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文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1 旅游方式分类体系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是怀有不同动机的旅游者,在特定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涉及面广、覆盖量大,因而类型非常复杂[1]。本文从旅游动机、旅游活动内容角度出发, 将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观光型旅游:指观赏、游览,是一种最基本的旅游方式,国外称其为“单纯的观景旅游”。(2)度假型旅游:主要指以休息、 疗养及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旅游活动。(3 )特种旅游:包括文化型旅游、娱乐型旅游、探险旅游与寻根探祖旅游等其它旅游方式。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2]。 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则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见图1)。
2 文化旅游——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
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旅游需求等随着他们的知识素养、经济收入而不断变化。21世纪,人类前进的步伐将迈向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生产过程各要素新的需求[3]。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开发重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1 旅游方式分类体系
Fig.1 The classified system of tourism mode
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快各国的经济繁荣等作用,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据资料统计:在美国人中, 27 %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 在1996年,有5 400万美国人进行了至少一次161 km的旅游活动,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景点;有3 300万人专门为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节而旅游[4]。另外,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 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占4.5%。可见, 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5]。
据目前趋势来看,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文化旅游的许多特征与知识经济暗合的状况决定了文化旅游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下面从4个方面分析文化旅游的典型特点。
2.1 可持续性
工业社会运行的是资源经济模式。资源经济时代里,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为此相关的技术发明也是围绕挖掘、争夺自然资源而进行的,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源=财富=经济发展。但很快这种肆虐的掠夺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污染与日益枯竭,现在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危机,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日渐深入人心。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程度不再取决于厂房、资本和有形资源的多寡,而是知识与信息的拥有量。文化旅游产品(民情风俗、宗教礼仪、园林建筑、文学艺术等)大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或人类思想精华的凝积,以坚固实物、知识技能或信息意念等形式存在。与其它旅游形式相比,文化旅游对已有旅游资源的破坏力较小,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利于现有资源的传播和保存。人们吸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变成更加丰润的形式传承于后人,因此可以满足一代又一代的旅游需求,进行持续性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根据其性质特点,从地学角度可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文化旅游活动的对象主要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直接赋存于大自然,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我国一些所谓的人间佳境、天然圣地近来随着向游人开放、开发,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象。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四川九寨沟等。其中九寨沟颇具吸引力的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失去昔日风采[6]。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则相对较为容易保护与管理。况且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无论何种时空条件下生成的天然景观,都将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地方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日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格局。英国著名地理美学家纽拜说过:“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业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2 知识密集
中国有句古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旅游能给人带来大笔的知识财富,而其中观光、度假等旅游方式主要是通过感受意境、体会心态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需求,特种旅游则是人们带有某种求知、求奇、求险的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旅游者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文化旅游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它能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另外,各种文化旅游还使游客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与升华,经过大脑的理性加工与处理,便成了新的知识财富。文化旅游产品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旅游产品。
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智力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质的投入,智力的发展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信息的传播可以缩短探索的历程。获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为任何个人或国家立足于世的必备条件。所以文化旅游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的青睐对象。
2.3 启迪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来源于现实的启示,来源于灵感的爆发。文化旅游产品汇聚了古今中外各方志士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各种文化在相关体系中的地位及演化创新过程。创新不等于空想,必须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创新不意味着背叛,必须承袭前人取得的成果。文化旅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参考资料和思维新视点。
2.4 网络销售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产品销售模式、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计算机网络的连通、虚拟技术的运用等使得旅游消费的全过程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实现。特别文化旅游产品多为实物观赏或文化活动过程演示,基本不存在亲身体验、寻求感官意境的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图片、画面实现。今后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将可以趋向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销售模式的要求。另外,旅游业是信息时代的高成长性产业,由于以跨洲、跨国、跨区流动为产业基础,因而在很多功能上与国际互联网相融性很好。网络销售使得文化旅游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与生命力[7]。
3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前景,同时也要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向。
3.1 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 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求知需求
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8]。近年我国兴起一股兴建主题公园、浓缩景观的热潮, 结果或是关门闭业,或是苟延残喘,究其原因,乃是盲目效仿,缺乏文化内涵。例如铺天盖地的“西游记宫”,多处旅游地既无《西游记》文化背景,又没能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西游记》文化内涵,仅凭一处雕梁画栋和几尊人工蜡像就想将中国古典名著拿来当摇钱树,岂不荒唐!
