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存在”的合法性是不能剥夺的_哲学论文

翻译“存在”的合法性是不能剥夺的_哲学论文

用“存在”翻译being的合法性不能剥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法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在汉语本身发生剧烈变化的文化环境中,中国学者已经比较习惯用现代汉语词汇“存在”对译英文exist(名词existence),同时也用“存在”翻译英文being。然而,在最近十年中,用“存在”翻译being的合法性受到强烈的质疑,乃至于发生了动摇。这样的争论有助于中国学者在中西哲学互参、互动、互释、互译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传统,反思和建构新世纪的中国哲学,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参与。

译名问题是上述争论的首要环节。从前一段时间的争论来看,学者们对being的译名提出了种种看法,但对exist的译名却没有异议,仍旧译为“存在”。所以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对exist的显现与发展作较为系统的阐述,希冀能对这场争论有所贡献。

希腊哲学表示exist概念的语词和句式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许多由希腊哲学家使用的原创性哲学词汇本身蕴涵着多种含义,为后来的使用者和诠释者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例如:始基(arche)、逻各斯(logos)、自然(physis)、习俗(nomos)、思想(noesis)等等皆如此,不足为奇。

古希腊语是西方哲学的母语。古希腊哲学家创造和使用的哲学范畴至今仍是西方哲学,乃至世界哲学最基本和最通用的概念,就好像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一样。但是,我们在希腊古典文库中却找不到一个与exist有着同源关系的对应词汇。这一事实可以表明的不是希腊人没有存在的观念,而是希腊人用一些与exist没有同源关系的语词和句式来表达“存在”。

在彼得斯(F.E.Peters)编纂的《希腊哲学术语:一部历史性的辞典》(Greek Philosophical Terms:A Historical Lexicon)中,编者列举的与existence对应的希腊文是ousia和on。(注:Cf.F.E.Peters,Greek Philosophical Terms:A Historical Lexicon,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7,p.213.)西方学者卡恩对希腊语动词eimi(注:希腊词eimi是动词原形,相当于英文be;它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是esti或estin(用在后续词为元音开头时),相当于英文is;它的动词不定式是einai,相当于英文to be;它的中性分词是on,相当于英文being。)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希腊文中没有与exist同词源的词,希腊人用来表达存在观念的词是动词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关心being争论的学者对此已经很熟悉,我们不再具体介绍。(注:参阅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陈村富《Eimi与卡恩——兼评国内关于“是”与“存在”的若干论文》,陈村富《关于希腊语动词eimi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载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卡恩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以后,使一些学者对中国学界最先由陈康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尝试性译法——用“是”翻译being——有了新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派坚定的译名主张:用“是”、“是者”、“昰”(“是”的同音异体字)翻译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这样的主张可以理解,也可以试行,但它也和用“存在”翻译being一样,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和学界的选择。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根据本人对卡恩研究成果的阅读,我感到他没有说用exist翻译eimi就是错的。如果中国学者有这种误解,那么需要澄清。

卡恩对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清楚的表述。他说:“我的语言学考察所得出的结果是勾画出einai基础性作用,它作为系动词,同时也作为表示状态和位置的动词,表示位置的价值和表示持续状态的价值刻画了它的特点。在非系词用法中,我呼吁人们注意关于真和事实的表真表达,同时我坚持认为,早期的表存在用法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与特定的位置和谓词语境密切相关。因此,表存在的类型1和类型2在荷马的著作中可得到验证,而类型3朴素的‘绝对’用法,其中einai单独用作存在谓词,却在前5世纪渺无踪影,只见于后来的哲学语境和智者思潮影响下的语境。我的建议是,为了理解早期哲学用法,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里,表真观念(事情是否是P)被证明远比存在观念(是否有X这种东西)重要得多,尽管这两种观念都是有的。”(注:C.H.Kahn,Retrospect on the Verb“to be”and Concept of Being,in The Logic of Being,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3,p.12.)以此研究成果为依据,他有选择地对一些希腊哲学文本进行分析。被他研究过的希腊哲学家有普罗泰戈拉、麦里梭、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考察中,这五位哲学家构成了einai的系词用法向einai的存在用法转换的若干环节。(注:C.H.Kahn,Retrospect on the Verb“to be”and Concept of Being,p.14,p.14.)卡恩无意从einai的多重含义中排斥存在含义,而是主张在这些哲学家的文本中,“存在都是being概念中附属的而非基本的成分”(注:C.H.Kahn,Retrospect on the Verb“to be”and Concept of Being,p.14,p.14.)。

