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岸关系_两岸关系论文

论两岸关系_两岸关系论文

两岸关系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两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3)04-0042-04

从1949年国民党战败逃台开始,台湾与祖国大陆再次处于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形成的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悬在海内外几代中国人心上的一个未解的结。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冷静回顾与总结半个多世纪的两岸关系发展史,弄清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更好地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及发展趋势,制定更切实有效的对台政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峡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前进

两岸关系大致走过了两大阶段。一是两蒋时期(1949-1988年),二是李(李登辉)扁(陈水扁)时期(1988年至今)。总体上看,两岸关系虽经历无数风风雨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严重倒退,但就主流而言是前进的,在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大方向发展。

两蒋时期尽管不存在国家主权分裂危险,但从本质上看这是两岸严重对抗时期。在国共内战中溃败退台的国民党起初不甘心失败,叫嚣军事反攻大陆,国共两党在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展开多次激烈战斗,小规模军事冲突时有发生,两岸长时间处于对峙状态。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两岸几乎不可能进行任何经济、文化交流,自然也难说有什么人员往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逐渐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的对台政策。台湾当局在国际形势发生不利变化情况下,放弃“反攻复国”口号,转而推行“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和处理两岸交往不断增多的“三不政策”。两岸都开始强调要用和平手段解决两岸分歧与统一问题。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蒋经国晚年决定“政治革新”,为调整国民党大陆政策、进一步缓和两岸关系创造条件。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实施了38年之久的“戒严令”和台湾民众赴大陆不能以香港、澳门为首站的禁令,并于11月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又批准两岸开展“间接”、“单向”经贸往来。

进入李扁时期,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台湾在走向独立,与大陆的关系渐行渐远,两岸分裂程度加深,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两岸关系有了更深入、扎实的发展。两岸从单向交流发展到某种程度的双向交流,交流项目从探亲扩展到经贸、体育、学术、文化等多个方面,层次越来越高,以致两岸官方机构(以民间机构形式出现)围绕两岸交流所衍生的诸多事务性问题进行协商、谈判,打破了两岸官方长期不接触、不谈判的局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后一方面是问题的主流和本质。目前,台湾高达70%的对外投资选择投资祖国大陆;一半的出境观光旅游者选择参观大陆;卸任和现任官员,包括民进党的很多人络绎不绝地参观、投资大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大陆为个人发展的理想天地;佛指舍利在台供奉、妈祖金身游岛等文化认同盛事引发一轮又一轮“大陆热”(包括“求学热”、“求职热”、“创业热”、“考证热”、“置产热”、“定居热”等)。

首先,两岸经贸交流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大陆市场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大陆(包括香港)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1%以上,仅次于日本。台商分别在1993年和2000年前后掀起两次投资大陆高潮。到2002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总计达55000个,实际投资约331亿美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来台商投资大陆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发展,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知识密集型为主,大企业、大项目、高科技企业成为主流;二是投资地域不断扩大,“上海热”、“青岛热”、“西部热”纷纷涌现;三是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由食品、轻工、服装等领域向金融、保险、医疗、电讯、航空等领域发展;四是研发基地向大陆转移的步伐加快。这些情况说明,台湾的发展和繁荣已紧紧系于祖国大陆。难怪台湾一些有识之士一再强调,台湾的安定、团结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祖国大陆保持应有关系。“台湾的前途在大陆”——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台湾人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心声。

其次,两岸文化、科技等交流和人员往来成绩显著。(1)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并向深层次、专业化发展,学术、科技、产业交流比重增加。(2)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到大陆就业、居住、就学,欣赏大陆的文艺、自然风光等节目。(3)高层往来增多。民进党上台以来,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萧万长分别于2000年、2001年率团访问大陆,成为国民党到台湾后赴大陆访问的最高层级人士。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发展,对两岸同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进了解和互信,产生了积极与深远影响。

再次,两岸“直航”取得局部性突破,“通邮”有实质性进展。1997年4月,福州、厦门与高雄间启动“试点直航”,结束了海峡两岸48年来商船不通航的历史。台湾当局从2001年1月2日起,分阶段开放金门、马祖、澎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员直接往来。大陆控股的澳门航空公司和港龙航空公司先后自1995年12月、1996年8月起,以“一机到底”模式飞行两岸。2003年“春节台商包机”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台湾民航客机对大陆的首次飞行。

两岸电信业合作程度深,发展速度惊人。除共同参与投资直通两岸的“欧亚海底电缆”外,有关部门还达成共识,投资由大陆主导的“中美海底电缆”工程。目前,两岸直达光缆和卫星电路已达3000多条,并相继开办电话、电报、数据通信、电子信箱、移动电话漫游等业务。大陆往台电信业务量居出境业务量的第二位,仅次于香港;台湾往大陆的电信业务高居其发出量的第一位,占其岛外业务量的30%。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岸政治关系显著改善。两蒋时期,两岸要么“隔海对骂”,要么“单方喊话”,毫无互动迹象和可能。李扁时期,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李登辉、陈水扁个人虽然坚持“台独”和“分裂”,但两岸关系发展并不以其意志为转移。且不谈民间个人或团体的接触往来,就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政治接触往来也是持续不断,并可自由讨论某些敏感政治话题。两岸先是“空中喊话”,各说各话,后又发展到通过“海基会”和“海协会”开展面对面“直接对话”。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越是接近实质问题的解决,一部分人(包括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和岛内的分裂势力)越要跳出来制造麻烦。李登辉、陈水扁在两岸交流与人员往来蒸蒸日上的情况下,急不可奈地抛出“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从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两岸统一作为历史潮流已是大势所趋。“两国论”、“一边一国论”缺少经济、民意基础,除了破产别无选择。

