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想政治课德育效率的途径_思想政治课论文

优化思想政治课德育效率的途径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德育论文,效能论文,途径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它既具有很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纵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从中学政治课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坚持教学目标、任务层次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教学途径、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把“德育效能”的理念贯穿全过程,以最有限的德育资源和德育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德育效果,实现德育效能的优化。

一、教学目标、任务层次化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的“人生价值”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人为什么要参加工作”?学生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养家度日。”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求,思想境界当然是不高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工作为了赚钱无可非议。但工作除了赚钱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吗?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国家创造财富”、“工作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活得更加充实、富有情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自然地引到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也很自然地讲清楚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种运用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教学气氛融洽,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容易达到。

由此,我们应该把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加精细、精确一些,不要太大、太高,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使用一些更加精准的行为动词。如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时,尽量使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描述、揭示、理解……”等行为动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尽量使用“感兴趣、蔑视、热爱、珍惜、品味、赏析……”等行为动词。这样,使被“虚化”的教学目标更具有操作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动态的、有主有辅的统一的教学目标体系,注意分层次以及可行性,才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实现优化。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似的教育”。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思想政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着眼于学生现有的日常生活,又帮助学生构建未来美满的生活。

近年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删减了繁、杂、乱的内容,增加了生活化的内容。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六个选修课模块,课程模块设置都能够很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用“生活”来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更是学生关注的和他们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既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科领域中特有的价值。正如著名的教育家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应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我们希望学生未来过美好的生活,就要去接触学生现有的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当然,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空谈理论,而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政治课上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德育效能的优化,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三、教学过程互动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内容。但教与学,各自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完整和谐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与学两个系统的各自运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师生的互动。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有相当的理论抽象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以教师生动讲解为主的理论灌输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切的理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要将人类社会的思想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在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和体悟,更需要师生间形成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师生互动过程既能直接体现德育的实质意义,又能建构具有巨大潜在效应的德育场。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所有文化课中的德育先锋,其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定向和育人功能;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矫正和协调功能。现阶段德育的主要趋势,就是关注“协作精神”的教育,注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它使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培养了一种协调合作的精神。因此,它必然会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知识本位的教法是,请学生理解并记住公司的含义、地位、责任、分类和几条经营战略。实际效果是根本不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会应用,概念、原理容易遗忘和串混。假如我们引入海尔集团张瑞敏、江苏黄埔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光标、三鹿奶业集团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那么学生就会悟出什么才是企业成功的经营战略,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体验、感悟,净化他们的灵魂,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实现学生的道德升华,从而明理践行。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由此,今天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就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触发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才能提高课堂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以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

四、教学途径、方法多样化

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途径、方法的枯燥单一,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脱离实际,必然导致学生厌学,这就叫“有意栽花花不开”。我们应该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渗透到德育中去,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构建新的运行模式,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1.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读”,即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读书;二是“问”,即老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三是“议”,要引导学生议论和讨论,力求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四是“说”,即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五是“讲”,老师精辟地分析讲解,要求逻辑严密,要点清楚;六是“练”,即训练反馈。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充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小栏目,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

2.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高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选择”问题,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电化教学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政治课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把讲和看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减小理解的坡度,那么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实现“德育效能”的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政治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要真正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富有实效性,我们应指导学生多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杂志等;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等;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途径,即“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以及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就是应付升学考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状况。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1.“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学有特殊性,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要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主要为他人评价,即由被评价对象之外的其他人(实践中主要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虽较客观、可靠,但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评价对象会产生抵触心理,或应付了事,或文过饰非,或逆反而行,从而影响评价效果。新课程要求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即由学生比照评价体系或过去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身现在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

3.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关注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即在被评价的对象—学生之外预先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为客观标准,将学生与客观标准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其虽然标准客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缩心理,丧失信心。新课标提出了评价依据要“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由以往的对‘过去’的关注转向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我们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所处的团体内与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进行评价,应该将学生放入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德育效能的优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标签:;  ;  ;  ;  ;  

优化思想政治课德育效率的途径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