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论文_张介琴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龙山 416800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95例,确诊符合率为75.40%,其中包括75例(78.94%)伴有肠上皮化生、20例(21.05%)伴有上皮内瘤变;胃镜诊断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24.60%,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25.81%;胃镜诊断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33.33%,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71.42%;胃镜诊断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并且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42.06%;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90.5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结果应结合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提高确证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相美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为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食欲不振、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瘤前病变,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症状态,早期诊断治疗是提高胃癌存活率的早售有效措施,因此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确诊率具有重大意义[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及相关性,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排除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排除标准:患者及家属不签署研究同意书者。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年龄(52.6±4.9)岁。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检查前6h禁食,对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及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等心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检查的原因,进镜前常规对患者使用多卡因胶浆(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80008)10ml,采用润滑剂和祛除患者胃内泡沫。

1.2.2病理学检查[3]

①胃粘膜活检:10%甲醛溶液(福建石化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厂,国药准字H35021355)固定,活检3-5块,将石蜡切片,之后采用HE染色,由病理医师行病理诊断。②诊断标准:A肠上皮化生腺体分为3级:轻度:胃粘膜原有细胞被指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1/3;中度:胃粘膜原有细胞被指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1/3-2/3;重度:胃粘膜原有细胞被指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2/3以上。B固有腺体萎缩程度分为3级:轻度:固有腺体萎缩1/3;中度:固有腺体萎缩1/3-2/3;重度:固有腺体萎缩2/3以上,甚至完全消失。C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分为3级:轻度:慢性炎症细胞局限在粘膜浅层,并减少,不超过粘膜层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比较密集,超过粘膜辱1/3至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粘膜全层。D细胞增生数量及形成腺体的异型程度可将上皮瘤分为2个等级(低级和高级)。

1.2.3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由同一医师对Fuji-non410胃镜进行观察并描述CAG胃镜下主要的特点:①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②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95例,确诊符合率为75.40%,其中包括75例(78.94%)伴有肠上皮化生、20例(21.05%)伴有上皮内瘤变。

2.2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胃镜诊断①31例、占24.60%,病理诊断结果表明上皮内瘤变(6.45%)、肠上皮化生(25.81%)、萎缩性胃炎(25.81%)、非萎缩性胃炎(41.94%);胃镜诊断②42例,占33.33%,病理诊断结果表明上皮内瘤变(23.81%)、肠上皮化生(59.52%)、萎缩性胃炎(71.42%)、非萎缩性胃炎(21.43%);胃镜诊断①+②53例,占42.06%,病理诊断结果表明上皮内瘤变(11.32%)、肠上皮化生(66.04%)、萎缩性胃炎(90.57%)、非萎缩性胃炎(8.55%),组间各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n(%)]

注释:①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②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与②、①+②对比,;*P<0.05;@与①、①+②对比,@p<0.05;#与①、②对比,#p<0.05。

3讨论

近年,胃癌以多阶段模式发病已经被普片接受,过程包括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病变-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存在密切关系,其中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共分为2个级别,低级和高级,可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时也存在保持不变或者逆转的可能性,但是高级上皮瘤是不会出现逆转现象的,可能会发展为胃癌,因此对于患者做到早发现、诊断及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4]。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癌前主要的病变,对患者做到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减低胃癌的发生率,对胃癌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胃镜在观察患者图像时更加清晰,提高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水平,但是确诊还需要胃粘膜的病理检查,目前对患者胃粘膜病理活检,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5.40%,其中存在31例非萎缩性胃炎,误诊率为24.60%,此结果说明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误差,此研究结果表明此疾病在胃镜下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单凭一种表现是不能够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内镜下诊断表现只能作为参考使用,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应采用病理经常进行协助诊断,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二者结合可提高对患者的确诊率。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结果应结合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提高确证率。

参考文献:

[1]王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8(10):10-11.

[2]乌力吉白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07(3):129129.

[3]石磊.李文.超卫利.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21(2):83-85

[4]王健生.李长锋.张宝刚.等.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15(8):1373-1374

[5]陈剑鸣.龚飞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13(16):2045-2047

论文作者:张介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  ;  ;  ;  ;  ;  ;  ;  

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论文_张介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