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图书馆亏率与图书馆亏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再谈论文,亏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笔者曾在《图书馆论坛》1991年第1 期上发表了题为《图书馆亏率与图书馆亏率学》一文,文中最后谈到“至于图书馆亏率学的宏观研究及其内容、类型、属性等,由于篇幅所限,容笔者在《再论图书馆亏率与图书馆亏率学》中来阐述。”因此,才有再谈一说。
图书馆亏率是指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中按照标准和要求应该达到的而实际上并未达到的那部分比率。图书馆亏率学是研究图书馆亏率的类型、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的一门学科。其学科属性应是图书馆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图书馆亏率。其研究任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研究,即对整个图书馆事业或某一系统图书馆事业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发现和分析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失误,然后提出改进的措施或者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二是微观研究,即对单个图书馆工作或某一工作环节的全部活动进行考察,从而发现和分析产生差错、问题的内因和外因,然后提出改进的措施或综合治理的方案。前文从采购、登录、分类、编目、典藏、借阅、检索、管理等方面阐述的亏率及其对策,基本上属于微观研究。本文从管理、队伍、经费、体制、读者、设备、教育等方面阐述的亏率,又从立法、改制、树人、解困、服务等方面阐述的对策,基本上属于宏观研究。
2
亏率在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就笔者管见所及,主要列举如下:
在管理方面的表现主要是: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有人曾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8 所大学图书馆馆长进行了统计,在618名馆长和副馆长中,研究生占10%, 本科生占81.3%,大专生占2.4%,中专生占1.8%,高中毕业生占2.6%,初中毕业生占1.7%,小学毕业生占0.2%,其中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只占35.1%;而美国2000多所大学和专科院校的图书馆馆长,全部具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注:方太强:《我国大学图书馆馆长的现状及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1992年第2期。)据估计,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长中,不懂计算机者至少在80%以上,多数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习惯于行政命令,对科学管理方法知之甚少,更别说自觉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了。那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又如何呢?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评估定级结果显示:参评的公共图书馆计2189个,省级和单列市图书馆35个,地区级图书馆238个,县级图书馆1916个; 根据地、县两级定级标准衡量,全国共有一级馆68个,占参评地、县馆总数的3%,二级馆451个,占21%,三级馆625个,占29%。 (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同时也说明,占参评地、县馆总数47%的图书馆未上等级。安徽省82所公共图书馆,上等级的仅有28所,其中22所还是三级馆。(注:朱良剑:《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图书馆工作》1995年第2期。)从整体上看, 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者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导致综合馆力低下,社会效益不高。
在队伍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一方面高层次的人才进不来,即使进来了,多数又流失掉;另一方面许多照顾对象鱼贯而入,不称职的及富余人员又清退不出去,致使许多图书馆出现老龄化、女性化的现象,整体素质下滑。有人曾对百家专业图书情报机构中的专业人员的学历作过调查,研究生占1.6%,本科生占28%,专科生占21%,中专生占13.4 %,高中文化程度占24%,其他占13%,其中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只占14%。(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0%,中科院系统占71.7%,高校系统占53.6%,其中“五大”生占30%以上;而美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生达89%,其余均为本科生。(注:辛希孟、李宁:《中国科学院系统文献情报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有人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共有36406人,能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只有732人,占总人数的2.1%(注:白广思:《 浅谈图书馆员现代化知识培训问题》,《图书馆界》1993年第1期。),也就是说,97.9 %的人属于机盲,更何况其他类型图书馆了。另外,一些高层次的人才流失严重。天津高校图书馆中有10%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不安心工作,有60—80%的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对图书馆工作不感兴趣,有50%以上的大专生已调离了图书馆工作岗位。(注:雷生、吴景琦:《试论稳定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之对策》,《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再如条件优越的北京图书馆,在1987—1991年间,就有275人“跳槽”,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1%,35岁以下的占70%。 (注:田国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图书馆事业》,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2期。)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为了引进教师, 塞进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属;一些省、市图书馆也安排了许多素质不高的下岗职工,如邵阳市松坡图书馆,1996年安排了6名歌剧演员, 平均年龄为45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的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工作中敷衍塞责,学习上得过且过,政治上不求进取,从而导致整个图书馆工作质量不高,甚至错误百出。
