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和中国的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战略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态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报告,在国际组织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新概念,并把其界定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之上的经济。从此以后,“知识经济”这个概念风靡全球,引起世界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危机”是去年世界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概念。其实,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实践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它的理解,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已经制定了战略计划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为了使美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角逐中仍然立于不败之地,美国政府提出了三项重大的举措:(1)实施“因特网Ⅱ”计划。1996年10月10日,正谋求连任的克林顿提出了更新美国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名为“因特网Ⅱ”的新高速计算机网络,计划将通信速度提高100倍—1000倍,以解决网络通信过分拥挤的问题。1998年初,美国政府在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政府将投资1.1 亿美元以加快“因特网Ⅱ”计划的全面实施。(2)发展10项高新技术计划。 美国政府确定了虚拟现实技术、超导技术、X射线光刻技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 语言与图形识别、定点通信、多芯片横块、高清晰度电视和光电子学技术10项高新技术,计划在2010年有重大的突破,并要求既可军用,又可民用。(3)教育和人才计划。克林顿说,我们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战略,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迅速以高技术更新旧的教育手段。要让每一个学生学到能够在激动人心的21世纪世界里取胜的东西,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坚持终身学习,不会被迫停止继续深造。
近年来,为缩小同美国的差距,日本的科技战略进行了三大变革:(1)实现从“科技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 强调技术创新,并明确规定了技术创新所采取的政策。(2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提出了加强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扩建信息网络等政策措施。(3 )从发展“工业化社会功能固定型技术”逐步转向“信息化社会功能多变型技术”,由于后一种技术用途广,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能带动整个经济、技术发展,因此,代表了日本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欧盟委员会于1997年底发表了“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报告,该报告强调教育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是各成员国的“立国之本”,要注重“人才开发”,对公民进行“终身教育”,对职工要进行“终身培训”。欧盟正逐渐把教育放在知识经济的中心,越来越重视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此外,欧盟目前酝酿制定第五个《科研与技术发展规划》(1999—2002 年)提出的总预算为163亿埃居,比第四个科研规划增长了31亿埃居。该规划确定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欧盟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欧盟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革新和加强科研培训网络等“关键性行动”来增强欧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能力。
东南亚各国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提出了质疑,纷纷提出“将知识化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优先地位”战略设想,强调全面推进科研、教育和培训,建立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新加坡未来发展将由知识和创造来推动,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里拨款20亿新元加强电脑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电脑和网络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世界各国所制定的计划和所采取的行动表明,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潮流,知识经济时代已不是遥远的未来。
二、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源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作用的充分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包括科学、技术、智力、能力和管理等)和经济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决定并影响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水平及效果的主要因素也就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和条件。
1、劳动力的整体知识和技术水平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业和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并以知识的增长为主要的驱动力,因此,掌握丰富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通过分析OECD成员国的就业趋势可以发现:对知识丰富和技术水平高的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相反,另一些对知识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职业,其就业率下降十分显著。可见,劳动力的整体知识和技术水平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强化教育和培训机制,大力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是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
2、高强度的科技和教育投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无论是产品的更新、产业的提升、服务手段的改变,还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其关键和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必须依托在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上。因此,高强度的科技和教育投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OECD研究发现(见下表1):
统计显示,1992年度,OECD成员国平均R&D占GDP比重为2.3%,平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6.5%(其中美国为7%)。
表1 三种经济形态的科研和教育投入强度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R&D占GDP的比重 0.3%以下 1%~2% 3%以上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1%以下3%~4% 6%~8%
3、信息网络技术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新的知识。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数字趋同”,国际网络化的进程,使得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学习、使用和创新为基础的各种经济活动成为现实,从而为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芯片大大地提高了人类储存知识的能力,如现在几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传统的图书馆。光纤和数字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如现在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的光纤可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传送《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的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虚拟现实可以使现实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经验变为随时可学习的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机会和效率,减少学习的时间和成本。网络化则消除了人们原来应用知识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如现代远程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同样可以享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城市教师的讲课风格。
