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民主政治论文,应遵循论文,规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2)02-0042-04
历史的发展不是任意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贯穿 于历史过程中的必然性、秩序性、常规性,就是历史过程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间内在 的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同历史发展一样,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和动力都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 展中逐步形成的,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实践经验的 总结来认识客观规律,在自觉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期 达到预定的目的。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能超越客观规律的限制为所欲 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要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遵循渐 进、梯次、有序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一、民主政治渐进发展规律
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肯定我国仍然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本身就包含着这样一种含义,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处于 其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建设高度的民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第一,我国不但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这种状况必然制约着民主建设的发展。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开始民主建设 ,但却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实现高度的民主。而要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至少需要 上百年的时间,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清除封建主义传统观念,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确立社会 主义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从社会讲要有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从个人讲要 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两者都不可能立竿见影。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民 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政治体制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这种惯性不仅 表现为人们对它具有观念上轻车熟路的适应,而且表现为人们对它具有利益上扯耳连腮 的牵挂。新旧体制的交替,同时伴随着对人们政治观念和政治利益的重新调整,这势必 牵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由于政治体制与人们的政治利益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而更具敏 感性,因而其改革更需要统一部署,整体构思,更需要精心而周密地制定改革的指导方 针和具体方案,更需要潜心调查研究,逐步积累经验,这也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 一个渐进的过程。第四,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 治体制,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不是 一日之功,它不仅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不仅创造有利 的条件是逐步的,而且消除不利的条件也是逐步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不可能超越现实异军突起。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 设事业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离开这个过 程,仅仅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去设计民主方案,并让其一步到位,那么这种民主方案就 会因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的支撑而悬空。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政治 建设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紊乱。
二、民主政治梯次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并不意味着可以因循守旧坐失良机。 正如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从地区上看, 由于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民主意识与 参政能力也不同;从行业上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经济基 础不同,文化含量不同,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要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 同行业民主的实施内容与民主的实现程度必然存在着差别,客观上形成了民主发展的层 次性。这种层次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将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格外明显。因 此,搞民主建设也要像搞经济建设那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不 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允许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采取不同形式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一浪高过一浪地梯次向前推进。诚如列宁所说:“在到达完全的 共产主义以前,任何形式都不是最终的。”(注:列宁.列宁全集[M].中文第二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35),217.)这就是说,在到达完全的共产主义以前,任何形式都 具有过渡性,只要它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用。倘若无视民 主发展的层次性,不加区别地硬性搞一刀切、齐步走,让每个地区都具备了物质条件, 让每个人都具备了民主素质才开始推进民主建设,那就会把实现高度民主的政治目标推 向遥远的未来。
马克思说得好:“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是公道的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毫无关系。问题在 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下什么东西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6),146.)从世界范围考察,我们 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传统不同、发展现状不同,民主所处的演进 阶段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处的民主发 展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一般地说来,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先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 化;城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先于乡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脑力劳动阶层政治生活的民主 化先于体力劳动阶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当然,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让部分地区、部 分行业先行一步,虽然同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民主发展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 之处,即人们在行使民主权利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前者是 一部分人的民主权利服务于多数人,目的在于使多数人也具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后者是 一部分人的民主权利剥夺于多数人,目的在于使多数人民主权利的丧失凝固化。前者是 “自然”原因造成的差别,是量的差别,不存在剥削压迫关系;后者是“社会”原因造 成的差别,是质的差别,存在着剥削压迫关系。