在经费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从整个来看,我国图书馆事业费紧张,特别是购书经费缺口大,加上书价上涨,导致许多图书馆不得不压书保刊,压本保种,甚至出现断层现象。有人统计,1995年比1984年书刊价格增长率是:中文图书增长18.13倍,英文原版书增长17.33倍,日文原版书增长28.77倍;中文期刊增长5.39倍,原版期刊增长为6.35倍。 (注:陈钢:《搞好藏书建设与如何对待图书涨价》,《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全国公共图书馆1985年购书经费为4164万元,1995年增加到16788万元,增长了4.03 倍(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但远远赶不上书价的涨幅。因此,全国2615个公共图书馆,1995年新购图书551万册,比1985年少购792万册(1985年新购1343万册)。(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1992年全国有341 个公共图书馆全年未进一册书(注: 《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中国文化报》1993年9月19日。),安徽省12个图书馆连续3—8 年没有一分钱购书费(注:朱良剑:《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图书馆工作》1995年第2期。 ),湖南省兴宁县图书馆一年只有57元购书费,全年只订了一份《湖南广播电视报》(注:赵涛:《试论公共图书馆经费管理》,《图书馆员》1993年第1期。)。如果书价再涨,工资再升, 而事业费增长不成比例,甚至“断奶”,图书馆自身又无“造血功能”的话,那么有些图书馆就岌岌可危了。
在体制方面的表现主要是:管理分散,政出多门,协作困难,浪费严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导致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喊叫经费短缺,另一方面又浪费惊人。据悉,北京图书馆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有4000多种期刊是重复的,上海地区重购期刊达5000多种,华东地区12所高校原版期刊重购率为52.64%。 (注:于湖滨:《谈馆际合作》,《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 )中科院系统有135个资料室,3000多万册藏书,2260名工作人员(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都在搞小而全、自我完善,结果谁也发展不起来。有人估计,全国重购、多购造成的浪费每年在亿元左右。(注:钱腾蛟:《图书馆一体化》,《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据了解,郑州大学图书馆与各系资料室之间图书重购率达80—90%,期刊重购率达75%,各系资料室之间图书重购率达60—70%,期刊重购率为20%。武汉大学两个专业相近的系资料室,都很慷慨地购进了台湾影印版《四库全书》。(注:孙宁:《高校图书情报系统效益评析》,《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当然,这种管理体制不仅仅是造成物质上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人力、设备上的巨大损失,以及管理失控,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弊病。
在读者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我国多数图书馆存在着“三离”现象,即:藏、阅分离;书、刊分离;人、书分离。也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坐等读者的多,上门服务的少;拒借的多,预约的少;闭架的多,开架的少;对读者限制多,开馆时间少;一般服务多,高层服务少。据统计,全国有90%以上的图书馆是闭架借阅的,藏书中又有60—80%是闭架的。(注:黄毅:《早日制定图书馆法,加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2期。 )全国平均利用文献资源不足10%,而满足率仅为50%。(注:龚礼明、陈桂馨:《系统与图书馆的宏观管理》,《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四卷)》。)我国高校图书馆流通率为45%,科研机构图书馆为30%,省级公共图书馆仅为22.4%。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每周只开馆5天,每天7个小时,每周累计35小时(注:林万斌:《建立社会型开放型的图书馆系统》,《河南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992年第2期。),而且是你休我也休。 笔者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统计,1995年比199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少2198万人次,外借少789万人次,图书流通少1511万册次, 发放借书证少91 万个。 (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有的馆长看到阅览室冷清的样子,感慨地说:“过去是门庭若市,现在是门可罗雀。”
在设备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仍处在“一破二旧三维艰”的状况,即:馆舍破,设备旧,自动化维艰。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载:截止1995年底,全国仍有197 个县没有公共图书馆,203个县有馆无舍。 (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银川市30所中学图书馆的总面积是4568.55m[2],平均每个图书馆152.28m[2] 。(注:胡敏:《知识源泉的干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2期。)安徽省有82所公共图书馆,有9所名存实亡, 有13 所馆舍不足200m[2],5所不足100m[2],20%的县馆还是县文化馆的图书室。(注:朱良剑:《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图书馆工作》1995年第2期。 )河北高校中尚有2/3无独立的馆舍(注:杨华:《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初期发展战略问题》,《河北图苑》1990年第1期。)。 据统计,全国50多所省级党校图书馆,购买并使用微机的不足10所,3200所地市级党校图书馆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设备(注:尹恺德:《也谈图书馆的困境与对策》,《图书馆学研究》1993年第4期。)。 有人说:“80年代搞扩建,90年代买微机”,这只是大型图书馆的事。我国多数中小型图书馆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设备,有的有馆无室(无阅览室),有的年久失修,属于危房,有的书架破损,有的水电设备老化……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读者的到馆率和图书馆的形象,从而影响政府的重视和拨款,形成恶性循环。