从上述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芯片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的方式,使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使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世界经济形态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4、高技术及其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力军
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力军。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服务,并使这些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如在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和钢铁业。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地削减,而计算机、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却不断地发展壮大。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的3 年内,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技术产业,而汽车业仅占4%, 建筑业也只占10%;OECD的研究表明,工业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大约为12%,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将上升到55%以上;工业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大约占15%,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将上升到40%以上。
三、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中国也是如此。
说它是挑战,是因为从整体上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劳动力整体素质比较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很低。
1、从劳动力角度来看。我国目前15岁以上文盲率为17.8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2.2%。我国目前有近3亿的产业工人,受过中等专业(含技工学校)以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员不足4%。
2、从科技投入角度来看。近年来,全国R&D 经费总趋势是增长的,但占GDP的比重几乎是逐年递减的。 全国R &D 经费占GDP 的比重从1990年的0.71%下降到1996年的0.48%。同OECD成员国平均投入强度2.5%有很大的差距。我国1996年R&D经费投入总量大约只有美国的1 /50,主要发达国家的1/25,韩国的1/2,基本上同印度和巴西持平, 不但总量不足,而且强度很低,人均更少。
3、从科技产出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来看。 (1)科技部门低产出。1995我国近5000家R&D机构中,只有5%的机构创造国家级科研成果,只有15%的机构创造了部级科研成果。(2 )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国家级科技成果3万项, 专利授予量近5万件。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仅为10 %左右,专利的实施率还不到10%。(3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30%,而新加坡、香港、韩国达到了50%,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已超过了60%,美国已超过了70%。
4、从工业设备、技术和产品角度来看。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但是能按国际质量交货的仅有1/4,原因是在炼钢中的76%和轧钢中的83%的设备陈旧落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0年代水平。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50%,国产机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战胜率逐年下降,电机降到50%以下,机床和汽车已降到30%。
5、再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自1988 年“火炬计划”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十分脆弱,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带动作用还相当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只占工业总值的15%左右,尚未形成有规模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上述种种,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说它是重大的机遇,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陆军(IMD)在INTERNET 网上公布了1998年“国际竞争力报告”的主要评价结果,我国排名第24位,比去年上升了2位。IMD报告把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帮助企业保持竞争的能力。国际竞力主要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8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分解为几十个基本指标。我国近3年的总体排名和各子项目排名如下(见下表2):
表2 我国国际竞力及8个子项目名次(1996—1998)
国际竞争力 国内经济 国际化程度 政府政策 金融环境
1996年
26 2
239
39
1997年
27 14
296
40
1998年
24 5
205
42
基础设施 企业管理 科学技术 国民素质
1996年 40 30 28
35
1997年 40 34 20
31
1998年 40 30 13
24
此外,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若干有利条件。如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具有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发展知识经济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经过10年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到1997年底,年技工贸总收入378.64亿元,工业产值191.10亿元,上缴税费13.93亿元,出口创汇3.3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4.3%、 50.58%、43.0%、47.6%;试验区对北京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7%,已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6%;试验区人均GDP11.8万元, 是全市人均的7.06倍,劳动生产率为21.21万元,是全市的7.7倍;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0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500家,试验区内有71 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3位。北京试验区在10 年内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知识经济的曙光和无限美好的前景。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加快工业化进行的同时,完全可以选择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等有区位优势的地区,抓住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的有利时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切入点和启动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率先发展知识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经历工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知识经济为主三个阶段。
