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睿[1](2021)在《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认知研究 ——以大雁塔文化空间微博照片签到数据为例》文中提出
李东方[2](2016)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商品流通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逐步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集中化的流通组织模式转变成灵活、开放的市场化流通组织模式,流通组织在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我国日益提升的流通产业的定位更不相符合,无论从流通效率还是流通形式等方面均呈现出比较初级和落后的特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不匹配。近年来,虽然连锁化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无论从发展规模、结构占比、运营效果上看,也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传统流通组织体系的冲击作用仍然不足,传统流通组织变革步伐缓慢。因此,对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化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创新适合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流通组织的效率,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思路,是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把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推到了改革的前沿。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机遇期,也为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指出了明确的时代内涵。“互联网+流通”是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为联通平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不仅会促进流通组织快速发展,还会带动与流通相关的金融、物流、云、大数据等领域的充分发展。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在流通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这为我国传统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先进的流通理念、更高效便捷的流通技术、更广阔的流通市场。本文即以“互联网+”为背景,深入探讨传统流通组织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如何运用现代流通理念改造传统流通组织,尽快实现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有文献中关于流通组织有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主要可以归结为对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对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其中涵盖了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等理论视角,以及关于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研究、关于零售业态创新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纵向关系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商业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现有文献在对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的系统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继续研究的空间。本文采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交叉学科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对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之处是:第一,本文以市场的逻辑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挖掘流通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厘出从竞争到合作是流通组织的变革方向,并尝试构建流通组织的分析框架。第二,建立了流通组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流通组织进行了综合状态评估。第三,在路径选择上,紧扣“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互联网+流通组织,打破了传统的流通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本文认为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实质是从个体的竞争态势向组织的合作优势转型,并基于此构建了转型的分析框架,即从机理层到结构层到形态层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流通组织合作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第二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第三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的形式创新研究。中国的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要以现实存在为基础,只有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深入了解,才能拨开迷雾,探寻到转型的路径。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不仅要继续创新发展流通组织形式,发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型业态;还要继续调整流通组织结构,尤其是提高虚拟流通在整个流通中的占比,鼓励企业积极上网上线;更重要的是要引入先进的流通组织运行机制,从机理上重构流通组织的运行模式,从供应链的主导权、价值网络构建等方面推动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的转型。通过对流通组织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最后得出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安排。第一,流通组织机制的转型路径包括:流通组织价值网络的构建,流通组织纵向与横向关系的重构和全渠道的流通组织机制的建立。第二,流通组织结构的转型路径包括:虚实结构的优化;渠道结构的优化;业态结构的优化。第三,流通组织形式的转型路径包括:020模式,打造全新客户体验;差异化经营,引领特色消费;提升业态核心竞争力,重塑渠道价值;精准定位,创造竞争“真空”地带。