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主要是: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呈现出“三少三多”现象,即:教学单位逐年减少,并入其他单位的增多;招收人数逐年减少,调节过来的增多;教师人数逐年减少,青年教师改行的增多。据统计,截止1990年底,全国共有52个图书馆学系(院),25所中专和职高,33个成人教育单位。(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据笔者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国中等教学单位已不复存在,成人教育单位所剩无几,高等教育单位已萎缩到34所。而这34所教学单位也在“关、停、并、转”,如上海大学文献信息管理系已并入该校文学院,东北师大信息管理系已并入该校商学院,华东师大信息管理系已并入该校国际商学院,还有华南师大和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已并入该校图书馆,南昌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大等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已转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另外,每年招收学生人数呈递减趋势。现以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12年招收学生人数列表如下:
年份 招收人数年份招收人数
1985 49
1991
30
1986 41
1992
33
1987 67
1993
31
1988 50
1994
25
1989 33
1995
19
1990 30
1996
18
从招收学生的志愿看也是逐年递减的,80年代基本是第一志愿,很少是第二志愿;90年代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调节进来的,很少是第二志愿,基本上没有第一志愿。教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预计五六十年代的老师到本世纪末将几乎全部退休,50岁左右的教师又出现了断层,而一批青年教师有的“跳槽”,有的留洋,有的考博,有的改行,一些老教师对此深感忧虑。
3
亏率导致我国图书馆事业跌入低谷长达10年之久而不能自拔,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方能振兴我国图书馆事业。
措施之一是立法。关于我国图书馆立法问题酝酿已久,建议颇多。早在1985年,桑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建议草案)就已在《津图学刊》当年的第二期上发表。之后,著家蜂起,方案云集。众多方案、建议可作为参考,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作为依据,一些政策法规可作为指导,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法”是能够建立起来的。目前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主要有:1980年5月26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987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 国家教委、中科院共同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1987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91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1987年1 月中科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暂行条例》,1987年5 月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关于工会图书馆工作的规定》和各省、市、自治区颁发的《市、县图书馆工作条例》等。(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我们当前的任务是:组织机构,培训人员,调查研究,起草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尽快出台成龙配套的图书馆法。
措施之二是改制。改革现有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是我国图书馆界的当务之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废除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行体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犹如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有总行、分行、储蓄所,建立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庞大的图书馆网。(2)实现图书、情报、 档案和信息中心四位一体化,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要实现机构、人、财、物的有机结合,如上海图书馆那样(注:《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0月版。)。(3)实行集中监管、统一协调的原则。 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人、财、物及发展计划实行分层集中监管,就像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及储蓄所一样,分层负责监管。二是对文献的采购、加工、分配等实行集中统一协调。首先实现区域性集中采编(如深圳地区的编目中心),再扩大到全国,实行网上联合编目。对于基层图书馆来说,主要任务是发展读者和服务读者。犹如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那样(注:黄俊贵:《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散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1期。)。(4)完善和规范图书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实行责、权、利落实的人定岗、岗定责、责定酬的任务承包责任制。如靖江市天纶染织实业公司图书馆那样(注:黄焜兴:《中外合资企业图书馆(室)施行承包责任制一例》,《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 1期。)。 图书馆改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措施之三是树人。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条件有三:一是人才,二是资金,三是设备。对人才的要求主要应有两点:一是具有现代化的意识;二是掌握现代化的技术。鉴此,作为教学单位,无论是在校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必须作到两点:一是实现教师的现代化;二是实现教材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上述两点:一是多数教师熟悉手工操作,而未掌握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二是课程体系仍以传统课为主,课程内容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教学设备落后。