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科学论文,统一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科学观的变革。这会导致重新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心理学的研究应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并应采取不同的探索途径。心理学的统一应为有差别的统一,也即建立统一的科学观,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统一的规范,容纳不同的心理学探索。
【关键词】 心理学科学观 心理现象 心理生活 心理学统一观
许多心理学家似乎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以及带来这一科学性质的心理学的科学观。但是,这一继承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狭隘科学观,并没有给心理学的天下带来太平和大同。心理学一直是处于四分五裂和前途茫然的状况。我们也许有理由相信,心理学根本不可能成为单一色调的和完全一致的知识门类。按这样的要求来统一心理学,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心理学不能成为统一的科学。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功能存在着差异,而两个半球又彼此相连。与此相类似,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也导致了它必然是一种有差别的知识存在,但又完全可以在其存有差别的知识类别间建立起联系。这样的心理学也同样是统一的心理学。这样的认识将会导致心理学发展上的变革。
一、心理学科学观的重构
心理学的科学观是对如何建构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基本认识,涉及心理科学的范围和边界,它的研究方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它的理论构造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它的知识体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它的应用技术的效果和限度等等。在心理学的研究当中,它的科学观常常是隐含的,也即许多心理学家会不自觉地追随和贯彻某种特定的科学观。
心理学的科学观可以体现在心理学家所采纳的研究目标和为达到该目标而采纳的研究策略上。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心理学的科学观可以决定着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确定。
西方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后,它直接继承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一直延续至今,是心理科学的传统的旧科学观,或称狭隘的小科学观。通过这种科学观,心理科学接受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物理主义的世界图景,采取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那么,人的心理及行为便被类同于其他的自然现象,也属于客观性的和机械式的存在。心理学家与其研究对象是分隔开的,心理学家力图保持与研究对象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客观的和冷静的研究者。心理学研究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和进行客观的理论抽象,以清洗掉研究者可能带入的主观臆想的成分,从而获得心理学家公认的客观知识体系。
西方心理学的这种小科学观为心理学成为现代科学知识门类奠定了基础。它剥去了遮盖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和五彩幻象,它清除了围绕人类心灵的无谓争执和痴想妄见,它给心理学带来了清晰性和精确性,它使心理学获取了实证科学的地位和尊严。但是,这种小科学观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学家的眼界和胸怀,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学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心理学的旧科学观必然面临衰落,也正在走向衰落。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之后,其主流就一直力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门类。它在科学的(实证的)心理学与非科学的(非实证的)心理学之间划定了一条截然的边界。实证心理学有借用于自然科学的客观的方法,以及接受该方法检验的合理的理论。这被当作是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唯一合法的知识形式。它把不适合该方法进行研究的人类心理和不符合该理论衡量标准的心理学探索,都推出了心理学的门外。但是,这种小科学观并未能使心理学获得纯洁和统一,反而使之支离破碎,未来堪忧。
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彻底地贯彻了小心理学观,它曾经给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但它实际带来的却是一些相当消极的后果。一是对人类心理的客观化。为了贯彻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把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行为确立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使心理学成了“无心灵”的心理学。二是对理论构想的轻视。为了排除心理学研究者的主观臆想,行为主义仅主张对行为进行客观描述,而反对进行理论构想和对理论基础的哲学反思。这导致了心理学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弱。三是对其他心理学探索和心理学传统的排斥。为了保持心理学知识的纯粹客观的性质,行为主义拒绝与其他心理学传统的沟通和交流,这使心理学的发展缺乏了博大的包容胸怀、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必要的高瞻远瞩。尽管目前行为主义已经隐退了,但它所造成的后果仍然还在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