陈景衡[3](2011)在《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城市在上世纪中期出现了郊区化蔓延、城市中心衰落的“逆城市化”现象,70年代在以公共交通发展为核心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下,城市中心复兴发展,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发展格局走向高效集约、全面融合。今天,高层建筑综合、集约、群组、巨构、嵌入、融合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日益凸出,成为亚太地区密集化发展中的普遍趋势,这一现象的研究面临理念、方法的调整,且具有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典型意义。中国城市发展正面临高度密集化与都市区蔓延的双重挑战,西安是中国二线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刚刚起步,正处在城市空间整体转型的关键时期,并且具有多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架构了独特的城市发展平台。本文基于这样的城市发展认识背景与西安城市发展现实,针对建筑与城市研究学科的藩篱提出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的概念,将其纳入城市建筑的类型研究框架中,探讨城市高层综合体在城市总体构架、中观尺度城市空间、微观建设地段设计三个层面的作用与潜力,并落位于西安展开具体研究。首先,论文基于城市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梳理高层建筑发展演化现象与趋势,梳理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的概念,指出城市高层综合体在规划、开发这两个现代城市发展重要环节中均超越了建筑单体的意义范畴,参与了城市重构的进程,应站在技术性、现代性、城市性三个递进层面来理解其类型含义。通过大型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实现城市密度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紧凑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初步构建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论文指出西安目前正处在都市外溢、内部重构的城市转型关键期,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建筑体构架、情态和谐的发展理念梳理城市发展格局,针对其中轴线、历史核心区、大遗址地段、新的增长极等西安特色城市空间,比较国内外相关实例,分析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可能与潜力。紧扣西安大规模轨道交通开始起步的发展机遇,扩大城市建设研究的观察尺度与设计单元尺度,定位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机遇与具体作用。第三、引入GIS数据平台工具,参考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包含5大类、12小类、24项的影响因子体系,对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布局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区分了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重点控制地段、鼓励发展地段、限制建设地段和灵活可控的白色地段。第四,总结基于西安城市特点的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策略与设计方法,并根据前述研究结果对西安典型、重点、特色城市地段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进行了示范性探索。
向毅文[4](2008)在《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流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基本物质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不仅直接影响到沈阳人民生活需要,而且直接影响到现代商品流通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到沈阳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行。但是,沈阳目前大型零售商业网点不仅是在总体数量、空间布局、业态结构上还是与之配套的购物环境上都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因此,在外资商贸企业抢占沈阳市场以及实现“东北振兴,沈阳先行”战略的大背景下,优化沈阳市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有着强烈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在对沈阳市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背景、布局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系统的界定了商业网点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并由此引出了对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涵义及其四要素的界定。然后,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相关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影响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人口、交通以及沈阳城市规划因数,建立了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理论框架。然后,本文在对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总体数量规模、空间布局以及业态结构等布局状况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业态结构不合理以及购物环境亟需改善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历史、政府、企业三方面的角度分析了导致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针对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科学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并从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法制化建设、推广连锁经营、优化空间布局、革新业态结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改善购物环境、凸显大型网点特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叶敏军[5](2006)在《区域商业规模发展与网点规划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了塑造公平合理的商业竞争环境,政府颁令各省市着手制订商业网点规划条例,规范各级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工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对此付注足够的重视,出现大量进程延误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以及当地商业企业对商业规划的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又或者因为缺乏相关经验而进度缓慢,就此现实问题,本文想通过对商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规律的研究,从中找出有力的论据,让相关部门机构认清当前进行商业规划项目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的去推动规划的进程;另一方面,本文以镇江市商业发展规划为例,以期为其他相似城市的商业发展给以一定的实际借鉴。论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围绕商业宏观规模、商业中观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展开。通过选取历年来全国以及14个样本省市,商业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GDP等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印证了商业规模与经济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整体以及各地区的商业规模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此现实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商业内部结构调整来推动商业发展,即通过商业网点规划等措施对中国商业发展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在此结论基础之上,本文又进一步运用多元模型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中观商业发展的多个因素进行单独的研究,找出各自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另外为了让商业发展研究更贴近现实情况,本文还将多个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观察其对商业的作用,从而令各地能够结合各自的地方特色进行商业网点规划。