旅游是一项高档次的消费行为,旅游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据1996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大专以上人员占31.9%,中专及高中占35.8%,初中占22.1%,且与往年相比,大专以上人员出游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8]。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更注重自身阅历与修养的丰富和提高,因而对旅游内容的要求和评判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自然造型的美丑,而希望能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大量知识性素材和思维性启迪。
因此文化旅游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旅游,举办交流性强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这也是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必要途径。
3.2 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管理和多渠道销售, 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质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社会创造了“颠倒的市场”,顾客成为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将拥有比供应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旅游者而言,他们开始追求便捷、有效、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尤其在旅游动机形成之后选择目的地时,更希望旅游经营者提供各种精细、翔实的旅游咨讯并在旅游地享有舒适的配套服务,从而使旅游供应商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
为此,旅游业营销策略应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信息管理,包括对营销地文化知识资源的收集、汇编及与旅游相关的游乐、服务设施等信息编码处理,以供游客咨询、选择。另外,以往较为注重的是对营销地的宣传,而缺乏对客源地的分析,以致造成旅游市场的定位偏向,给旅游收益带来影响。所以信息管理尚须包括对客源地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偏好、文化素质水平、风情民俗习惯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规划布局旅游项目。旅游业是一门高关联性产业,其兴衰成败受制于一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气候、经济动态、文化浪潮等因素,因此新型经济下的旅游业管理仍需广收来自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信息源,来调控自身发展的趋向。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消费形式走向多样化。文化旅游可以以各种产品形式进行推广销售,如开展某种文化专线旅游,开发生产文化旅游资源微缩模型复制品,举办文学艺术交流大会,开展网络研讨会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强竞争实力。
3.3 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3.3.1 在发展战略上,体现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渗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全局性行为,而不是个别现象。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也应充分加以体现。例如,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法规制定、旅游产品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均应坚持可持续原则。
3.3.2 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易造成盲目开发的局面,最终非但没有利润可言,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兵马俑等古文物的发掘,由于技术等各项配套条件跟不上,开挖后即出现了腐蚀、褪色现象,破坏了其价值美度。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尊重现在、尊重未来,立足于既有技术条件、消费水平,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由“多”的数量型开发向“精”的质量型开发转变,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永续利用。
3.3.3 在宣传教育上,做到寓教于游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举措,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本质上需要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自觉的行为作保证。所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将道德规范、保护意识合理地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之中,提高游客思想觉悟,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万里长城雄伟壮丽,浑厚质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一些游客为了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在城墙上刻画自己的姓名、籍贯甚至不雅的语句,既破坏了历史文化古迹,又影响了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的发挥。旅游管理人员应以事实作教材,激起旅游者对此类行为的愤慨与反感,使他们主动抵制类似行为,起到教育作用。
3.3.4 在经营效益上,避免唯利是图
前述人造景观失败的例子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地反映了旅游开发商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仅从自身的经济收益考虑,完全忽视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胡乱设置几处表面建筑,拼凑一些景点景物,就想开业大吉了,这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旅游产品除了“有形产品”以外,很大部分属于“无形产品”,旅游活动是人们生活日程中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因此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旅游行为的产生靠其感知兴趣及好恶判断来决定。所以开发经营旅游业,尤其是新时期的文化旅游业,应着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4 选用新型人才,保证文化旅游业适应新型经济模式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业操作与运行需要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的人才。文化是没有时空界线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均是息息相通、血脉相连的。另外,各个文化系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其中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管理能力是指在网络系统运行、营销战略计划与信息分形处理方面的经营决策知识化、科学化;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任何时代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条件(见图2)。
图2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业的人才素质要求
Fig.2 The talent demand of culture tourism in knowledgeeconomy era
3.5 结合其它旅游形式,推进旅游综合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并不否认其它旅游形式的发展前途。实际上,旅游者的动机很少是绝对单一的,一次旅游活动通常是数种旅游形式的结合。文化旅游应在新时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它旅游形式密切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整个旅游业新的腾飞。
4 结语
三百年前,中国曾错过工业革命的大好机遇。现在,我们不再闭关锁国,不再保守自缚,因此也不会再错过人类社会又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目前,中国有着雄厚的智力资源与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泱泱大国,辉煌的传统民族文化和腾飞的现代科学技术都给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景源基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产品财富,结合新型经济时代的需求,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与高度。
收稿日期:1999—05—04;修订日期:199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