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35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回顾分析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方法与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74.3±2.3)min。病变直径为0.8~4.9cm,平均病变直径为(1.67±0.23)min。术后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出血1例、穿孔2例,对该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症状消除,患者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临床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各项手术细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疗效;安全性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手术治疗是该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在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获得了一定的重视与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微创手术治疗的代表,已获得大多医师与患者的认可。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操作繁琐,对医师的操作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1]。且该项术式治疗费用昂贵,目前尚未在临床上获得广泛的运用。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资本资料,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要点进行总结,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38~75岁,平均(47.2±3.4)岁。排除下述标准:(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2)凝血功能障碍;(3)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所有患者对于本次调查情况知情,愿意积极配合。
1.2方法
术前完善各项临床诊断,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静脉麻醉后对患者行手术治疗。于病灶边缘6mm处以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进行标记,并在标记点外侧5mm处行多点注射美蓝与甘油果糖混合液,每点注射量为2mL,以病灶明显抬起时停止注射。
以针型刀沿标记点将黏膜切开,后以IT刀自病灶下方开始剥离黏膜下层。并在剥离过程中再次进行黏膜下注射,以方便分离病灶与肌层。若剥离出血,则以热活检钳钳夹出血点季春宁止血处理。术后患者行常规处理,包括禁食、抑酸、抗感染处理等。术后3~6个月要求患者返院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74.3±2.3)min。病变直径为0.8~4.9cm,平均病变直径为(1.67±0.23)min。术后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出血1例、穿孔2例,对该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症状消除,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3、讨论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以消化道息肉与黏膜下病变为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术式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更为明显的临床优势,其可一次性切除直径在2cm以上的病变,且切除深度可至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改善患者预后[2]。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虽效果显著,但因手术时间较长,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该术式术中出血几率较大。在本次调查中,我院术中出血患者2例(另1例为术后继发性出血),且出血量均大于200mL,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有效措施预防术中出血或进行有效止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重点。我院深刻了解,若进行盲目止血可能引发穿孔,危险较大。因此先以冰肾水对大致出血部分进行冲洗,而明确出血部位行止血处理,预防对其他部位造成损伤。其中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热活检钳、电凝、钛夹等,操作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且一旦出现出血情况,需立即停止剥离,预防出血过多。相关报道指出,通过热活检钳进行止血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迟发型出血,在本次调查中与笔者所观察到的结果一致。术中出血1例,虽术中已行钛夹夹闭,但该例患者主要因手术创面较大,进而引发继发性出血。患者术中主要表现为便血,并连续4d,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行相关诊断发现患者膈下存在游离气体,为预防加重出血情况,我院未对患者行内径治疗,而是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发现治疗有效,患者出血量逐渐减少至停止[3]。
除了出血并发症外,术中穿孔也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对穿孔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病灶较深,可能已到达固有肌层;(2)腔内充气过度;(3)术中电凝止血过度;(4)病灶抬举不充分。对于病灶较深原因,首先需在术前以超声内镜对病灶深度有基本了解,而后再完善手术方案。对于其他原因,与医师的操作水平有关,术中可尽量避免。且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过程中,需一直保持病灶被抬举,这样有利于被充分剥离。我院以美蓝与甘油果糖混合液作为黏膜下注射剂,其主要因为甘油果糖弥散较为缓慢,相比生理盐水而言,甘油糖果弥散过程更为持久。若手术过程中已发现穿孔情况,则需通过钛夹夹闭止血。本次调查中,2例患者发生穿孔,对其行常规禁食、减压、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最终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出血隆起性病变临床效果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有赖于术前各项完善的临床诊断及注意术中各项操作细节,预防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手术治疗后,需按时接受复查,以明确治疗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晓蕾,陈志坦.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8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2] 覃爱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744-5745.
[3] 黄海华,潘杰,翁冬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49-451.
论文作者:肖梦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黏膜论文; 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病灶论文; 性病变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