卡恩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有重要启发作用。他强调了eimi的三种基本用法,强调在这三种用法中系词用法的核心地位,并将这一成果用于分析希腊哲学文本。他一方面高度强调他自己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说“这三种基本用法,就其相互关系确定了一套问题而言,共同构成了古典本体论的核心,就其也要处理谓词、存在和真而言,它也构成了当代本体论的核心”(注:C.H.Kahn,The Verb“be”in Ancient Greek,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3,pp.401~402.);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主张西方学者必须用be动词的各种变化形式来对应翻译希腊语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更没有说用exist来翻译eimi就是错误的。他倒是非常强调eimi的哲学用法和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eimi及其各种变化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含义,以便正确的理解和翻译。这是笔者初步阅读卡恩的论著以后的认识。当然,笔者也有可能从卡恩的论著中读出了卡恩本来没有的意思,犯了过分阅读的错误,欢迎行家指正。

教父哲学家开始用exist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

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它原属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是现代罗曼诸语言的原始母语。公元前8世纪左右,当时住在罗马附近台伯河下游的那几个小居民社团说的就是这种语言。后来随着罗马人的立国与扩张,拉丁语传遍整个意大利和地中海世界,成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到了中世纪,拉丁语继续以标准形式出现,是宗教和学术用语,对西欧各种近现代语言都有很大影响。(注:参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可以说,拉丁语是西方哲学的第二母语。

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是:拉丁语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存在概念?拉丁语中有无与英文exist相对应的、有词源关系的词汇,或者说它也像希腊语一样,用相当于英文be的esse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存在概念?从一些拉丁语法书和词典来看是二者兼有。它既用动词esse的各种变位形式来表示“是”、“有”、“存在”、“处在”等意义(注:参阅肖原《拉丁语基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3页。),又有一个与英文exist相对应的、有词源关系的动词exsisto(等于existo)。它的释义是:(1)有(出现),起来,出来;(2)传来,响起;(3)突出,长;出现,发生,兴起;(4)成为,变为;(5)随之发生,接着出现,跟着发生;(6)显现,露面,出场、流露出;存在,有。(注:参阅谢大任主编《拉丁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2页。)这也就是说,拉丁语可以用两种手段来对译希腊语eimi的存在用法。至于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需要我们到拉丁古典文献中去寻找。

卡恩说过:“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的动词exist的出现,源于中世纪拉丁语的哲学词汇。”(注:C.H.Kahn,The Verb“be”in Ancient Greek,p.316n.)这个说法基本正确。我们在一些早期基督教教父哲学家那里找到了这个词汇的踪迹。由于受条件所限,暂时无法进行系统的考证,所以笔者现在还说不出谁是最早使用exsisto的教父哲学家。但比较明确的是,公元5世纪的拉丁教父哲学家波埃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480~525年)已经使用这个动词来表达存在。

波埃修斯出身于显赫的罗马贵族家庭,早年在雅典学习哲学。东哥特人占领罗马、建立王国以后,波埃修斯任职于东哥特王朝,后来被控叛国,下狱处死。波埃修斯学识渊博,热衷于古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工作,曾翻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对希腊哲学概念拉丁化所作的贡献仅次于西塞罗,是古代教父哲学向中世纪经院神学过渡的重要人物。下面的五个例句取自波埃修斯的《哲学的安慰》(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这本书在监狱中写成,采用对话和诗歌的文体,并援引了大量的哲学命题。

[例1,第3卷第10章](注:波埃修斯原文和英译文取自娄卜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中译文由笔者自译。)In quo illud primum arbitror inquirendum,an aliquod huiusmodi bonum quale paule ante definisti in trtum natura posit exsistere,ne nos praeter rei subiectae veritatem cassa cogitationis imago decipiat.And in this I think we first have to inquire whether any good of this kind,as you have just defined it,can exist in the world,lest we are deceived by an empty imagining going beyond the truth of the reality before us.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想,是否有这种善,如你刚才定义的那样,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免得我们被任何超越我们面前的实在的真相的空洞想像所欺骗。

[例2,第3卷第10章]Omnino enim nullius rei natura suo principio melior poterit exsistere;quare quod omnium principium sit id etiam sui substantia summum esse bonum uerissima ratione concluserim.For since there could exist no nature of anything at all better than its own principle,therefore I could conclude with the truest reasoning,that which is the principle of all things is also in its substance the highest good.由于不可能存在比某事物自身的本源更好的本性了,因此我可以用最真实的推论得出结论说,一切事物的本源也是它的本质中的最高的善。

[例3,第5卷第1章]Nam nihil ex nihilo exsistere uera sententia est,cui nemo umquam ueterum refragatus est,quamquam id illi non de operante principio sed de materiali subiecto hoc omnium de natura rationum quasi quoddam iecerint fundamentum.For that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is a true opinion,which none of the ancients ever contested,but they laid it as it were as a foundation of all arguments about nature,though they applied it not to the creative principle but to the material subject to it.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虚无中生成,这是一个真观念,从来没有古人对此做过考察,但是他们把它当作一切关于自然的论证的基础,尽管他们不把它用于创造性的原则,而是用于物体。

