构件共同完成房屋的围护与承重。西域人在进入农耕社会定居生活时,土木混合结构的平顶房建筑就已经出现了。据《梁书·高昌传》记载:“架木为屋,土复其上”,指的就是新疆典型的土木平顶民居,形成这种建筑形式的原因是“地无雨雪而极热夕”。其构筑方法有两种:一是先立木柱,柱间编笆,表面再敷泥土,柱上架粱枋,覆以植物枝叶在密肋上,再敷泥土墁成平顶;二是以生土夯筑和土坯为围护体,内置木地全梁、木拄及卧粱,屋顶为密粱,满铺小椽.覆麦草保温,抹草泥平顶。上述两种建构模式至今仍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一些绿洲、乡村中被承袭和沿用[ 李群. 新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的调研与思考.美术观察,2011(4)P16-18]。
(三) 就地取材与自然融合的建筑特点
身居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人由于交通不便,其建筑材料主要或被动都绝对体现了就地取材与大自然恰切融合的建筑特点。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选取使用影响颇大。材料来源于自然界,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因地制宜,便成为达里雅布依人房屋建筑的经济原则与建筑特色。达里雅布依人房屋建筑主要以沙土和胡杨木材料为原材料。达里雅布依乡及其干旱,只有胡杨树和红柳适合生长,自古以来,为该区的居住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屋建筑将室外的庭院用胡杨和红柳木枝叶围成,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像这样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房屋如同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建筑材料利用本地材料,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同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他们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本地材料的巧妙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四、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文化内涵
纵看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经过分析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居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方正规整的布局观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子简单,四四方方,家家整洁干净。院子里的沙土平平整整,洒水为净。也正印证了“传统民居讲究方正,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认为住宅方正就会阴阳平衡”。在达里雅布依人民居中,一般屋里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土沙他们以胡杨木和粘土垒成高台,再铺上羊毛毡或地毯,就成卧室。厨房都设在大门边,所谓厨房,也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几十公分见方的火坑,用来烧水做饭。总之,达里雅布依民居给人以规矩、方正之感。充分体现出方正规整的布局观。
(二)达里雅布依人居住文化的生态观
我们都知道:“优美的环境、良好的风水”是古人择地定居的主要条件之一。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房屋建设因地制宜,民居因势而建,顺应和利用自然生态地理条件。他们沿河而居,为避免洪水,他们需要与河水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搭建房屋,与河水一般保持50米左右的距离。
由于达里雅布依胡杨和红柳遍生,因此,他们的生活都和这两种树木密不可分。选择在胡杨林荫下安家,房子是由树枝排扎而成。先做好地基,然后用树枝干做成支架,用红柳枝编织成墙体,再抹上泥巴。屋顶铺以较厚的芦苇,形似木笼,房门则是由一棵粗大的胡杨木挖空一分二做成。房屋建设中无处不渗透着对自然最大限度的亲近。都充分反映出生态观在他们民居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 在达里雅布依人民居建筑中, 建筑的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均参与了文化生态体系的循环。
(三)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文化的宗教观
宗教信仰与居住民俗文化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关系。特别是达里雅布依人,他们属于新疆半游牧维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实践的广度与深度都极为有限,加之长期居住在沙漠腹地,自我闭塞,令其精神生活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因此宗教盛行并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居住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无论居住结构与家居生活,都会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
所有的达里雅布依人都将火种视作生命,他们至今保留了古老的拜火教习俗。这些大漠的子民都非常清楚,一旦火种熄灭,沙漠就成为死地。所以,无论你走进哪家克里雅人的屋子,首先就会看到一种他们独创的火塘一在屋内的平地上挖一个低于地面的方坑作为火塘,保证火焰持续燃烧。从古至今,无论搬到哪里,带走的一定包括火种。
达里雅布依人民居,融汇着中国传统建筑学和伊斯兰宗教影响的哲理,强调着人工和天然这一对矛盾的相互转化而不是相互僵持,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割裂。作为精神领域的建筑宗教性,是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达里雅布依人建筑创作思想不可忽略的部分[ 王磊.浅析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艺术特色.大众文艺,2010(17)P144-145]。
结语
民居象征着建筑方言。从达里雅布依人民居可以看到它的这种建筑的地方性对于文化多样性可能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因如此,建筑也成为了认识和理解一种地方文化的重要手段。
达里雅布依人的民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民居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文明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发展水平。沙漠腹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文化呈现浓郁的原生态特征。浓郁的原生态特色和丰富的古老文化因子,使民居以粗放纯朴的形式体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原生态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 达里雅布依人原生态特色浓郁的居住文化自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明君.民族居住活动的文化阐释.广西民族研究,1997 (3)P125-127
[2] 李群. 新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的调研与思考.美术观察,2011(4)P16-18
[3] 马晶. 浅析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大众文艺,2011(9)P196-197
[4] 贾伟国.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初探.大舞台,2011(5)P163-164
[5] 韦熙强.试论壮侗民族民居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壮侗民族民居文化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2(2)P44-48
[6] 王磊.浅析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艺术特色.大众文艺,2010(17)P144-145
作者简介:
王小霞,女,1971年出生,副研究馆员,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电子社会科学
论文作者:王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布依论文; 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民居论文; 维吾尔族论文; 生土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