镇江市商业发展规划案例,是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对商业发展进行的研究,详尽的分析了镇江市商业发展的背景、优势、存在问题,通过对其商业规模的预测和商业网点的调查,制订出镇江市商业发展对策,从而为其他地区城市商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丽丽[6](2005)在《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创新的产物。本文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处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青春期,需要不断的积聚能量,不能盲目的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应不断提升其内涵,通过各地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分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增强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并引导新疆农产品步入国际市场,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从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先行者——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发现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的趋势与论文在理论上制定的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具有一致性,进而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交易方式、运营机制三方面对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最后提出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本文试图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1.从选题上,迄今没有对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发展战略的研究,本文制定的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发展战略模型从理论角度讲对改善新疆农产品流通渠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本文提出的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模型通过各地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工,产生协力,从而盘活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现有资源,有助于提升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竞争力。
骆祎[7](2005)在《杭州城市中心区功能等级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城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心区也面临着发展、更新和位移,论文研究的正是杭州城市中心区在这一背景下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功能的定位、等级的划分、区位的选择,等等。 论文的第一部分从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念入手,回顾和总结了杭州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展望了杭州城市中心区的未来,指出中央商务区(CBD)是未来杭州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探讨分析了杭州CBD的相关问题:功能定位、区位选择、等级规模……并着重多角度分析了杭州CBD选址的“三国演义”现象。论文的第三部分是杭州城市次中心的研究,城市次中心的相关理论比较少,故在这一部分作了一定规模的理论阐述,然后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杭州城市次中心的功能等级和区位分布,并着重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次中心作单独阐述。 论文旨在理清杭州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脉络,探讨未来杭州城市中心区的规模等级分布,为杭州下一步发展CBD和城市次中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希望通过杭州这个典型的例子,为我国同类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心区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参考。
丁俊发[8](2000)在《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关于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2 关于流通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3 关于互联网、“互联网+”与流通组织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 现有研究评价与本文的视角 |
第三章 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市场逻辑: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基点 |
3.2.1 市场逻辑的起点与归宿:利益 |
3.2.2 市场逻辑蕴含的基本手段 |
3.2.3 市场逻辑的保障条件与约束边界 |
3.2.4 流通组织的市场逻辑 |
3.3 规范竞争与交易合作:流通组织的演化趋势 |
3.3.1 从同质化竞争到异质化竞争 |
3.3.2 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 |
3.3.3 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 |
3.3.4 从竞争到合作 |
3.4 分工深化、技术变革与组织变迁:流通组织的演化逻辑 |
3.4.1 流通组织分工深化的演进机理 |
3.4.2 现代流通组织分工深化与提升专业化收益 |
3.4.3 现代流通组织的市场分工与内部分工 |
3.4.4 技术变革是流通组织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
3.4.5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流通组织的显着特征 |
3.4.6 交易规则与制度环境是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保障和约束条件 |
3.5 机制转变、结构优化与形式创新: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中国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演进与状态评估 |
4.1 中国流通组织的演进阶段 |
4.1.1 流通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
4.1.2 第一次“流通革命” |
4.1.3 第二次“流通革命” |
4.2 从传统流通组织到现代流通组织的转型 |
4.2.1 传统流通组织及其特征分析 |
4.2.2 现代流通组织及其特征分析 |
4.2.3 从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转型的内外动因分析 |
4.3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状态的综合评价 |
4.3.1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
4.3.2 评估指数的计算 |
4.3.3 对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状态的基本判断 |
4.4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
4.4.1 流通组织内部因素 |
4.4.2 流通组织外部因素 |
第五章 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机制的现代化转型 |