不过,近些年来,心理学的这种小科学观已经被动摇了。认知革命不仅打开了被行为主义关闭了许久的探索内在心灵的门户,而且也打开了实证心理学能与其他探索内在心灵的理论传统进行沟通的门户。西方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在于反对实证科学对人文精神的侵吞。它使问题从去确定实证心理学是否是唯一合理的和普遍适用的,转向去确定怎样在不同的心理学探索和心理学传统之间建立沟通。因此,已经有必要对心理学的小科学观进行清理和重构,以形成心理学的一种新科学观或大科学观。大科学观不是要消解心理学的科学性质,而是要开放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改造其物理主义或机械主义的理论内核,扩展其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1〕。
西方心理学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西方的主流心理学是实证立场的心理学,它鲜明地体现了心理学的小科学观。它立足于客观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客观知识体系,并力求成为唯一合理的和普遍适用的心理学。西方主流心理学以成熟的自然科学为楷模,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它提供了对心理现象的合理的理论解释和有效的技术干预。但是,它仅仅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自然现象,从而仅仅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一个侧面,忽视了人类心灵的内省自觉和主观体验的侧面。
西方非主流的心理学是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它试图突破心理学的小科学观,以扩展科学心理学的边界,消除心理学中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非主流心理学强调人类心理与其他自然现象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反对以坚持客观性为名而否弃人的主观性世界的真实存在,提倡把人的心理体验放在研究的中心位置,力求使心理学成为人性化的科学。西方的主流心理学一直对非主流心理学持排斥的态度,主要在于怀疑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质和其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尽管非主流心理学家踌躇满志,但他们实际上却根本无力填补与主流心理学之间的裂沟。
西方心理学的传统小科学观造成了它的理论盲点,使之看不到其他心理学传统的长处,使之拒绝吸收其他心理学传统的养分。心理学的小科学观排斥和否定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心理学,将其简单地当作庸俗之见和荒谬之说。常识心理学是常人心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立基于常人的心灵内省,流传于常人的日常交往。因此,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切实的有效性〔2〕。 常识心理学以其与人的心理生活的特殊和紧密的关联性,而对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性。它是科学心理学难以跨越的。
心理学的小科学观也排斥和否定其他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象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将其简单地当作伪科学的神秘理论和历史垃圾。以西方心理学的小科学观审视和评判中国本土的哲学心理学,必然导致的是歪曲和肢解。这曾构成了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的基调。中国本土的哲学心理学不同于西方的实证心理学,它也是独立的心理学体系,是关于人类心灵和精神生活的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它涉及的是人的心灵的自我修养、自我觉悟、自我提升〔3〕。
目前,已经有了重构心理学科学观的尝试。我曾经明确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力图推动这方面的研究〔4〕。 对西方实证心理学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就应包含这样的努力。作为心理学旧科学观的体现,西方心理学在考察人的心理时,忽略了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了把文化资源纳入心理学的视野,便有必要对西方心理学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合于特定的文化圈。在中国本土文化圈中,本土化研究还停留在使研究被试由西方人换成中国人,但在研究方式上仍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造。目前,中国的本土性研究已试图彻底摆脱西方心理学的宰制,但研究存在着相当的盲目和混乱。显然,本土化研究还应该使西方心理学能在科学观上有所变革和突破。
心理学科学观的重构需要思想启示。促进西方实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传统的有效沟通,将有助于重构心理学的科学观。一部分西方心理学家已开始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中西心理学传统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心理学,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不同层面或不同侧面〔5〕。 中西心理学传统现在还具有彼此的排异性,并因此而保留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变。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可以为改造西方心理学的小科学观提供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它可以对重新确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缩小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它也可以对破除现有的研究方式的局限和走出还原论的误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重构心理学的科学观,在于重新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于改变心理学原有的研究方式。心理学将从对人性的理解中引伸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全面地和深入地揭示人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也将多侧面化,从而更为完整和统一。心理学的新科学观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贯彻,将导致心理学面貌的改观,包括在研究方法、理论构造、应用技术上的改观, 并为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学科提供诱人的前景。