[例4,第5卷第3章]Quare si ab aeterno non facta hominum modo sed etiam consilia uoluntatesque praenoscit,nulla erit arbitrii libertas;neque enim uel factum aliud ullum uel quaelibet exsistere poterit uoluntas nisi quam nescia falli prouidentia diuina praesenserit.And therefore if he foreknows from all eternity not only the deeds of men but even their plans and desires,there will be no free will;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re to be any deed at all or any desire whatever except that which divine providence,which cannot be mistaken,perceives beforehand.如果他(神)不仅永远预见到人的行动,而

且甚至预见到他们的谋划和欲望,那么就不会有自由意志,因为除了不会有误的神的旨

意事先察觉到的东西以外,根本不可能存在(有)任何行动或欲望。

[例5,第5卷第6章]Hoc scilicet quod ea quae paulo ante proposui,sol oriens et gradiens homo,quae dum fiunt non fieri non possunt,eorum tamen unum prius quoque quam fieret necesse erat exsistere,alterum uero minime.Surely as much as those things I put before you a moment ago,the rising sun and the walking man;while these things are happening,they cannot not happen,but of the two one,evern before it happened,was bound to happen,while the other was not.确实就像我刚才对你说的那些事情,升起的太阳和行走着的人,当它们正在发生的

时候,它们不会没有发生,但在这两样事情中,即使在发生之前,一件必然发生,另一

件则不是。

波埃修斯在《哲学的安慰》一书中共使用exsisto13次,上面选取的5个例句中的exsistere是exsisto的主动态不定式现在时。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希腊罗马哲学中常见的问题。这些例句已经足以表明,用exsisto翻译希腊哲学esitn的存在含义是一种更加专门化的做法。从一个角度看,它确实掩盖了esitn和on的“是”与“真”与“在”的联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彰显了esitn和on的“存在”含义。

现代西方学者用两种方式翻译to on

英语、德语、法语是近现代西方哲学著述的主要用语。由于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原因,西方学术界对古典文献的翻译总的来说是比较完整的。面对希腊文献,他们或者是用相当于希腊文动词eimi的英文动词be的各种变化形式来翻译和表达“存在”之意,或者就用exist/existence来翻译。面对拉丁文献,他们既用exist/existence来翻译exis-to,也用exist/existence来翻译拉丁文esse的表存在的含义,而且总的趋势是用exist越来越多。

以笔者比较熟悉的教父哲学著作的现代译本为例:由罗伯特和多奈德逊主编的《尼西亚会议以前的教父著作集》十卷本(Roberts,A.& Donaldson,J.,ed.,1994,Ante-Nicene Fathers:Translation of the Writings of the Fathers down to A.D.325,10 vols.,American Reprint of the Edinburgh Edition.)和由沙夫主编的《尼西亚会议及会议以后的基督教教父著作选集》二十八卷本(Schaff,P.,ed.,1994,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1st and 2nd series,28 vols.,Michigan.)包括基督教教父的所有著作。通过检索可知,在这两套著作中exist出现1931次,exists出现990次,existed出现914次,to exist出现439次,is existing出现8次,had existed出现40次,has been existing出现1次,existence出现2591次。

希腊文eimi及其变形的一词多义或一词多用不仅给中国学者带来困惑,而且也给西方学者带来困惑。对待希腊文本,西方学者也要琢磨eimi及其变形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进而选择到底是用be还是用exist来翻译eimi。再加上西方学者对其母语中的exist的不同理解,他们的困惑不亚于中国学者。卡恩自己就说过:“当然,这也蕴含着exist在英语中也是一个复合的、第二序列的谓词,而不是一个原初的动词。对‘电子存在’或‘独角兽不存在’所作的句法分析在原则上与希腊语句中的类型六相同。”(注:C.H.Kahn,The Verb“be”in Ancient Greek,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Dordrecht-Holland,1973,p.316n.)

