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传统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建设的科学。
这个似乎并不很科学。因为在这个概括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作用是如此广泛、具体和巨大,以至于在实际上被当作了无所不能的人类科学发展的终极,而这样的终极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从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及其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来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题在于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主题决定了它必须寻找到一条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此,首先必须探究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发现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题的逻辑起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中最基本的、即第一层次的构成部分,其次,必须揭示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及其前途,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走向彻底解放的客观前提。这是马克思主义主题中的逻辑中介环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结构的第二层次的构成部分;第三,必须揭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条件、道路、阶段和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马克思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题的完成(即逻辑终点),它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结构最高层次的构成部分。显然,以上三个层次的理论有机地构成了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作为逻辑的起点和作为逻辑中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前提下才产生了作为逻辑终结的科学社会主义。显而易见,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因此,如果从狭义上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则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实质。
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科学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其实践性的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解释世界的纯粹的理论体系而存在,而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社会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必然在现实生活中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即从理论及历史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以及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及一系列具体的革命策略、纲领和理论等在内的庞大体系;从狭义上来说,即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出发,则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使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而不是绝对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本身必然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活的行动指南,而决不会是僵死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学说。它能够不断地反映出不同社会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变化从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彼此有差异,甚至差异巨大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当然,形式差异的存在至少在表面上,实际也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统一性的否定。这给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发展造成了“混乱”,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争吵、对立和分化。例如:50年代的苏南之争,60年代的中苏论战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就说明了这一点。毫无疑问,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逻辑精密的绝对体系,并在现实实践中与之保持在形式上的,而不是在实质上的绝对同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脱离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也必然有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事实上,我们只能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在总体运动中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促进和理解已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运动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此,作为统一的、一般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能存在于一般的理论形式之上,其具体的实践形式则不可避免地发展为各种不同的模式,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当然,无论何种特殊形式(模式),它们在根本理论上和不同程度的实践上都渊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总体运动所包含的各种特殊的、具体的存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那些思想往往具有明确的二重性质:即一方面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一方面又可以视为构成这些方法论的理论原则,或根据这些方法所演译出的思想结论。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在于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的根本源泉,所以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批判的分析方法。无论是列宁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无论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与发展的结果。它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必须与各国具体的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即民族化、具体化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的发展是在以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为其具体形式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各自社会历史的特殊条件下的发展,但无论列宁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严格地说其内容或性质都已与原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有所不同,表现为一种嬗变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各国社会主义实践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转化为一种落后国家争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里,科学社会主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逻辑的继续,而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殊的、跳跃性的社会历史途径。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及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真正结合。同理,这种嬗变决定了当社会主义在俄国和中国胜利的同时,必然会在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产生对其后来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与十分落后的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其胜利却历史性地首先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取得了超越历史发展自然阶段的惊险的跳跃,这就迫使社会主义不得不承担起本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现代基础文明(即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的使命。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发展过程中的嬗变是合理的,在科学上不仅不有悖于其本质的科学性,相反却正是其在东方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嬗变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历史使命、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极大地促进了东方落后社会的发展,同时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东方具体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其科学性在实践上已随着东方各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为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三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通过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试图从社会主义思想中吸取营养以解决中国的命运问题。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主义仅限于一小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清谈范围,但却已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无论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实质上都企图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道路。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已极其明智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因而又企图通过社会主义防止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尽管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并因此而自称为社会主义者,自认为社会主义即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显然,中国对社会主义最初的这种理解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主观的空想。但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的辩证法就在于:中国的民主主义者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把它改造为反动的理论,并根据这种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纲领。这种矛盾的实质在于:它是千百万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旧封建主义剥削者的愿望和同时消灭资本主义新剥削者的幻想的双重愿望的反映,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并按照民族革命的特点和文化传统重新解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逐渐形成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和表现形式的新的学说体系。但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当时所理解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已经俄国化的以列宁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并承认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极为重要。事实上,诞生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东方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适应东方社会的历史环境,并与东方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70余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革命的结合最终在东方成为现实,并在以苏东为代表的不发达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朝为代表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类型的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的开始,我国正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并深爱苏联的影响。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列宁主义的论点。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基本上把它奉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加以尊崇和追随,即使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和分裂以及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战也并没有使我们从苏联模式下解脱出来,去寻求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反,却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之中。
历史的回潮必然带来历史的自我否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我党通过重新确立了实践标准而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摆脱了苏联模式和种种社会主义空想的束缚,并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原则的最终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全新阶段的开始。
四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意义的发展只能根源于历史和人们社会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根源于任何主观的意志和相对主义的思维。因为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真理的发展程度也必然要受到客观事物存在的制约。同时,历史过程和人们社会实践的规律性与连续性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统一性和继承性。然而,由于历史的新、旧质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往往被某些偶然的或必然的非本质因素所扭曲,实践和运动的本质内容往往被掩盖在极其复杂的现象背后。因此,处于不同发展时代的人们要想得到符合历史运动本质的,统一连贯的真理认识,就必须遵循符合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使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们也只有对同一的事物运动采取同一的认识方法,才能得到关于同一运动不同阶级的连贯、衔接的承继性真理认识,也才能保证人们认识在真理意义上的统一状态。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科学的理论总结,只能是历史本身发展作用的结果。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表现为一个不断地趋于完善的承继过程,而绝不是彼此对立和否定的过程。无论在列宁主义,还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中,都不存在任何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成份。相反,后继者正是在忠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新的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所以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而是反对那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阶级对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识识必须以我们所处时代的内容和性质为依据,而不能以单纯的时间推移和抽象的哲学原则为依据。同任何事物一样,人类历史也具有质的稳定发展阶段,现代世界仍以资本主义为主,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矛盾继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就个别具体事件作出的特殊结论——就不仅对于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于资本主义进行交往和斗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这里必须始终明确一点:即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和批判,同时也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于指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并为社会主义提供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至于社会主义实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实践模式则是各国工人运动中的纯粹的实践问题。然而,现代中国的教条主义者们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菱中寻求烊于经济分析的哲学方法,也不是从其中得到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启发,而是企图从其中找到包罗万象的现成答案。于是他们不仅把经典著作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一般规律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作对比,甚至同社会主义的经济现实作对比,然后根据理论与现实的差异“郑重地”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或者原本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教条主义的、现象主义的庸俗唯物论。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社会即使已发现了它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恩格斯也曾说过:共产主义在各个国家中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大而定。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时也说过:将来只要有一个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就很可能发生一个大变化。那时,俄国在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来说,很快就会又成为一个落后国家,而不再是模范的国家了。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论述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就会看到不同于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关于在落后国家必然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源,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一般原理经过具体理论判断直至在中国形成完整的思想和实践形态的发展过程。有人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是来源于马、恩及列宁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中国的实践最终确定的发展进程。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这个事实恰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深刻的科学性,证明了人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本质上完全一致的结论。
五
笔者以为: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实质,并在严肃分析现实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将理论与实际灵活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庸俗的降低和实用化,相反却正是其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实质要求的体现。而那种企图超越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去追求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天真幼稚地追随马克思,并无条件地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统一起来的倾向固然是极其可爱的。但却是有害的、极其错误的。至于那种基于小农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则不仅是极其有害的。而且其本质就是极其反动的。
2.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社会的现实实践的批判。这种批判不仅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提,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结果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在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中不断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在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中不断获得发展。在这里,这种批判是基于其无产阶级革命性的本质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超越其革命的表面的业绩,而立足于更高的历史角度而进行的自我批判”。它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发展要求的体现,它意味着、并不断促使着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