二、心理学的分裂和统一
人类心理与自然物理既有相互的关联,又有相互的区别。最根本的关联在于,人类心理也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心理能够自觉到自身,这种自觉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有所不同。由于人类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心理科学的发展充满了分歧、争执、对立和冲突。
人的心理原本是一体的,但是按不同的研究方式来考察,突出的就是它的不同侧面。那么,人的心理就可以相对区分为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当然,这种区分不是把人的心理分成两个部分或两个层次。以实证或外观的方式来看,心理生活就成了心理现象;以内省或内观的方式来看,心理现象就成了心理生活。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者客观观察到的。这取决于心理学对象和心理学研究者之间的分离,心理学对象成为客体,心理学研究者成为主体。心理现象可由研究者的感官或相应的物理工具捕捉到,因此是心理学研究者外观到的。心理学研究者必须超脱出来,与所考察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公开和客观。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现象就属于自然现象,或者说在性质上类同于其他的自然现象,都是研究者的感官所把握到的。那么,心理学就必然与心理现象相分离,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它有自己的方法和使用自己的语言。当然,心理学也能返回到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施加干预和影响,而这是通过应用技术来达到的。
心理生活则是人的心灵自觉到的,或主观内省到的。这取决于消除心理生活与生活者之间的分离,体验对象和体验者是一体的。心理生活不是由人的感官或相应的物理工具所捕捉到的,而是心灵自觉到的,因此是体验者内观到的。这强调了人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人的心灵能够自觉,而其他自然物都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心理生活是常人直接体验到的,人不仅能体验到复杂多变的心理生活,而且能通过这种自觉的活动来改变或转换自己的心理生活。人对自己的心理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不同于他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和认识。人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如果不通过行动和工具,并不能直接地改变自然现象。人对自己的心理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却可以直接地改变心理生活,或者说,体悟本身的转换就构成了特定的心理生活的转换。所以,我认为,人所拥有的常识心理学不同于他所拥有的常识物理学和常识化学等等。科学物理学可以取代常识物理学,而科学心理学却无法取代常识心理学。
通过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实际上有两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心理现象,一是心理生活。那么,相应地也就有两类心理学,一类是考察和探索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一类是考察和探索心理生活的心理学。进一步,也就有两类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两类不同的理论构造。一类是实证的方法和客观的知识,一类是内省的方法和体悟的知识。实际上,内省的方法绝不会成为实证的方法。严格地说来,内省也不只是考察内心生活的方法,而且就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构成。
实证立场的心理学和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分属于两类不同侧重的心理学。当然,两类心理学也常有跨过自己的界限的时候,使用对方的方法来充实和确证自己。实证立场的心理学通常确信,只有通过实证的研究,才能符合客观地全面揭示人的心理现象。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则确信,只有通过内省的研究,才能符合人性地深入揭示人的心理生活。
马斯洛常常把自然的物理世界与自我的经验世界平列起来,并坚持认为那种物理学家的抽象世界并不比现象学家的经验世界更真实。马斯洛曾谈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可以达到另外一种不同于实证心理学的客观性,即不是冷静的分离,而是身心的投入〔6〕。 这就象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和热恋者对恋爱对象的了解。确切地说,这样获得的了解是使对象成为自己内心生活的重要的构成,是消除与对象的分隔和距离,以及在心灵上与之成为一体。
实证立场的心理学认为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对人的主观性的研究是诗意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而不是科学的心理学。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则认为实证立场的心理学是自然科学方法不适当的套用,是歪曲和否定人的主观性,故不可能是科学的心理学。实际上,无论是实证立场的心理学还是人文立场的心理学,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滤掉了对方的长处。因此,缺少任何一方,都构不成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探索。
