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征及评价原则_逻辑思维论文

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征及评价原则_逻辑思维论文

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点及其评价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成果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试论论文,原则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果管理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组成部分。国家教委和广东省高教厅从1995年起同时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科学的重视,也表明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前进了一大步。评奖优秀成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向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评奖实践,觉得有关评奖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本文试图从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点入手,研究有关成果价值评价问题,以求对提高评奖工作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水平有所帮助。

我们习惯把研究所得的结果称为成果,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产生的过程不同,因此界定的方法也不同。这里先谈谈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界定。

什么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有人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指某一研究课题,通过资料积累、社会调查和逻辑思维活动等(有的课题还需要电子计算机计算)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1]。这一表述抓住了研究过程的“资料积累”、“社会调查”、“逻辑思维”以及成果本身的“创造性”、“学术意义”、“应用价值”等特征,对于认识研究成果的本质很有帮助。但它毕竟不是研究成果的完整的定义,没有反映研究成果的全部本质。从表述的结构形式看,这是一个“成果是成果”的句式,不能揭示成果的全部含义;用“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来表达成果的价值也缺乏概括性,学术意义也是一种价值,二者完全可以用“价值”一词来表达;加注“有的课题……”一句完全没有必要,“计算”是“逻辑思维”之中的事,既然已指出研究的逻辑思维过程,就不必把“计算机计算”这一辅助手段也列出来。

科研成果,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过程完了形成的结果。我们要界定研究成果,就必须紧紧把握“研究”和“成果”的关系及其实质。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研究主体即人对研究客体即资料(不管是已有的或通过调查最新获取的)进行分析、综合,揭示资料的本质含义;成果则是前面的行为形成的一定形式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必须具有不同于任何别的成果的价值。如果这一理论与别一理论的价值完全相同,就不能称为研究成果。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给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下这样一个定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研究者运用逻辑思维对反映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独创价值的理论形态的作品。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研究过程的主要特征是“逻辑思维”,而成果的主要特征是“理论形态”和“独创价值”。这些特征是辨别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散文、诗歌、绘画、雕塑、歌曲等)和新闻作品不被看作科研成果,不是因为没有独创价值,主要是因为不是逻辑思维的作品,又不具备理论形态。翻译作品的情况比较复杂,要作具体分析。文艺作品的译文、译著不能看作科研成果,道理如上。学术论文和著作的翻译应视为科研成果,因为译者运用另一种语言经历了作者所经历的逻辑思维过程,尽管译者不创造新的价值,但是翻译劳动扩大了原著传播的范围,增加了原著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因此,翻译劳动是有价值的劳动。古籍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评论等)的成果也应视作科研成果,因为这些成果是整理者运用训诂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一部古籍进行综合审视,付出逻辑思维的劳动才完成的,而且通过整理,使一部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古籍变得容易读懂,这与翻译学术性作品的情况十分相似。字典等工具书的编撰同样要付出逻辑思维的劳动,虽然内容不属完全的理论形态,但其独创价值是很明显的,因此,也归入科研成果类。其他一些成果,如研究动态综述、学术会议情况综述以及最近逐渐出现的电脑软件等等,能否算作科研成果,都可根据上面的定义来判别。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就是它对人的效应。即对个人、群体、民族、国家及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由它的内在能量产生的,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功能。社会科学以所有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的作用和影响在一切社会领域都有可能发生。

在政治领域,它可以通过对政治家、政党、乃至全社会的影响,提供选择政治路线、制订政治纲领、决定政治措施的理论根据和历史借鉴,规范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和中国人民接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光辉理论并以之为指导而取得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结果。全国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无数研究成果不知为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多少咨询参考和理论指导。相反,前进中的每一项政治失误都或多或少与缺乏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指导有关。社会科学理论在政治上充当指导的角色,政治学的理论是这样,其他学科也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起着或多或少、或强或弱、这样那样的政治作用。

在经济领域,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经济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解决经济活动中自然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以生产过程来说,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个环节,在生产这个环节上,自然科学的成果可以大显身手,但在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就只能让社会科学来唱主角了。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2]又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3]这里,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的生产力价值。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主要就是人,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具备一定思想品德的人,这个“人”的素质即他的本质力量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造就的。因此,不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营销学等研究经济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发展经济起作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与经济活动有联系。

在思想文化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最为重大。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把已经认识的社会现象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记载下来,供后人继承,前人的成果是后人的认识阶梯。一个人、一代人,除了亲身实践获得有限的直接社会认识之外,大量的间接社会认识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提供的。其次,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科学的本质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科学,它的成果有助于人们开阔眼界,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激发理想,净化情操,规范行为,这些作用有助于提高民族、国家的道德文明程度。再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民族、国家的精神财富,它的逐渐积累,作为民族、国家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将形成传统,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一大源泉。

上面只是粗略地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至于它微观的对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具体作用只能另文探讨。这里根据上面的事实,再谈谈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特点。

