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华 王黎茜 王佳丽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41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成人及少儿(均诊断为乙肝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后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为临床护士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增加患者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信心。方法:把两组患者共80 例均进行首次注射干扰素,并于注射后2H—12H 测定体温,并对两组病人各时间点的体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注射干扰素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显著,两组病人同一时间点差异也较为明显。结论:注射干扰素后两组患者均为2H 开始发热,成人组2H—6H 为体温上升期,最高体温时间在6H 为39℃;少儿组的2H—7H 为体温上升期,最高体温时间,在7H 为38.4℃,成人组发热反应程度明显高于少儿组。
【关键词】干扰素注射;发热反应;对比观察
干扰素是一种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应答,由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中,唯一疗效确切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1],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的疗效。但是该药常引起较多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已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2]。病人往往因首剂的发热反应而中止抗病毒治疗,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干扰素在治疗期间,发热开始时间、高热持续时间、峰值温度、退热时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为此,重点对临床上最常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注射液(派罗欣)180ug 首次进行皮下注射后,分别对成人乙肝患者和少儿乙肝患者体温波动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从中寻找发热的规律性,也为患者寻找最佳注射时间,为护士观察临床药物反应及应用药物对抗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给药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和减轻发热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80 例患者,成人及少儿患者各 40 例,均为2013 年5 月一2015 年 5 月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的住院病人,均符合干扰素注射治疗标准。其中成人组男28 例,女 l2 例,年龄20 岁—50 岁,平均年龄33.65±8.18;少儿组男21 例,女19例,年龄3 岁-15 岁,平均年龄8.15±4.09。给药途径均为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均为腹部,均为首次注射干扰素,并在注射后未采取任何降温方式。
1.2 材料应用干扰素为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注射液(派罗欣)成人组注射剂量为180ug,少儿组注射剂量为135ug;注射部位均为脐周,注射前均用有效期内安尔碘进行注射部位皮肤消毒2 次,消毒液待干后进行注射。
1.3 方法体温测量均给予腋下测量体温,测量前半h 内减少活动并禁食、禁水,限制所有影响体温变化的活动,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使用具有退热作用的药物。注射药物2h 后开始测量体温,每h 测量一次,测量至注射后第12h.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干扰素后发热开始时间、持续时间、退热时间、峰值出现时间及温度。
1.4 发热判断标准腋温正常范围36.0℃—37.0℃.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3]。
1.5 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利用表格及曲线图进行分析2 结果2.1 80 例患者不同时间平均体温数据统计,见表1,表2,表3.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平均体温统计
表1、表2、表3 显示,两组患者在2H、6H、11H 所得P值<0.05 有统计学意义,成人组注射干扰素后与少儿组注射干扰素后发热反应的开始时间是相同的,成人组的最高体温时间为6H 为39℃,少儿组的最高体温时间为7H 为38.4℃;成人组和少儿组在12 小时内最低体温基本一致,但最高体温则是成人组高于少儿组,整个曲线图显示,成人组的体温在12H内波动较大,少儿组的体温波动则较小。
3 讨论3.1 结果分析首次注射干扰素后,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反应发生,干扰素致发热反应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明确这种发热反应不是由白细胞致热源介导的,认为干扰素可能是一种内在的致热源,通过增加下丘脑前列腺素的产生而致热[4],其严重程度与干扰素的类型、纯度、剂量、给药途径及受者年龄表现、活动等个体因素有关,但个体因素的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3],那我们使用同种类型、纯度、剂量的干扰素,并予以相同的给药途径、给药部位,分别对两个年龄段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为注射后开始发热时间是相同的,成人组的最高体温时间为6H 为39℃,少儿组的最高体温时间为7H 为38.4℃;成人组和少儿组在12 小时内最低体温基本一致,但最高体温则是成人组明显高于少儿组,说明较成人组而言少儿注射干扰素后反应程度较弱,体温波动幅度较小。
3.2 掌握发热规律的特点。
3.2.1 干扰素的发热反应很明显,是最常见的副反应,少数热程较长,但并不影响治疗。虽然成人注射后反应程度强于少儿,但是少数少儿高热后可诱发惊厥,应加强注意。
3.2.2 不同时间注射导致患者不舒适的感觉不同。平春霞等[5]研究发现,认为注射干扰素最好选择在15:00,此时注射对患者睡眠及消化道症状的影响最轻。正确掌握和选择用药时间,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3.2.3 使病人顺利平稳度过首剂注射的第一针,对随后的治疗非常关键,护士可对患者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前告知患者治疗中的发热过程,协助患者在最佳注射时间注射,降低患者在治疗时的恐惧心理,积极采取了预防性护理措施,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与此同时,临床护士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更为及时、有效,尽量降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干扰素的疗效,保证抗病毒治疗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1] 付万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7,5(1):9-11.[2] 刘士敬.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10(2):11.[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148.[4] 谢卓丘.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89,5(3):179-183.[5] 平春霞,闫素英,关 晨.应用舒适护理模式选择适宜的干扰素注射时间[J].护理研究,2007,21(11):2946-2947
论文作者:范建华 王黎茜 王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干扰素论文; 体温论文; 患者论文; 少儿论文; 时间论文; 成人论文; 均为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