研究希腊哲学的西方学者也注意到,尽管英文也属印欧语系,与希腊文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的语法结构并不完全相等。比如弗拉斯托就抱怨说:“从希腊文的‘是’(esti)我们直接得到分词on,得到名词ousia,得到副词ontos。从英文的‘是’(is),我们所能直接得到的是分词being,但得不到名词或副词。我们不能说‘beingness’或‘beingly’,而不得不转为‘reality’和‘really’。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出自同一词干的动词:我们不能说‘Socrates reals a man’或‘Socrates reals wise’,除非我们想要开始一场过于热烈的语言游戏,就像黑格尔主义者或海德格尔主义者那样。如果我们想要说英语,我们将不得不把这四个有着密切关系的希腊词分成两个词源上互不相关的小组,从第一组中得到我们的动词,而从第二组中得到我们的名词和副词(还有较为少用的形容词,‘real’)。这样做并不艰难,但却使在希腊人的眼中视为跳跃的地方变得不那么明显了:所谓‘real’和‘reality’只不过是‘to be’的形容词和名词形式,而‘is’又转过来代表‘real’和‘reality’的动词形式。”(注:G.Vlastos,Degree of Reality in Plato,N.D.Smith,ed.,Plato Critical Assessments,vol.Ⅱ,Routledge,New York,1998,p.219.)

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对eimi的语词和句法的逻辑分析有助于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本体论的源起与发展,但这不是我们选择译名和理解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唯一依据。在不明白eimi一词多义的情况下选择在或存在固然会遮蔽它的“是”与“真”的含义,但对于早就用exsisto来理解、翻译和表达希腊哲学中的esitn和to on的存在含义的拉丁哲学家来说,我们无疑可以明确地说,他们理解的esitn和to on就是存在(exsisto)。我们或许可以指责他们对希腊哲学中的estin和to on的理解是错的,而只有用拉丁文esse的各种变形来理解和翻译才是正确的,但整个希腊哲学传统就是这么延续下来的。用esse的各种变形来对译希腊文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用exsisto来彰显eimi的存在含义,这就是拉丁哲学家对eimi的理解和译名选择,也是延续至今的西方现代哲学家的理解和译名选择。

从西方哲学中的exist的显现过程可以粗略地看出一个发展趋势,相对于拉丁语动词esse来说,exist是一个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后起的哲学术语,比较二者的含义,它不能覆盖希腊语动词eimi的全部含义,但它可以用来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而且在过去的1500年中(从波埃修斯算起)一直被用作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的主要词汇。而那个与eimi有着相同变化形式的拉丁词汇esse虽然可以很好地对译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但由于含义的庞杂和不确定而不能垄断对eimi的翻译权。而exist尽管本身也有多种含义,但“存在”的含义突显,它与eimi虽然没有词源关系,但用来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在语义上并无不合之处,可以用来翻译和表达“存在”概念。

现代汉语词汇“存在”可以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

中国学界翻译、介绍、研究西方哲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从严复翻译《天演论》开始算起,叔本华哲学、尼采哲学、古希腊哲学、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实在论、德国古典哲学、分析哲学、维也纳学派等等,先后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

希腊哲学传入中国以后,从陈康先生开始,中国学者面对to on这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希腊哲学范畴苦苦思索,希腊能够找到一个覆盖希腊文eimi及其各种变形所有三重含义(是/在/真)的中国词汇作为eimi的中译名。这样的探索与争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是有益的。笔者也衷心期待学界能够发现和推出更加完善的译名。只是到目前为止,用“是”来翻译希腊文eimi的这种主张还没有提供令我完全信服的理由。王路教授坚定地主张用“是”来翻译eimi,但是他也灵活地说过:“我主张应该以‘是’来翻译‘to be’,用‘真’来翻译‘truth’,并不是认为这样的翻译就没有任何问题。……我反对以‘存在’来翻译‘to be’,以‘真理’来翻译‘truth’,也不是说这样的翻译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不通。比如,有了(注:原文如此,疑有误。)西方中世纪的讨论,许多哲学家确实在‘存在’的意义上使用和谈论‘to be’

。特别是在西方语言文化的背景下,一些人甚至不考虑这里的区别。”(注:王路:《“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我相信中国学

者要是了解古罗马、中世纪、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家都有一部分在用exist这个较少争 议

的译名翻译希腊文eimi的存在含义,就不会轻易放弃“存在”而滑到“是”那边去了 。

在关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的争论中,译名问题是个表层问题。然而由于采用何种译名包含着对哲学概念的理解,所以译名问题既是表层的,又是重要的。通过对exist的考察,我们可以明白英文动词exist就是希腊文动词eimi的存在含义的对应表达方式,这种译法是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产生的。它首先出现在拉丁语中,然后再传递给现代西方各种语言,是在西方语言文化环境中变化发展而来的一个译名和哲学概念。如果想要剥夺用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翻译eimi及其各种变化形式的存在含义的合法性,那么首先要正本清源,剥夺拉丁文和各种现代西方语言用exist理解、翻译和表达“存在”观念的合法性。换言之,如果拉丁文和各种现代西方语言用exist理解、翻译和表达“存在”观念的合法性不能剥夺,那么用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翻译eimi的存在含义同样无法剥夺。

标签:;  ;  ;  ;  ;  ;  

翻译“存在”的合法性是不能剥夺的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