5.1 对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理解 |
5.2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机理分析 |
5.2.1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
5.2.2 流通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实现 |
5.3 中国流通组织机制现代化转型的特征 |
5.3.1 传统流通机制运行下的流通组织现状 |
5.3.2 现代流通组织运行机制的特点 |
5.3.3 典型案例:海尔的互联网企业变革与组织模式转型 |
5.4 转型路径的理论阐释 |
第六章 组织结构优化:“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
6.1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的特定内涵 |
6.2 流通组织结构现状与转型特征 |
6.2.1 流通组织结构的基本状态 |
6.2.2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的特征 |
6.2.3 典型案例:苏宁电器的线上线下融合与渠道结构优化 |
6.3 流通组织的结构优化 |
6.3.1 流通组织的虚实结构优化 |
6.3.2 流通组织的批零结构优化 |
6.3.3 流通组织的业态结构优化 |
第七章 组织形式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转型 |
7.1 流通组织形式转型的特定内涵 |
7.2 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研究 |
7.2.1 零售业态 |
7.2.2 电商企业 |
7.3 “互联网+”时代流通组织形式的创新趋势 |
7.3.1 流通组织形式面临的内外挑战 |
7.3.2 创新趋势与发展 |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
8.1 政策取向 |
8.2 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
8.2.1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路径 |
8.2.2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路径 |
8.2.3 流通组织形式转型路径 |
8.3 保障措施 |
第九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9.1 研究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课题概述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有关高层建筑的研究基础 |
1.3.2 其它相关研究基础 |
1.3.3 研究成果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视角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视角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1.7 重要概念 |
1.7.1 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牵涉的重要概念 |
1.7.2 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 |
本章注释 |
2 高层建筑综合化与城市化演变 |
2.1 从高层建筑走向城市高层建筑 |
2.1.1 高层建筑城市化历程 |
2.1.2 高层建筑城市含义演化的两条线索 |
2.1.3 高层建筑的城市内涵分化与转变 |
2.2 从综合建筑走向高层综合体 |
2.2.1 现代城市的转型与密度积聚背景 |
2.2.2 综合集约的高层建筑发展涂写城市本底 |
2.3 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动态趋向 |
2.3.1 全面城市化——嵌入式发展 |
2.3.2 城市化转变要点 |
2.3.3 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展望 |
2.4 小结 |
本章注释 |
3 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概念及其派生的理论思想 |
3.1 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 |
3.1.1 高层建筑狭义理解与技术规定 |
3.1.2 “高度的强烈影响”是高层建筑概念的核心 |
3.1.3 公共活动的多样、密集是高层综合建筑发展的主轴 |
3.1.4 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的提出 |
3.2 把握城市高层综合体的认识的三个层次 |
3.2.1 技术性 |
3.2.2 现代性 |
3.2.3 城市性 |
3.3 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特性深化 |
3.3.1 城市高层综合体刺穿了城市体系的多个层面 |
3.3.2 参与改变城市的密度分布格局 |
3.3.3 综合化提升密度的聚集强度 |
3.3.4 城市建筑化与建筑城市化 |
3.3.5 城市性的实质表达与建构特征 |
3.4 研究体系梳理以及城市建筑学研究理论方法的凸显 |
3.4.1 既往研究的局限与发展趋势 |
3.4.2 以城市整体发展看城市高层综合体与城市的关联 |
3.4.3 以环境心理学角度理解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社会尺度 |
3.4.4 现代空间认知理论的发展的空间分析手段支撑 |
3.4.5 城市建筑学理论的启示 |
3.5 补充构建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理论的综合研究维度 |
3.5.1 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生态建筑技术、方法应用 |
3.5.2 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与调和的回应 |
3.5.3 建筑策划思想、城市开发思考的加入 |
3.5.4 对数字技术工具应用 |
3.5.5 将城市高层综合体纳入现有规划建筑管控流程与制度 |
3.6 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框架 |
3.7 小结 |
本章注释 |
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潜力 |
4.1 城市转型期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 |
4.1.1 中国城市转型期大背景下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现实 |
4.1.2 我国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管理现有社会体制协调基础 |
4.1.3 我国城市更新中与城市高层综合体相关的特殊现象 |
4.2 西安城市综合发展背景 |
4.2.1 西安城市总体发展水平 |
4.2.2 西安城市发展定位与方向 |
4.2.3 西安城市空间历史发展与转型 |
4.3 西安城市形态发展中城市建设现状与特点 |
4.3.1 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构成西安市形态发展地域性的基础 |
4.3.2 历史文化名城沿革 |
4.3.3 西安城市多层次历史特色空间格局 |
4.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总体发展状况 |
4.4.1 西安的高度规划与历史文化遗存对城市高度发展影响 |
4.4.2 西安市现状高层建筑的分布、数量、格局及发展趋势 |
4.4.3 城市升级置换中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 |
4.4.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分类发展分析 |
4.5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问题与矛盾 |
4.5.1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总体矛盾 |
4.5.2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具体问题 |
4.6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机遇与潜力 |
4.6.1 西安城市发展处在大都市化发展“外溢”的临界状态 |
4.6.2 西安城市脉动格局是未来城市特色空间框架基础 |
4.6.3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性及地域特性发展 |
4.6.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城市布局发展潜力 |