因此,造成用人单位宁肯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而不用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生。因此说,作为图书馆学教育来说,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事业心强、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师资队伍,如此才能编写出以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才能培养出既会管理又会操作的跨世纪的专门人才。随着万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各类图书馆今后将需要一大批万维人才(Web Master)、因特网人才(Intranet Master)及万维网页设计(Web Page Designer)等人才。针对目前一些图书馆工作者不思进取、现代化意识淡薄、不适应图书馆网络建设需要的状况,除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定期考核、竞争上岗之外,进行全员现代化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这要形成一种制度。总之,不论是在校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应有现实性和前瞻性,都应成为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措施之四是解困。解困的办法主要有两条:一是吃“皇粮”,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多拨款。我们前面提到立法,图书馆的经费应依照法律来行事,不能“断奶”。我们前面提到改制,国家应向企事业单位征收图书馆税,然后再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二是搞创收,以文补文。早在1987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暂行办法》,这一政策性法规激活了不少图书馆。如上海市图书馆1992年创收200多万元, 同济大学图书馆年创收40多万元,大连市图书馆年创收90多万元,特别是广州图书馆每年创收都在40—50万元之间。他们用这笔钱,购买复印机,建立复印中心;购买汽车,开办汽车图书馆;购买微机,创建中国第一家电子图书馆;营建职工楼,使广大职工安居乐业。(注:麦群忠:《我国图书馆有偿服务的回顾与前瞻》,《云南图书馆》1990年第1期。 )目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等、靠、要,得过且过;二是唯利是图,本末倒置。笔者认为,衡量图书馆创收有三条标准:(1 )是否有利于提高读者服务质量。(2)是否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措施之五是服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是:(1)彻底扭转重藏轻用的旧观念, 真正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新观念。就像企业把用户当作上帝一样,我们也应该把读者看作上帝,并以此指导图书馆的一切改革。(2 )废除束缚读者的清规戒律,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如简化办证和借还手续,实行一证通用,就像工商银行一样,实现联网存取。(3)废除闭架借阅制度, 除基藏库之外,对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放。读者可以自由出入,任意选书,就像进入超级书市一样。(4)减少闭馆时间,延长开馆时间。 就像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一样,每周开放79小时,全年开放,无闭馆日。(5 )在搞好一般服务的基础上,搞好高层次服务和创收服务。一般服务为基础,高层服务见水平,创收服务是活力。高层服务主要指网络服务, 如利用TIP(信息库)为科技人员查新;利用CLINET (中国图书馆信息网)开展馆际互借;利用国内外各种搜索引擎为读者查找并筛选信息等。 (6)改善为读者服务的硬环境(如馆舍、馆藏、设备及各种服务设施)和软环境(如管理、制度、手绪、态度及各种服务质量)。对读者实行承诺制,并建立相应的内审制度和监督机制。总之,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必须以服务读者为出发点和归宿。
上述措施可概括为三个转变,三项改革,三个保障。三个转变是:(1)办馆思想转变。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 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2)管理方式转变。 从粗放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方式(如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等)转变为现代管理方式(如系统管理、计量管理等)。(3)工作作风转变。 领导者从等、靠、要转变为开拓进取;工作者从敷衍塞责转变为一丝不苟。三项改革是:(1)体制改革。 这里是指宏观体制改革和微观体制改革。(2)人事改革。主要是指进人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3)教育改革。主要是指课程设置改革和课程内容改革。三个保障是:经费保障,即建立拨款机制和创收机制。人员保障,主要是指人员的编制保障和素质保障。制度保障,主要是指支持制度(如法规、政策等)和制约制度(如控制、内审、监督、检查等)。
4
笔者曾在1991年提出建立图书馆亏率学这一建议,之后收到一些同行的来函,有赞同之,有补充之,但至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发表于报刊的还不多见。窃以为,建立图书馆亏率学,重视图书馆亏率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是使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出“低谷”、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更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这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君不见人们在总结一年一度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总是罗列一大串显示丰功伟绩的数字,面对问题或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而亏率论者则一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先分析症状,再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治理。由此可见,图书馆亏率论是图书馆管理学中的新思维,新观念,而且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再次呼吁:尽早在我国创建图书馆亏率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