二、祖国大陆始终主导两岸关系发展

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大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为使两岸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并在正确轨道上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多年对台工作中本着与时俱进精神,不断随形势发展就对台政策作出重要调整。这种调整显示出对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的自信心,显示出大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从容性和包容性,显示出大陆的对台工作达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为促进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正常开展,从1988年起,大陆有关方面先后下发《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作为回应,台湾方面陆续公布关于两岸经贸和人员往来的作业规定,最重要的是于1992年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该《条例》从起草到审议历时3年多,是台湾当局用以规范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主要“法律依据”。

1990年9月,国台办发言人唐树备就“铁壳海盗船”问题发表谈话,建议“和台湾有关方面合作”,“共同维护台湾海峡海上治安和正常秩序”,表达与台湾进行事务性协商的意愿。1991年,国台办主任王兆国更明确地指出,国台办将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委托海协“与台湾有关部门授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包括签署协议性文件。

此后,在大陆方面一再倡导下,事务性协商成了一段时期内两岸关系发展主轴。从1992年3月就“文书验证”和“挂号函件”问题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协商到1995年,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共举行近20次协商。1993年,两会在前一年达成的“九二共识”基础上于新加坡完成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等四项协议,掀起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一页。

两岸关系改善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政治关系的改善上。1995年1月,为打破两岸长期紧绷的政治僵局,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著名的八项主张,标志着两岸关系从此进入以政治谈判为主轴的新时期。1998年,在海协盛情邀请下,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参访大陆,在上海完成“汪辜第二次握手”,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序幕,达成包括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对话的四项共识。辜随后还到北京会晤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岸关心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

大陆主导两岸关系发展,除体现在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率先调整引起两岸关系互动、发展外,也体现在国际社会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原则立场的普遍认同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事实。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推进和平统一的事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承认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我们连续10年挫败台湾“参与联合国”以及5次挫败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分裂图谋。在近年来同台湾分裂势力开展的三次重大政治斗争(即1995年6月同李登辉赴美进行分裂活动、1999年7月同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和2002年8月同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的斗争)中,国际社会坚定地站在大陆一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沉重打击台湾分裂势力嚣张气焰,巩固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态势及制约“台独”的外部环境。最近5年,江泽民同志在与美国总统会晤的各种场合,包括每年一度的亚太经合会非正式组织首脑会议、几次中美首脑互访、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等,都将台湾问题作为会谈重点,迫使美国总统反复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一次又一次明确地说出“三不支持”(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全球华侨华人更是纷纷组织起来,反“独”促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最后,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地位还体现在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对台湾同胞形成的巨大“磁吸效应”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台湾分裂势力的震慑上。大陆综合国力持续快速的增长和政治上的不断进步,从根本上规定了两岸关系发展走向。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台湾经济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大陆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进步,大大改善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增加了他们对大陆的认同感和接受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九十年代台海危机出现后,大陆加强了应对“台独”的军事准备。在作战计划、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各方面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对遏制“台独”起到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大陆综合实力和军事力量的不断上升,才使陈水扁上台后不得不宣布“四不一没有”,使美国不得不一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使台湾地区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

三、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在长期的对台工作中,中共逐步制定和完善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表现为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江泽民提出的“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对台工作意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推动下,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现已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总结50余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经验,推动新世纪两岸关系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决定两岸关系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是中共对台政策的核心内容,永远不会改变和动摇。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为共同开发、经营、保卫台湾做出过很多重大牺牲。在两岸关系上,什么都能讨论,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不可改变、让步。这关系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历史教训,关系到子孙后代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祖国已经并正在强大,有责任和能力来保护自己的东南门户台湾。台湾当局搞的“渐进式台独”也是“台独”,虽然具有很大迷惑性,但骨子里与一个中国原则格格不入,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我们与岛内政治势力打交道的前提和底线是,对方接受、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则,必须坚决划清界线,保持压力。

第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两岸的频繁往来与各种交流作为沟通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是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大陆政策起,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日益蓬勃发展,两岸同胞有了广泛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由于长期隔绝所造成的某些误解,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思路,认真听取和大胆吸收海峡两岸及港澳各界人士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的各种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扩大和深化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当前要特别注意在继续贯彻既定的政经分离、“同等优先、适当照顾”等原则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大陆经商办企业,进一步密切两岸的经济社会联系。