4.6.5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类型发展潜力 |
4.7 小结 |
本章注释 |
5 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经验借鉴与西安地域特色挖掘 |
5.1 城市生活商业副心复合发展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 |
5.1.1 东京六本木新城城市综合体发展 |
5.1.2 上海徐家汇地段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 |
5.1.3 西安小寨商业引导型城市综合体发展 |
5.2 历史城市轴线上城市建筑整体性发展比较 |
5.2.1 巴黎城市轴线延伸与现代城市高层综合体 |
5.2.2 北京城市中轴线继承中的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 |
5.2.3 西安市中轴线上高层建筑的分析 |
5.3 城市更新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 |
5.3.1 上海轨道交通廊道周边城市再开发 |
5.3.2 西安纺织城区域发展基础比较 |
5.3.3 城市复兴、TOD 与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潜力 |
5.4 城市高层综合体与特色城市空间 |
5.4.1 《城市建筑学》研究中的实例研究 |
5.4.2 纽约中央公园与库里蒂巴的交通廊 |
5.4.3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周边地段发展 |
5.5 小结 |
本章注释 |
6 基于GIS 的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空间布局模型分析 |
6.1 西安城市特色GIS 因子分析构架 |
6.1.1 数理逻辑分析与综合决策并重 |
6.1.2 与城市高度布局研究区别与联系 |
6.1.3 分析目标与分析方法技术路线选择 |
6.2 城市性指标等级及影响因子 |
6.2.1 基础支撑要素 |
6.2.2 城市空间架构影响要素 |
6.2.3 潜力发展要素 |
6.2.4 其他积聚影响要素 |
6.2.5 特色空间保护影响范围 |
6.3 构建因子之间体系关系与权重 |
6.3.1 综合因子关系 |
6.3.2 因子权重 |
6.4 城市高层综合体Arcgis 影响因子分布 |
6.4.1 城市高层综合体城市支撑性条件分布 |
6.4.2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现有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布 |
6.4.3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潜力要素空间分布 |
6.4.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增益因子分布 |
6.4.5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消控因子分布 |
6.5 整体分布规律特征、格局及趋势 |
6.5.1 整体分布规律及趋势 |
6.5.2 禁建区、宜建区、可建区与白色地段 |
本章注释 |
7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策略与对策 |
7.1 西安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理念——情态和谐的第三条道路 |
7.1.1 回归形态 |
7.1.2 超越形态 |
7.1.3 追求情态和谐 |
7.1.4 核心理念——嵌入——走向融合的城市建筑体 |
7.2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融合发展的原则与框架 |
7.2.1 制定建筑与城市设计相融合的原则与方法 |
7.2.2 多个层面的控制与引导 |
7.2.3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与城市开发制度协调 |
7.2.4 城市高层综合体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7.3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尺度控制 |
7.3.1 西安城市街区的尺度 |
7.3.2 垂直高度的层次 |
7.3.3 尺度的共同规律 |
7.3.4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尺度控制策略 |
7.4 西安城市意向分区与城市高层综合体 |
7.4.1 西安城市特色空间骨架发展与调整 |
7.4.2 西安各“城市意向分区”与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 |
7.4.3 城市高层综合体的风格导向 |
7.5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设计对策与方法 |
7.5.1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对策 |
7.5.2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设计方法 |
本章注释 |
8 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设计示范性探索 |
8.1 老(明)城区边界——城墙——整合核心价值区域与城市发展前沿 |
8.1.1 城墙——城市中的超级建筑 |
8.1.2 破题——城市大规模旅游带来的地段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潜力 |
8.1.3 解题——构建新的城市纪念碑 |
8.2 北大街金懋广场——强化历史区域中的现代发展轴线节点 |
8.2.1 地段规划研究:最大化开发空间利用平衡 |
8.2.2 探索思路一:立体城市空间可持续延伸 |
8.2.3 探索思路二:垂直界面空间层次的可能性探索 |
8.2.4 探索思路三:传统空间图示现代表达 |
8.2.5 探索方案总结与地段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构架潜力 |
8.3 大明宫及周边区域——凸显历史区域与现代发展印记的结合点 |
8.3.1 现状与发展框架 |
8.3.2 周边地带发展策略 |
8.3.3 多层次历史回应与地段活力注入 |
8.4 纺织城区域中心——强调城市增长极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中心性 |
8.4.1 位于“城市东入口”的城市增长极 |
8.4.2 活动重心——地块8 方案比较研究 |
8.4.3 视觉核心——地块6 方案设计研究 |
本章注释 |
9 结语 |
9.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9.3 论文研究有待深化与拓展问题 |
附录 |
附录1 CTBUH(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1999 年后历届高层国际会议与交流活动的议题与内容 |
附录2 世界及中国城市与地区的密度 |
中国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 |
世界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平均人口密度 |
20 个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巿及概况 |
The lar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by land area, population and density Ranked by population density: 1 to 125 |
附录3: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研究工作 |
图表目录 |
图 |
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的基本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的基本状况 |
第2章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概述 |
2.1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涵义 |
2.1.1 商业网点的界定和类型 |
2.1.2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界定 |
2.2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界定 |
2.2.1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概念 |
2.2.2 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3章 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理论依据 |
