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_语言表达论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_语言表达论文

论语文诵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让学生反复吟诵以理解课文,不强调诵读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当代语文教学则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轻视诵读,也欠全面。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从而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品味”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诵读;诵读教学;创设情景;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已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能力培养,尤其重应试能力,轻知识传授;重思维训练,尤其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训练;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教学。教师不敢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有人曾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有整整六年时间,学生受到的诵读训练仅仅只有108小时。而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专门花了15年时间对读写量的研究表明:“要使儿童学会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小时以上。”①这四年的400小时与六年的108小时相比,相差何其悬殊。这种偏向如不引起注意,不仅会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影响,而且语文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②个中原委,实在值得深思!轻视诵读教学,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而是一种弊端!

我们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旺盛时期,是诵读的好时候。诵读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如果忽视了这一宝贵时期的诵读积累,那也许就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有碍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语文诵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③,并强调“诵数以贯之”④,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⑤。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⑥还说:“读书无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始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⑦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⑧如此“兀兀以穷年”。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⑨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之”⑩。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12)颜真卿在《颜氏家训》中自叙:“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13)

近当代的许多名人也都在青少年时代通过大量的背诵,打下雄厚的文字根基。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背诵非常出色,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老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出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在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14)

上述事例证明,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二、诵读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我们在这里仍沿用传统的提法:诵读。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我们今天所提的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教学。它应当有别于传统诵读教学那种不求理解(或者说是通过反复吟诵来进行理解),一味讽诵的方式,也有别于今天不讲诵读技巧、不追求品味的朗读,它应该有自己的更广阔的含义和存在方式。首先,诵读和朗读虽然同样是出声地读,但其着重点不同,对此,朱自清也有极明确的看法:“朗读其实就是戏剧化,着重在动作上。”(15)“诵读和朗读却不相同,称为‘读’就着重在意义上,‘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也讲究疾徐高下,却以清朗为主,用不着什么动作。”(16)其次,朗读虽然也讲求情感体验,但更多的是读音的正确、响亮,而诵读侧重于体味内蕴,讲求语调。我们今天所说的诵读,应该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感情的、有品味性的读书方法。

我们今天所提的诵读,不是要求对每篇课文都要“歌而吟之”,朱自清就极其明确地指出:“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17)可见,吟唱式的诵读已经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现在的课文文字较多且长短不一,形式也有别于古文(当然课文中的古诗词赋等除外)。但现代又同样可以诵读。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要〉前言》中就很明确地指出:“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言,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使听者移情动容。”(18)又指出:“要亲切地体会白话文与文言文种种方面,都必须化一番功夫去吟诵。”(19)这两位教育界前辈是很推崇诵读教学的,而且对诵读教学的方法和要求都作了具体的阐述。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文章的文气的整体把握,“歌而吟之,神气出矣。”(20)侧重于对文义的直觉体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反映了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分析”作为中介,不能全面地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因而总体认识必然是模糊、残缺和肤浅的。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要〉前言》中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论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21)我们今天提倡的诵读教学应该注意理性的分析,强调在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诵读。可以说今天的诵读既仿古道而又反古道而行之,去其弊端,取其精华,是辩证的,这是历史的进步。

深入理解课文,是诵读的首要条件。诵读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22)“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23)诚如斯言,诵读是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应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读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因此,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它的运用受制于读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学生能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首先是对读物内容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因此,训练诵读,应首先指导学生反复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要注意那些于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然后再据此确定有关诵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这样,不仅能切实地提高诵读技能,而且能深刻地理解、感受课文。

就整个诵读过程来说,诵读的初级阶段获得的是对语气的直接感受,基本停留在“意会”的表层上面,在此基础上“讨究”文章的表达与创造,则更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语感有深切的感受,获得理性的知识,不仅“意会”,而且能“言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时,学生再反复地诵读,效果就更好了。叶圣陶、朱自清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24)

诵读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训练语感如果只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的感受上,不去感受语言的气势和韵味,不去感受渗透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激情,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感训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语感训练侧重于感性,而揣摩、分析侧重于理性,从语感训练过渡到文章的章法、作法、修辞、表达等的揣摩、分析,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对课文的揣摩、分析,如果只注意到章法、作法、修辞、表达等同文章主旨的关系,对文章主旨的作用,而不进入到它们同语感的联系,则学生对课文未达到真正的透彻的领悟,同样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我国诵读的传统经验是“口诵心惟”。“口诵心惟”体现为诵读的声音技巧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相互融合,要求运用语感把握书面语言的深刻含义和感性形象。只有这种诵读,才会读得准确,富有表现力,充分发挥诵读这一阅读手段感知、理解、鉴赏、感染和记忆的作用。学生能够“口诵心惟”,表明他的诵读能力已发展到高级的感受性的表情阶段,会感到文章的内涵、意境仿佛历历在目,“忽而云霞明灭,湖月照影,忽而迷花倚石,熊咆虎吟……”(25)“始终浮想联翩,形象的活动并不停止或减退,而是随着认识的发展,愈来愈具体、愈确定、愈生动、愈鲜明、愈个性化,五彩缤纷,层出不穷”(26),而低级水平的朗读,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读准字音和感知读物内容上,不能把“目视”、“口诵”与“心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朗读不可能有效地发挥声音技巧的作用,必然缺乏表情。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要达到“口诵心惟”的水平,必须把握读物整体,进入读物的情境之中,对读物所写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口诵心惟”是一个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有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它包含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对文章和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诵读——领会——品味”的过程。语言文字是什么?符号而已,这些“符号”一进入诵读者的视觉中,其他活动就开始了。首先是认读这些“符号”,接着是理解它的含义,这是“口诵心惟”的初级阶段。一般的语文教学和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到此为止。更进一步就是挖掘语言文字的隐含着的深层意义,体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最后真正地完全地领会语言文字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口诵心惟”的高级阶段。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长期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参与其中。因此,老师还应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在头脑中构成言语内容的感性形象,从而自觉地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的理想境界。

