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论文_唐梦娇

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论文_唐梦娇

(苏州市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215500)

摘要:小学时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高速的时期,这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的旺盛,拥有一颗天真淳朴的童真之心,天真烂漫,好奇想象。小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对象,教学中需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具有童心特色的小学语文教育,实现“童心教育”。本文旨在围绕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童心教育””,促进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童心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陶行知;语文教学;童心教育

小学生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爱,有人说是尊重,有人说是陪伴,在我看来却是理解。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理解小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童心教育”则能很好的达成这个目的。所谓“童心教育”就是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一个符合小学生发展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教育世界,让小学生在这样的世界中尽情遨游。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现需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充满爱、创造的童心课堂,让童心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在这个乐园中感受童真,感受浪漫。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童心教育”的价值意义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童心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自然的生命状态,创设富有爱心童趣自由和谐的育人环境。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要开展“童心教育”呢?这是由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语文教学的实际决定的。

(一)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急剧旺盛的阶段,堪称为“十万个为什么”。小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大树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都不断在困扰着小学生,引发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这就导致他们始终用一颗童心来看待自然,看待世界。因此,小学生的天真淳朴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小学生的实际,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适应了小学生的发展特征,立足小学生的实际,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

语文这个学科因为其独有的想象意趣使得语文学习必须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才能将语文中所描绘的一景一物、一花一木、一人一楼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学习的对象始终保持一颗童心,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在虚构的世界中尽情想象,构造人物,描绘建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其必须要开展““童心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小学生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践方式

“童心教育”就是要尊重小学生的淳朴,不让小学生过早的成人化,在成人复杂的世界中苦苦挣扎,难以自拔。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践必须要让小学生过上本该过上的真实的生活,尊重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小学生在个性化的教育之下成为小学生,享受幸福的语文教学活动,享受幸福的校园生活。

(一)突出童真,学玩结合

孟子有言人性本善,小学生天生就拥有一颗童心,正是这样的童心展示了小学生的高贵品质,他们对于所有事物保持着高度的热忱和热爱,并且喜欢游戏。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不可被剥夺的权益。小学语文因为其神秘、幻想的特点,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教学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陶行知指出,对于小学生我们要不断促使他们获得解放,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陶行知的解放思想恰恰促使语文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获得解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与游戏、歌唱结合在一起,准备好材料,让小学生表演我们到底是如何荡起双桨的。在表演的过程中,小学生们要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同时做出荡起双桨的动作,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堪称典范。小学生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不仅兴致高昂,而且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小学生运用对唱的形式加深学习的印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一定要突出小学生的童真,让小学生怀揣着一颗童真的心,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追随童思,转变方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小学生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导致课堂气氛紧张。然而,““童心教育””打破了以往对于语文教学的印象,成为一种围绕着小学生转的课堂,眼里心里都是小学生,让小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转变为让教师跟随小学生的思路。陶行知先生的“新教师”和“新小学生”就是告诉“童心教育”,小学生要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习。

在《狼和小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们讲述《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小学生们根据故事内容畅所欲言,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提问进行讲解。比如,小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狼一定要吃掉小羊呢?为什么小羊不躲开呢?为什么小羊不寻找帮手呢?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小学生们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且进行深化,补充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跟随小学生的思路展开,但是要控制好课堂走向,适当的进行引导,维护课堂秩序。

追随小学生的脚步是新时代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转变方式,做到以小学生为中心,小学生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之所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我。

(三)呵护童心,期待鼓励

小学生的一颗童心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小学生都拥有一颗独一无二的童心,需要得到教师的呵护,如此小学生的童心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成为小学生的一大特色。对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呵护小学生的童心,让这一颗童心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生根发芽。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的爱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教师一定要呵护小学生的童心,始终对于小学生拥有期待,进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当小学生的表现良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让小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产生自豪感。小学生具有获得别人尊重和认可的需要,而教师的及时评价满足了小学生的这种需要。当小学生表现较差时,教师要对小学生抱有多一分的期待,让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调节行为。

(四)引导童爱,相互合作

当小学生保持一颗童心的时候,他们会更愿意向周围释放善意。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具有同情的心态,他们对于处于劣势的同伴会产生同情的心理,并且积极帮助同伴。当小学生帮助同伴的过程中,合作悄然出现。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不断释放自己的善意,让小学生在学习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帮助同学,让小学生在相互合作和帮助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知识。陶行知的“小先生”教育思想指出,人人都要把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的交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这就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童心教育”,教师一定要利用小学生同情他人的心态,让每个小学生都成为小先生,在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展现同学之爱。

参考文献

[1]杨舒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心教育”[J].海峡科学,2015(04):104-106.

[2]林水河.“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5(07):40-41.

[3]马晓华.“童心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16.

论文作者:唐梦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童心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论文_唐梦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