3.1 商圈理论 |
3.1.1 商圈理论概述 |
3.1.2 商圈与商业网点布局 |
3.2 集聚效益理论 |
3.3 零售业态变迁理论 |
3.3.1 专业化与综合化循环理论 |
3.3.2 零售生命周期假说 |
3.4 级差地租理论 |
3.5 提升生活价值与和谐理论 |
第4章 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人口因素及其影响 |
4.2.1 人口规模对商业网点总量的影响 |
4.2.2 人口分布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
4.2.3 人口数量和结构对业态结构的影响 |
4.3 交通因素及其影响 |
4.3.1 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4.3.2 停车位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4.4 城市规划因素及其影响 |
第5章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问题和原因剖析 |
5.1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基本状况 |
5.1.1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总体规模状况 |
5.1.2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空间分布状况 |
5.1.3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业态结构状况 |
5.2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主要问题 |
5.2.1 大型零售网点总量不足 |
5.2.2 大型网点空间分布不均衡 |
5.2.3 大型零售网点业态结构不尽合理 |
5.2.4 大型零售网点购物环境亟需改善 |
5.3 沈阳大型零售网点布局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历史方面原因 |
5.3.2 政府方面原因 |
5.3.3 企业方面原因 |
第6章 解决沈阳大型零售网点布局问题的对策探讨 |
6.1 国外商业网点布局的经验借鉴 |
6.1.1 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6.1.2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托 |
6.1.3 以法律法规为管控工具 |
6.1.4 以政府作为为管控者 |
6.2 布局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建议 |
6.2.1 布局的指导思想建议 |
6.2.2 布局的基本原则建议 |
6.3 优化沈阳市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的对策 |
6.3.1 加强商业网点法制进程 |
6.3.2 完善听证制度 |
6.3.3 推广连锁经营 |
6.3.4 优化空间布局 |
6.3.5 创新业态结构 |
6.3.6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
6.3.7 改善购物环境 |
6.3.8 凸显商业特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区域商业规模发展与网点规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文 |
1.1.1 论文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整体研究思路 |
1.2 商业的基本理论 |
1.2.1 商业的内涵与外延 |
1.2.2 商业的行业结构 |
1.2.3 商业的经营业态分类 |
第二章 国内外商业发展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国外商业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内商贸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
2.2.2 商业的地位及其对GDP贡献 |
2.2.3 商业结构调整 |
2.2.4 商业应促进经济快节奏发展观点 |
2.2.5 加入WTO对中国商业的影响 |
2.2.6 21世纪商业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
3.1 国外商业经营方式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
3.2 中国商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商业发展特点研究 |
3.2.1 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
3.2.2 我国商业业态发展的两个阶段 |
3.2.3 我国未来商业发展特点 |
第四章 商业规模发展与网点规划关系研究 |
4.1 商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
4.2 商业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4.2.1 商业规模的定义及层次划分 |
4.2.2 商业宏观规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
4.2.3 形成商业中观规模水平差异的因素 |
4.3 我国商业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
4.3.1 我国整体商业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规律分析 |
4.3.2 14个样本省市商业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照分析 |
4.3.3 中观商业发展存在差异性的多元模型分析 |
4.4 地区商业规模发展与网点规划关系 |
4.4.1 14个样本地区商业规模实证研究结论 |
4.4.2 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对地区商业规模发展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5.1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现状 |
5.2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
5.3 借鉴国外商业网点规划的有益经验 |
5.4 影响城市商业发展的其它因素研究 |
第六章 镇江市商贸发展规划案例 |
6.1 镇江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背景 |
6.2 镇江市商贸流通业的内部优势和存在问题 |
6.2.1 内部优势 |
6.2.2 存在问题 |
6.3 镇江市商业规模预测 |
6.4 镇江市商业网点现状 |
6.5 镇江市商贸业发展对策 |
6.5.1 发展定位 |
6.5.2 主要目标 |
6.5.3 重点发展领域 |
6.5.4 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评价 |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义 |
2.2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理论及评价 |
2.2.1 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
2.2.2 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成本理论的评价 |
2.2.3 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评价 |
第三章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 |
3.1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 |
3.2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 |
3.2.1 批发市场多采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方式 |
3.2.2 每市成交额低 |
3.2.3 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更为显着 |
3.3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
3.4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市场发育不均衡 |
3.4.2 基础设施落后影响批发市场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
3.4.3 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