心理学从来没有成为过一门统一的学问。这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感到忧心忡忡的方面。现在的问题在于,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澄清,统一是什么样的统一。一种统一是无差别性的统一,形成的是一致的和单纯的心理学。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证立场的心理学一直都有这样的梦想,但它的努力不但没有实现这样的梦想,反而它的小心理学观却导致了心理学的四分五裂。另一种统一是有差别性的统一,形成的是多形态心理学的并存和共荣。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应该怎样达到这样的统一呢?追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它的内在冲突,心理学分裂成了实证立场的心理学和人文立场的心理学。实证立场的心理学主要是基于实证论,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主要是基于现象学。它们各自走入了一端。我认为,这构成了心理学的两翼。但是,目前的西方心理学有“两翼”而无“一体”,也即未能达到一体两翼。两翼是分开的和割断的。那么,任何一翼都无法带来心理学的起飞,有两翼而无“一体”也无法带来心理学的起飞。显然,关键就在于如何建立这“一体”。
实证立场的心理学侧重客观的研究范式,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侧重主观的研究范式,这正符合西方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很难确立起心理学统一的“体”。我认为,使心理学得到统一的“体”应该是心理学的科学观。但是,它不是实证心理学的小科学观,而应该是一种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既可以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统一的规范,也可以容纳存有差异的和不同形态的心理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心理学统一问题的关键不在西方文化之内,而在之外。西方的实证心理学一直自诩为唯一合理和普遍适用的心理学,是超越本土文化的。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目前,它正在其他文化圈中(如中国的文化圈中)经历本土化改造,这也即对小心理学观的冲击。西方的人文心理学着眼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但除了借助于实证方法外,并不能达到象实证科学那样的经验普遍性。其他文化圈中(如中国的文化圈中)的某些心理学传统则可以通过心灵的自我超越和意识的内省训练而达到另一种经验的普遍性。这也即对小心理学观的挑战。显然,在我国,对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改造和对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的挖掘能够和应该走到一起,不仅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心理学,而且提供一种合适的科学观,也即建立连通两翼的“一体”。这样,两翼的展动,才能使心理科学起飞。
心理学建“体”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带来对心理学的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关系问题。实证心理学是一种知识论的心理学。而人文心理学是一种价值论的心理学。知识论的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现象的客观的考察,也即是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是把心理现象类同于其他的自然现象。价值论的心理学则重视人的心灵的觉悟,这也是心灵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心灵的自觉也是生成意义的活动,这是关涉价值的研究立场,是把心理生活看作是人的生活。问题在于,知识论的心理学排斥价值,认为价值带有主观性。价值论的心理学则反对关于人的知识是价值无涉的,认为这样的知识具客观性而远离人性。显然,关键还是在科学观上。心理学的新科学观应能在知识论的心理学和价值论的心理学之间建立起一个中枢。这个中枢可以实现知识论的心理学和价值论的心理学的相互容纳和相互过渡。
其次是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问题。心理学究竟是属于自然科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科学。现在最通行的是认为心理学属于中间或跨界科学,它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也属于人文科学。心理学也许早就过惯了敲敲生理学的门和敲敲哲学的门等等沿街化缘的生活。实际上,这正是心理学无“体”的表现。心理学的建“体”,应该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独立的科学门类,它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也不属于人文科学,它自立为心理科学。尽管它有一些分枝与其他学科门类相跨界,但这些分枝仍然属于一体的心理学。
目前,心理学仍然没有摆脱分裂和寄生的命运。不过,这仅仅是心理学发展的历程,而绝非是心理学学科的耻辱。那么,如何使心理学不至于因连绵不断的内哄而束缚住自己的前进脚步,不至于因势不两立的分裂而消散在其他学科的影子之中,这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无疑是激励人心的召唤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注释:
〔1〕〔4〕葛鲁嘉:“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9期。
〔2〕〔3〕葛鲁嘉:“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两种存在水平”,载《长白学刊》,1995年第1期。
〔 5〕葛鲁嘉:“中西心理学的文化蕴含”, 载《长白论丛》,1994年第2期。
〔6〕马斯洛:《科学心理学》,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