三、民主政治有序发展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不可能由分散的个人以各自为政的形 式来实现,只能通过民主的组织原则和程序,把民主与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强有 力的人民民主政权来实现,因而人民民主内在地需要一个坚强的核心来领导。这个核心 必须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谙 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具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和崇高的政治 威望,能够团结和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行动。在我国,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 我们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靠共产党的领导;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发展 ,文化的进步也要靠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替代,“是由于工人阶级是 先进的阶级,迄今无别的阶级可以替代;马列主义是先进的理论,迄今无别的理论可以 替代;由先进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先进理论所武装的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迄今 无别的政党可以替代”。(注:春阳.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5.136.)在我们这个有十三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几千年文明历史 的大国里,要克服封建主义思想的因袭和资本主义腐朽意识的渗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民主素质,消除原有体制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逐步完善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克服小生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集中力量把我国早日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不 同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正确结合,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全体人民的团结一致,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行的。因此,“中国 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是一致的。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和 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其作用一方面是促进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 推动民主生活的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是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正确反映和合理协调 ,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保证民主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广大人民形成统一的 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实践表明:在中国搞民主建设,如果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只能使 国家陷于混乱,经济遭到破坏,人民饱受苦难。因此,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不能赢得 民主;脱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就会得而复失。
四、民主政治协调发展规律
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既相互依赖,又相互 作用的要素,如基础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结构性要素、规范性要素等等。这些要素的 协调发展,是保证民主政治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离开了 这个基础和动力,其它一切社会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统 治,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创造新社会的物质条件,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 都不能使他们摆脱这个命运。”(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 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4),33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处于各种需要 的基础层次,因而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生活条件宽裕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的需 求才会转向较高层次,才能萌生从事政治活动的欲望和要求。那些日夜为温饱而疲于奔 命的人,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盘算日后的生计或许对他 们更有意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公民能够看书看报,通晓政治事理,懂得国情民情,而这需要以 一定的文化为前提。民主政治要求公民能够立足本职,胸怀天下,对国家的前途、人类 的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文化水平太低,就难以产生较高的思想情趣, 就容易被鼻子底下的小事牵着走,难有宏大的眼光和抱负。民主政治要求公民能够分辩 各种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积极参政议政,并养成自由讨论、平等协商的习惯。而无论 是参政还是议政都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愚昧无知,就没有民主政治,只能有流言蜚 语。
民主政治的发展要以一定的民主意识为先导。因为民主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又是由 特定的思想意识支配的,如果仅仅有完善的民主制度,而实施这些制度的人却没有与之 相适应的民主意识,那么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在实际生活中扭曲和变形。只有广大群众民 主意识增强了,民主制度才能变成生动具体的民主实践,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才会 有可靠的依托。增强民主意识表现在政治心理层次上,要求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自由、 平等、人权、法治等民主精髓深入到人们心理结构的底层,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素质 ,由此形成正直、公道的政治人格,宽容、开明的民主心态,并以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积极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表现在政治思想层次上,要求人们具有自主意识、平等 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能够深刻地懂得自己是摆脱了人身占有关系和人身依附关 系的公民,而不是臣民,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政治权利主 体加入社会政治关系之中。
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息息相关。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如民主 参与机制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权力过度集中,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臃肿,效 率低下等。要兴利除弊,不断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逐步实现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度化,政权组织内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活动制度 化,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关系制度化,基层政治参与、民主管理、群众自治制度化 ;要加快民主政治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一切都有待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
民主与法制如影随形、相辅相成。民主的基本内涵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法定程序行 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而法制的基本精神正是依照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社会 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民主蕴含着平等,法制则把平等转化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的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使之易于操作。民主意味着自由,法制则把自由加以明示 ,又通过义务和责任把自由与秩序统一起来。民主昭示着人权,法制则把人的应然权利 确认为法定权利,从而为人权的真实享有提供法律依据。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 有可靠的保障,才不致被随意废止;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才不 致被随意逾越。因此,一个民主制度完善的国家,必然是法律制度健全的国家。
民主政治意味着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人民从事选举、监督、罢免的过程,也是国家 权力产生、运作、更迭的过程,这一切都需要相应的民主程序加以规范。民主程序作为 民主的操作规程和时序,昭示着民主是一种理性的、文明的、有序的活动,其运行必须 以法定的、可供遵循的规程和时序为依据。人民的意志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表达和确 认,国家的权力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产生和更迭。政治资源的配置、信息的沟通、失 误的纠正、冲突的解决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有效进行和顺利实现。民主政治一旦离开 法定程序,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并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
由此可见,民主政治发展受其构成要素“生长相关律”的支配,不仅需要相应的物质 基础、文化条件和主体素质来支撑,而且需要合理的体制、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机制来 维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短缺,都将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瓶颈”效应。同时,民主 政治系统的各个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只有在质上相互适应,在量上相互匹配,整个系 统的运行才能进入优化状态。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协调发展的规律。
收稿日期:2001-12-25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