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_马克思主义政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_马克思主义政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怎样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政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1)04-0004-04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党的学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然而,党的学说反映的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必须同各国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依靠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艰难而又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党的学说同中国国情党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总结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的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大有裨益的。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以思想建设引领各方面建设,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问题。

旧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西欧,也不同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俄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党的建设的特殊性: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长期从事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根据传统的党建理论和外国党经验,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使党内工人成分占多数,可是,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道路决定了党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占多数,党又受到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怎样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党员的社会出身,不是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因素,“决定的东西,是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证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1]由此,创造了一条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在注重首先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加强组织建设,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道路。其要点是:

——大胆地从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中发展党员,同时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严格的党内生活为保证,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大批有革命要求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创造了运用整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提出了党风的科学概念和作风建设理论。1942年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纠正了历史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做法,以思想教育为主,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为重点,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整风把党员干部自我反省同组织、同志的批评帮助结合起来,成为加强思想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形式。以延安整风为基础,毛泽东在七大上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并做了系统的论述。作风建设使思想教育成果向实践层面转化,不仅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而且开拓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领域。

——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正确的政策策略、实现党的使命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党在初创时期经历了许多挫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经过民主革命时期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使全党认识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最终统一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创立了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党性修养理论。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使之服务于共产党人的党性锻炼,强调党员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增强党性。党性修养理论是通过传统文化这个“媒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成功范例,在实践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对这些做法,共产国际曾经长期难以接受。周恩来回忆:“1940年我到莫斯科去,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我们离开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同志听了之后为之大哗,不以为然。”[2]然而,实践做出了回答:正是“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在中国特殊条件下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问题,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理论又有所发展。党一方面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以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来引领党的先进性建设。另一方面,把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经过对“文革”的反思,结合新时期的需要,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与发挥制度的根本性作用,二者不是此消彼长、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制度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先导,而思想建设的成果要巩固,也离不开制度建设做保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既强调思想建设是首要任务,又把制度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保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和优良作风的贯彻落实,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把阶级性、先进性与代表性、群众性结合起来,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同扩大群众基础统一起来,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救亡图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员问题上进一步打破“唯成分论”的束缚,大量发展党员,以肩负起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使命。为此,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3]“两个先锋队”论断的初步提出,破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力量得到壮大。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根据党的建设新形势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克服“左”的思想影响,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扫清了障碍。到了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在2001年“七一”讲话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4]“两个先锋队”理论的完整形成,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的根本属性,这个根本属性,在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核心;在实践上则关系到共产党能否安身立命,能否保持党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丢掉这一点,党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了。“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是根本属性的补充和展开,其含义是,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同时代表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和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民族振兴、人民解放和幸福而斗争。所以,“两个先锋队”的要求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性质,党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只有成为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历史上就是如此。新时期情况的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迫切需要党在代表人民、民族根本利益的同时,整合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奋斗。因此应当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有新的表述。“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既是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提法的延伸,又以改革开放多年实践为基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精髓,又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党的先进性拓展了新的空间。

其一,党要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必须把先锋队的领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的理念,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和危害;必须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凝聚人民、民族共同奋斗。

其二,发展党员需要适应完成党的任务的需要。十六大以来的党章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说,在坚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的先进分子是党的队伍的主体的同时,也要把其他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这个新做法,立足于一个基本判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慎重、有步骤地吸收这些人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不会使党变成“全民党”,而且是党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的重要条件。

其三,“两个先锋队”的表述,把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代表性统一起来,为党把巩固阶级基础同扩大群众基础统一起来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与群众性、代表性是统一的。这个统一要求党要实现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没有阶级基础,党就失去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性质,而没有群众基础,党无法完成历史使命,执政地位也不可能真正巩固。“两个先锋队”的表述,为党在巩固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群众基础,加强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工作,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把发展党的先进性与回答时代挑战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结底要反映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中。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独立和解放,为解放生产力扫清障碍。这是历史赋予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完成这个任务,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因为这个任务,是当时中国任何政治势力和政党都不能完成的。然而,党的先进性又是发展的,特别是党在执政以前和执政以后,面临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执政以后,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党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必然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1956年八大提出的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这既是适应主要矛盾变化制定的正确方针,也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前进、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条件。由于种种原因,八大路线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和深刻。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这条基本路线,既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所必须具备的政治基础。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更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挑战。在新世纪之初,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建设和改革达到新阶段,发展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矛盾。与此同时,党的情况也有很大变化,党执政已经半个世纪,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干部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个大党、老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生命力、创造力衰退的严峻问题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党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新形势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党的先进性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人民利益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同立党、执政、兴国有机统一起来,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解决一些党建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种大局观,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性问题,为党不断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新世纪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标准。

时代在前进,挑战是永无止境的。根据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形势、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一系列新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又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发展永远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钥匙,但是发展又是有代价、有风险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尖锐。发展观不仅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政党的发展观实际是党的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反映。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表明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实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所谋求的发展,决不是发展畸形、两极分化、矛盾突出、社会动荡、环境破坏,最终跌入“发展陷阱”,而是全面进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可持续、有后劲。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中国人民实现幸福安康的道路,也必将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模式,在21世纪实现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科学发展观得到最好的诠释。

四、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形成党的建设的明确目标和总体布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建设是党成立后贯穿始终的。党的十七大总结历史经验,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目标提出来:“必须把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相互联系的。党的建设历来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相联系、为政治路线服务的。这个原则要求执政党建设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根本,而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先进性建设作为依托和保证;先进性建设又必须落实到执政能力的提高上来。把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主线,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使之有了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形成了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先进性建设就有了科学的部署,但仅此还不够。鉴于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发展市场经济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内存在着不适应形势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必须针对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十七届四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强调了两项任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以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使命的先进政党,学习伴随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全过程,从一定意义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党创造性地学习的历史。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党对学习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总结党多年的学习传统和经验、借鉴世界上有益学习理论提出来的。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把学习视为保证党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求丰富学习内容、扩展学习途径、创新学习方法;要求更加强调学以致用,达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目的。显然,这是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战略举措。

——在基层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由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所组成,党的先进性,突出表现在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如何使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达到先进和优秀,是执政党长期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是针对党内问题采取的集中性教育活动,也是使基层组织保持先进的重要举措。然而,先进和优秀是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本质要求、一贯要求,仅仅靠集中性教育活动还不够,需要有新的、经常性的办法。创先争优活动,是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载体。创先争优把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标准具体化,以广大党员基本觉悟为基础,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教育、督促、帮助、表彰、评选等为措施,激发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的内在动力,在党内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把创先争优的有效措施加以提炼,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将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保持先进的长效机制。

90年的历史沧桑,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环境和任务的重大变化,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新老交替,都没有改变党的先进性特征,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党的先进性来之不易,持之不易,发展更为不易。中国共产党要以90年华诞为起点,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标签:;  ;  ;  ;  ;  ;  ;  

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_马克思主义政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