3.4.4 缺乏专业人才 |
3.4.5 缺少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
3.4.6 市场经营观念滞后,市场定位不突出 |
3.4.7 管理主体界区不明确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乌鲁木齐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 |
4.1 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
4.2 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机制 |
4.2.1 松散型运营机制 |
4.2.2 较为紧密型运营机制 |
4.2.3 紧密型运营机制 |
4.3 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 |
4.3.1 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定战略的原则 |
4.3.2 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 |
4.3.3 北园春集团发展战略的启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战略定位 |
5.1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环境的SWOT 分析 |
5.1.1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环境的优势分析 |
5.1.2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环境的劣势分析 |
5.1.3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环境的机会分析 |
5.1.4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环境的威胁分析 |
5.1.5 SWOT 矩阵分析 |
5.2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定位 |
5.2.1 布局选址依据 |
5.2.2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 |
5.3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定位 |
5.3.1 拍卖交易方式与传统“一对一”对手交易方式的比较 |
5.3.2 交易方式定位 |
5.4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机制定位 |
5.4.1 运营机制评价 |
5.4.2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机制定位 |
第六章 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优化基础设施 |
6.2 完善信息网络 |
6.3 提升人力资源 |
6.3.1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 |
6.3.2 对员工技术培训 |
6.3.3 引入高科技人才 |
6.4 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
6.4.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 |
6.4.2 建立农产品质量数据库,实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
6.4.3 建立安全优质认证食品的专销区 |
6.5 优化批发市场的组织结构 |
6.6 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 |
6.7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宏观调控 |
6.7.1 促进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
6.7.2 政府对市场管理放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杭州城市中心区功能等级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2 理论研究背景 |
3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杭州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和展望 |
1 城市中心区的相关理论 |
1.1 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念 |
1.2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演化 |
1.2.1 功能的发展演化 |
1.2.2 空间的发展演化 |
1.3 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形态 |
2 杭州城市中心区发展分析 |
2.1 杭州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史 |
2.2 杭州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形态和现状特征 |
3 杭州城市中心区发展展望 |
3.1 宏观分析 |
3.1.1 区域发展展望 |
3.1.2 城市发展模式展望 |
3.2 微观分析 |
3.2.1 杭州特点和优势 |
3.2.2 现实需求分析 |
第二部分 杭州中央商务区(CBD)功能等级分布研究 |
4 CBD的相关理论 |
4.1 CBD的基本特征 |
4.2 CBD的两种形态及形成过程 |
4.3 CBD的功能表现 |
5 杭州CBD的功能定位 |
5.1 国内外CBD功能定位的启示 |
5.2 与周边CBD的关系定位 |
5.2.1 杭州CBD与上海陆家嘴 |
5.2.2 杭州CBD与宁波城市的发展 |
6 杭州CBD选址“三国演义”现象分析 |
6.1 CBD选址“三国演义”的原因 |
6.1.1 民营经济与CBD |
6.1.2 行政区划分割与CBD |
6.2 CBD选址“三国演义”与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
6.3 三个地区发展CBD条件比较 |
6.4 三个地区功能等级定位分析 |
7 杭州CBD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展望 |
7.1 CBD规模影响因素 |
7.2 杭州CBD规模预测 |
7.3 杭州CBD的发展展望 |
第三部分 杭州城市次中心功能等级分布研究 |
8 城市次中心的相关理论 |
8.1 城市次中心的概念 |
8.2 城市次中心的产生和发展 |
8.2.1 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和变迁 |
8.2.2 城市次中心对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补充 |
8.2.3 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
8.3 城市次中心的主要功能特征 |
8.3.1 功能不齐全,结构简单 |
8.3.2 功能特色明显 |
8.4 城市次中心的区位分布 |
8.5 城市次中心的几种类型 |
9 杭州城市次中心相关研究 |
9.1 杭州城市次中心的等级 |
9.2 杭州城市次中心的布局 |
9.3 杭州城市次中心的分类定位 |
9.4 杭州典型城市次中心析 |
9.4.1 湖滨 |
9.4.2 下沙 |
9.4.3 萧山 |
9.4.4 三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认知研究 ——以大雁塔文化空间微博照片签到数据为例[D]. 赵静睿. 西北大学, 2021
- [2]“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D]. 李东方. 西北大学, 2016(04)
- [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D]. 陈景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7)
- [4]沈阳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向毅文. 沈阳理工大学, 2008(03)
- [5]区域商业规模发展与网点规划关系研究[D]. 叶敏军. 江苏大学, 2006(05)
- [6]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丽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6)
- [7]杭州城市中心区功能等级分布研究[D]. 骆祎. 浙江大学, 2005(02)
- [8]提升业态 迎接挑战──谈新世纪我国批发市场发展战略[J]. 丁俊发. 中国商贸,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