(一)社会科学繁多的学科门类决定了研究成果价值的多样性。社会科学是众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总和构成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合力。但在不同领域、各学科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由某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当主力,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不会袖手旁观。举例来说,塑造和纯化人的灵魂,当然是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承担重要使命,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或强或弱具备这一功能;历史学科涉及到全方位的社会历史,它的成果对于解决任何社会问题都有适应力,如此等等。所以我们对不同的学科不应厚此薄彼,又要善于运用和发挥不同学科的不同作用。

(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以潜在价值的形式存在,只有当主体作用于它才能变为现实价值,就是说,只有在阅读或付诸实践时才能产生作用和影响。摆设案头或束之高阁的著作,只有储藏的价值,要“开卷”才能“有益”。要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还有理解和接受的问题,理解了,接受了,才能得到收益,才能用来指导实践。我们的研究应该以指导实践为出发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更不能故弄玄虚,叫人读不懂。了解这一特点对于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很有好处。

(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人们都承认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但至今尚未有计量它的大小的单位,相信将来也很难有这种发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成果,对于端正思想路线、矄乱反正起了良好的作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但我们无法精确计量这个“作用”的大小,只能用“良好”、“重大”一类非确指的、模糊的字眼来形容它。有的应用研究的成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可以计算,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非成果价值的全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抽象性,带来了评价的难度。成果价值评价问题,应该列为管理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公用性和继承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能成为私有物。它不同于其他商品,一旦归物主所有,别人就不得侵犯。研究成果可供全社会共享,本国、本民族的全体成员可以享用,别国、别民族的成员也可享用。如果有谁企图独占一项成果,专供自己“消费”,那将是天大的笑话。这种公用性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相互交流,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真理不能终极,一旦发现,就只能发展它,完善它,而不能强行否定它。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孔夫子的学说有的今天还有用。诸子百家已逝去数千年,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记载于文献之中,有的至今还放射着光芒。古人的成果对今人有用,今人的成果对后人也一样。越带基础性的成果,其价值的时效就越久远。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既要努力继承前人的成果,也要创造更多的成果让后人继承;既要重视解决当前问题的应用研究,也要重视具有长远价值的基础研究。

(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社会科学研究是以解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心理习惯、价值观念等都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评价成果价值标准的不同,这一个民族、国家认为好的,另一个民族、国家则可能认为不好;这一方认为是正价值的,另一方则可能认为是负价值。虽然,也有全人类都可接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距离政治和意识形态较远的学科的成果。这就向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对别国、别民族的研究成果既要引进又要批判改造的任务。

探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有助于对研究成果的正确评价。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经常要对研究成果加以评价。优秀成果的评奖,就是一项工作量最大的成果评价活动。研究成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达到准确、公正的评价目标很不容易,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方可指望奏效。评价的办法可以灵活多样,但有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掌握了评价的原则,有助于评价办法的制订。这里试根据以往的实践,提出几项评价原则,供大家讨论。

(一)同类相比的原则。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有功能,这是一般价值;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又各具独特的功能,这是特殊价值。用一般的标准判断特殊的价值,就很难做到准确公正。因此,必须将所评价的成果进行分类。国家教委和省高教厅1995年的评奖都是分类进行的,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分类方法有多种,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内容、形式最接近的作为一类。分类越细,标准就越易掌握,可比性就越强,评价结果就越准确。

(二)同行评议的原则。这里的所谓同行,是指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这是相对来说的。评价最可靠的办法是实践检验,但我们需要对之进行评价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没有完全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的评价基本上是观念的活动,评价标准只能是带有主观性的,即在主客观上评估研究成果价值的大小。这就要有一个前提,即评价者对所评价的研究成果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否则就无法准确地对价值作出判断。除了作者之外,对成果的认识能力最强、最有可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的,是作者的同行。同行之中又有一些有权威的人氏,权威人氏的评价最为可靠。这一原则启示我们,成果评价者最好的人选是研究方向与成果作者最接近的有权威的专家。

(三)摒除偏见的原则。偏见是妨碍公正评价的常见因素。偏见可能导致缩小、否定成果的价值,也可能导致放大、虚夸成果的价值。评价者与作者之间的恩怨、学术派别的差异、不正之风、舆论误导等都可能使评价者产生偏见。评价者有了偏见,就会动摇自己的立场和意志,模糊了洞察力和评价标准,使自己作出的评价偏离成果的实际价值。因此,为了得到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的组织者和评价者都要极力排除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避免偏见的产生。有时,评价不够准确,不一定是由于偏见,而是由于对所评价的成果缺乏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只能靠评价者态度的认真和审察的细密来克服。

(四)允许异议的原则。评价的组织者和评价者,都希望评价结果达到准确、公正的最高值。但由于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不能确保评价没有偏差。因此,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是一种积极的办法,慎重的办法,有利于增强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克服评价主观性的局限。评价的组织者理应十分重视异议。凡有异议提出,都要进行调查了解,作出处理决定,或者重新评价,或者维持评价结果,或者取消评价结果等等,而且都要公之于众。

注释:

[1] 《社会科学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页。

[2][3]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84、45页。

标签:;  ;  

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征及评价原则_逻辑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