诵读更高的层次是品味。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富有情味感。情是思想感情,味是审美趣味。“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27)语言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着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显露着作者的意趣。但这种情感和意趣不是浅白直露的,大都是隐含和暗示着,或运用修辞,或借助语气,或意在言外,给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对于语言文字这种暗示的情味和趣味的品味感受是诵读的较高层次。

前面说过,诵读是较为复杂的多种技能的综合操作活动,要提高诵读能力,既要教师的示范启发,还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一定数量的反复训练。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的一种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解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同化”则是理解的一种形式。“从理解水平来说,一般都要经历直观过程和概括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8)在诵读的初始阶段,人们只是对字面和文义表层有粗略的感知,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9)事实上,学生每一次的诵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达到古人所描述的那种“熟读成诵”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诵读教学,不但要求熟读成诵,而且要求熟读精思,这就把熟读、思考、记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当代的语文诵读教学在继承熟读成诵的传统时,特别强调思考,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同时又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语言材料,在熟读成诵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一般的现代文,主要要求能熟悉课文内容大意,记住关键词句就行了;对优美的诗歌,精粹的散文,长课文的精彩段落,则要求熟读成诵,达到牢固记忆的程度。一般的文言文(除长篇外)都要求学生能背诵,以便增强文言的语感,熟悉文言的句式,增加文言文的阅读积累,同时也使记忆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愉快的感受也会增强记忆的效果。我们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得知,“兴奋”可使识记的语言材料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言语区迅速地建立起联系系统,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达到牢固记忆。诵读能将学生带入一种艺术的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一字一句都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诵读教学的整体观

诵读教学的整体观,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阅读和学习方法。

先是视觉器官——眼感知书面语言,然后反映到思维器官——大脑,促使大脑对书面语言进行思考和再造性想象,伴随产生情感体验,再是发音器官——口将书面语言和情感体验转化为有声语言,这时听觉器官——耳也加入进来监听,负责感知有声语言的声音符号和听觉形象,最后再由大脑辨别诵读正确与否,并由听觉形象得到情感体验。

在诵读过程中,四种器官整体作战,缺一不可。要诵读得好,必须对书面语言有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声音艺术技巧表达出来;诵读表达的感情负载于有声的艺术语言中,产生听觉形象。又由耳到脑反馈给诵读者感受和判别,以调整继续诵读的行为、技巧,再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者。加深情感体验。实际上,诵读的过程,既是用声音准确表达读物意义的过程,也是反复体验读物感情从而准确表达读物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诵读者可以强化对读物的情感体验,受到读物的强烈感染。

由此可见,诵读可以促进各种器官与大脑协同活动,把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活动的积极性都全面地调动起来了,体现了整体的功能。

其次,诵读过程除了要有对课文理性分析获得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之外,还要有诵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参与。我们应当把这三者视为互为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整体。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一切系统都是整体,从整体分离出来的部分与整体中发挥机能作用的部分是绝然不同的。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曾经说过:“亚里斯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30)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认为应该主动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接触社会生活,增加积累。因为诵读者自身的生活积累越是深厚,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领悟越是敏捷、深刻,诵读课文时对情感的体验就越强烈,诵读者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四、怎样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要搞好诵读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要扭转不重视诵读的局面,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引导学生很好地读书,还应采取一些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31)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70%左右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课文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苏州园林》的优美;《长江三峡》的壮美;《松树的风格》的崇高;《威尼斯商人》的滑稽等各具特色。因此,诵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诵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成功是相互依赖的。人们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经常取得成功,就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兴趣就会不断地形成、巩固和发展。而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又促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常地获得成功。诵读学习也当如此。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诵读,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指出学生读音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之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欢欣,这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育心理学中用的“学习情境”一词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场合所显示的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构成情境的因素是什么?除了学习者的主观的心理状态、智力、爱好,以及以前受到过的有关信息刺激和反应等外,还有教育者或教育工具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提供和设置的客观形象,这些形象和要求能引起学习者有关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为诵读者安排最佳的情境。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1.教师以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美妙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2.教师在布置诵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诵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3.诵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如诗词等已配有现成的乐曲),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如山东泰安六中的青年特级语文教师程翔,在教《孔雀东南飞》时,播放交响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体味其爱情美,激发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那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①刘国正、陈哲文主编:《语文教学在前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②转引自《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页。

③④⑤⑦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2、83、253、266页。

⑥朱熹:《朱子童学须知》。

⑧转引自刘国盈:《韩愈评传》,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⑨《历代治学论文书信选》,岳麓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⑩扬雄:《答恒潭论赋书》。

(11)《杜工部诗集》卷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

(12)陈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13)《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页。

(14)《巴金散文选》(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15)(16)(17)《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6、110页。

(18)(19)(21)(22)(23)(2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4、13、14、14、13页。

(20)刘大櫆:《论文偶记》。

(25)(26)李泽厚:《关于形象思维》,《光明日报》,1978年2月11日。

(27)(日)滨田正秀:《文艺学概论》。

(28)(29)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30)转引自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1)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标签:;  ;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