四、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对策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经了三次高经济增长期,而且都是以知识和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多难的中国因种种原因,已经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我们再也不能错过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了。面对迅猛而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1、树立智能教育的新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量的急骤增长,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率为指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千篇一律的所谓标准答案,推行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培育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因此,面对迅猛而来的知识经济潮,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树立智能教育的新观念。
所谓智能教育,就是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生产、扩散(传播)和应用必不可少的。
自学能力包括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的能力, 检索数据库和在INTERNET网上查阅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的能力;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思维能力主要包托分析、判断、抽象、推理、想象和整合等能力;表达能力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曲线图表和数理计算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包括计划、指挥和决断等能力。
学校特别是高校必须采取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有效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
知识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很高的。在美国著名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当中,华人占了30%;在美国硅谷中,华人也大约占了30%。为什么一些中国人能在外国的土地上显示更高的创造才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科技投入、设备条件、物质待遇等,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因此,当前很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管理体制,修改和完善有关的法规政策,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1)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 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后勤和专业三大块来运行的,有人戏言“行政是主人,后勤是管家,专业是打工仔”,国家投入的有限科技经费的大部分用来养人吃饭,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少得可怜。另外,这样的格局充满了内耗,使科研专业人员穷于应付各类繁杂的事及人际关系,科研的低效率是必然的。因此,这种管理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方向是重新设置、调整、定位行政、后勤和专业及其所在的部门,后勤部门完全从科研机构中分离出去,实行市场化,保留极少数的行政人员,从事科研服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市场机制来优化组合科研课题的人员、资金和信息等,而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审批和结题等环节则由法律和合同加以约束和规范,再辅之以公正、公平的评审、验收和奖励制度。
2)对科技开发公司实行“无门槛”公司登记制度
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登记规定了许多条件,相当于设置了重重“门槛”,主要有三道门槛:(1)初始资本制, 即注册资金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限额。如,开发服务性科技公司注册资本最少是10万元,贸易性的科技公司注册资本最少是50万元。(2)营业场地要求。(3)专职人员要求,没有达到规定的专职人数,则不能登记。这些门槛把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挡在门外,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对我国的一般知识分子来讲,10万元不是小数目;达到规定营业场地要求,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十分不完备的条件下,辞去原工作,作专职,更不是一般知识分子所能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知识分子创办科技类开发公司首先实行无门槛制,让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畅通无阻地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公司,为他们的新思想、新发明和新创造商品化、产业化创造宽松的环境。
3)尽快修改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其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其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特殊情况下超过20%的,必须经公司审批部门的同意,但其最高额也不得超过30%,这些规定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仅把作价出资的无形资产限于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不承认管理股、干股和创业股等,也不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科技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
增加科技投入,呼声最高的是要求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但在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是不现实的。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企业的投入超过政府的投入,美国(企业投入占GDP的53%—54%)、日本(企业投入占GDP的80%)、德国(企业投入占GDP的66%—67%)、瑞典(企业投入占GDP的60.5%)、荷兰(企业投入占GDP的51.2%)、英国(企业投入占GDP的50.2%)。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政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求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迫切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不能过高,不能超越现实。
目前,政府预算内的财政收入约占GDP的10.8%, 但除了预算内收入之外,各级政府还有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和各种摊派收入。据专家测算,各级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可达GDP的1/3以上。因此, 通过强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从而增加整体科技投入,完全是可行的。
鉴于我国科技投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科技进步法》的基础上,切实研究我国科技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式,尽快制定我国的《科技投入法》和地方各级科技投入法规,借助法律的力量使我国科技投入有大的改观,确保在2000年实现15%的目标。
4、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步伐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需发展高技术产业,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发达的风险投资业。如果把风险投资比喻成一粒种子,我国每年3万多项科技成果和近5万项批准专利是风险投资孕育生长的土壤。种子能否破土而出,还需看政府是否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和阳光(适宜的政策和有力的政府资助)。因此政府不能当看客,根据国外发展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政府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
2)针对政府信用比较高的现实,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制度, 解除银行、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后顾之忧,逐步引导各路资金投向高技术风险企业。
3)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发展产权市场, 尽快建立“第二股票市场”,并适度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的条件,为风险投资培育可以迅速安全退股撤资以及实现资本增值的环境。
4)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民众对高技术产业的认识和了解,普遍提高民众的风险投资意识,以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高技术风险企业,并在实际运行中,建立起良性循环的风险投资市场经营机制。
(大政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