第三,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继续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实现直接“三通”是两岸各项交流和往来的客观需要。当前两岸不能直接“三通”的现实,给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带来的诸如手续繁琐、运营成本和费用昂贵等负面作用,正变得越来越显著。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两岸在诸多方面逐渐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实行直接“三通”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本着不能用政治因素干扰经济问题的原则,抓住台湾领导人有关“三通”是必走的路等有利言论,利用世界贸易相关规则,把“三通”视作经济问题,看作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大力推动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协商解决“三通”问题,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两岸关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继续推动两岸政治谈判。两岸关系的实质问题是政治问题。两岸事务性商谈进展到一定程度之所以再难有所作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岸政治对话、谈判没有取得更大进展。1995年,江泽民就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发表谈话,提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政治谈判的主张。1998年,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在上海把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摆到桌面上交换意见,标志着两岸由事务性接触商谈向政治性接触商谈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谈判思想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三个可以谈”,“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意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三个可以谈”显示了中共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坚定决心。

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继续发展,两岸政治谈判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虽然台湾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使两岸对话与政治谈判的基础被毁,但就总的趋势而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已成为两岸关系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台湾当局终究无法逃脱。

第五,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深入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台湾不管哪党哪派、哪个政治人物上台,都要关注、反映主流民意。主流民意的改变会迫使台湾当局调整政策。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强调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最大限度地维护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台湾民众是遏制“台独”,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定力量。我们要理解台湾同胞的复杂心态,同情其历史遭遇,把广大台湾民众包括广大民进党成员热爱乡土、要求当家作主,与少数的顽固“台独”分子打着“本土化”的旗号搞“台独”、搞分裂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努力把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贯穿于实现统一的全过程。

台湾现在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希望发展两岸关系,这不利于台湾分裂势力。但也要看到,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台湾当局恶意宣传,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及“一国两制”政策存在着不少错误、模糊认识,没有认识到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近百种模式中,最切实可行,既能满足中国人民渴望统一愿望,又能满足台湾民众希望当家作主合理要求的,只有“一国两制”。

我们要充分利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政策的示范效应(近年来,英、美、葡、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多次通过不同形式,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表示认同,美国前驻华大使尚慕杰不久前明确表示,“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行得非常好”,值得台湾当局“认真思考”),冲破台湾当局设置的层层障碍,利用各种机会向台湾人民阐述“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讲透实行“一国两制”将会给台湾同胞带来的好处,消除由于台湾当局误导而引起的负面影响,让台湾人民充分理解、接受“一国两制”政策,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近来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支持“一国两制”的比例在明显上升,以致台湾“陆委会”也不得不承认,台湾人赞同“一国两制”的增长幅度惊人,“一国两制”在岛内成了热门话题。

第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重视开展反对“台独”、分裂斗争。台湾局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给进入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台独”作为毒化两岸关系的祸根,已成为阻碍和平统一的最大现实危险。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允许一切“台独”、分裂图谋得逞,国际社会没有“台独”的生存空间,经历了两岸关系波折动荡的广大台湾人民渴望两岸尽快改善关系,使其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围绕岛内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分别于1995、1999、2002年同台湾分裂势力进行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当前,陈水扁为摆脱执政困境,满足党内“基本教义派”的需求,赢得2004年“总统”连任,有可能继续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推动所谓“修宪”、“公民投票立法”等议题,有可能为转移民众对岛内经济不振及其施政缺失的不满,在“外交”领域再次进行“一中一台”分裂活动。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同台湾分裂势力进行新一轮斗争的准备,再次挫败其分裂图谋和活动。

第七,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重视争取国际社会支持。要团结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最大限度地孤立台湾少数顽固不化的分裂分子以及他们在国际上的支持者。最近几年,经过我积极工作,国际社会对李登辉、陈水扁的“两国论”、“一边一国论”表示强烈反感、不满、谴责,一再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态度。美、日、俄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都发表了对我有利的声明和谈话。

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入做好国际社会的工作,特别是要深入做好美国和日本的工作。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重要问题,美国企图在台海维持一种“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这是妨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日本极右势力紧追美国,图谋染指台湾、干涉中国内政,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又一障碍。我们要充分发挥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地区大国的作用,在反恐等美国有求于我的问题上与美讨价还价。要特别重视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收买活动,制定有效对策,坚决遏制其分裂行径。对美国的亲台势力,除了保持高度警惕外,也要加强接触、沟通,团结大多数,分化少数,使其摆脱冷战思维,不再干涉中国内政。

第八,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必须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综合国力搞上去,把国防军事现代化搞上去。这是挫败“台独”活动、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保障条件。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说到底是综合国力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迅速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外交实力、国防军事实力等等,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国家安全统一的基础。大陆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日,就是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主动权之时。

军事手段是震慑“台独”分子、遏制分裂势力的重要手段,对台动武的底线是《一人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指出的“三个如果”。我们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但如果没有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没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作后盾,没有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断然行动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收稿日期:2003-06-05

标签:;  ;  ;  ;  ;  ;  ;  ;  ;  ;  

论两岸关系_两岸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