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衰退的迹象&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_经济论文

警惕经济衰退的征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征兆论文,形势分析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5)06-0003-08

虽然2004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基本验证了笔者的预测,但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快,却也略微超出了原来的预想。(注:参见拙文《从周期关系看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其趋势》,《统计研究》2004年第8期。)笔者曾预测,虽然我国经济的扩张力量在2004年中就已达到顶点,而且将进入一个持续衰退的过程,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因此经济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持较快的速度,要从2006年开始才会出现持续的下降,然而从目前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各种征兆来看,经济扩张的衰退力量比预想的还要大。由于衰退过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不断加强的累加过程,因此我国经济将面临一个将持续数年,并在一定范围内会有所加强的衰退过程。

一、宏观经济运行方向的理论依据

在宏观经济运行方向的判断上,人们主要是以总供求之间的具体关系为依据来进行的,然而这种建立在缺乏动力机制基础上的理论,是难以真正揭示宏观经济运动方向的,以它指导的经济实践,更是会起到南辕北辙的不良后果,如我国1995前后实行的所谓“软着陆”政策,就导致我国经济持续数年的严重衰退。

市场经济是由厂商组织实现的,而厂商的目标是利润,由此利润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着厂商的行为方式,如利润增加,厂商的积极性就高,因此会努力增加生产和投资,从而带动就业的扩大;如利润减少或利润率下降,则一切相反。如果忽略沉没成本,并且假设劳动生产率相对稳定,那么利润的大小及其变化就由投入品与产出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相对价格主要有这么几种组合:一是投入品价格下降与产出品价格上升;二是投入品价格上升与产出品价格下降;三是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都上升,其中又可分为前者的上升速度快于、等于与慢于后者三种情况;四是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都下降,其中也分为前者的下降速度快于、等于和慢于后者三种情况。显然,第一种价格组合的结果,一定是利润的增长或利润率的提高。第二种组合的结果则是利润的减少。第三种情况,只有当投入品价格的上升速度慢于产出品价格的上升时,利润才会增加;如果前者上升的速度快于后者,则利润减少;若两者的变化速度一致,则利润不变。第四情况与此类似,如在投入品价格下降的速度快于产出品价格时,利润上升;若相反,则一切反之;如果两者的变化速度一致,则利润不变。这些情况说明,并不是一切的价格上升都会导致就业的增长,只有在产出品的价格上升速度快于投入品的价格上升时,即出现需求拉上型的价格上升或通货膨胀时,就业与产出才会增加;如果投入品价格的上升速度快于产出品的价格,即出现成本推进型的价格上升或通货膨胀时,其结果一定是就业与产出的减少。

显然,一个社会出现什么样的价格组合,是由一个社会在投入品与产出品方面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由于投入品(从宏观看,投入品也就是基本三要素与进口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在短期具有比较强的刚性,因此其价格主要由社会对它的需求决定,这种需求与社会经济规模总量成正比。产出品的供给由现有的生产能力决定,这种生产能力的变化主要由前几年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规模较大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其后一定时期就会出现供给能力的较大增长。由于在短期内,同投入品的供给一样,产出品的供给同样具有较大的刚性,因此决定产出品价格水平的也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主要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或挣出口组成。由于一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往往是与经济达到的繁荣程度成反比的(消费倾向在短期与收入具有反比关系,由于利润率到一定程度后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反比,因此由它决定的投资需求也是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反比的;在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下,政府支出也是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反比的;出口的竞争力与价格水平成反比,而价格水平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正比,所以由相对价格水平决定的净出口也是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反比的),因此随着经济繁荣程度的提高,产出品价格的上升速度会不断(相对)下降。

投入品与产出品之间的这种相对供求关系,决定了在经济繁荣的不同程度或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价格组合。如在经济萧条阶段,会出现产出品价格的上升与投入品价格的下降这种组合,这种组合产生的利润增加,正是推动经济转向复苏的最主要力量;在复苏阶段,则会出现产出品价格上升的速度快于投入品价格的上升,使利润进一步增加而推动经济转向繁荣;但在繁荣后期,随着资源的充分就业,要素的价格会不断上升,而产出品的价格则会因为(复苏与高涨阶段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的大量新增生产能力)供给的大量增加与有效需求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因此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由此促使企业减少投资与生产。这正是导致繁荣过后是危机或萧条的主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减少产生的有效需求减少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利润与有效需求的进一步减少。这从下面有效需求与利润之间关系的表态式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来:

W+rK+i(W+K+B)+T+π=C+I+G+NX

式中:W代表劳动工资;K代表资本存量;B代表土地资本;r代表资本折旧率;T代表企业税赋;π代表利润;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NX代表净出口。

简化分析,抽象政府与进出口,那么上式就变为:

W+rK+i(W+K+B)+π=C+I

从静态看,方程左边除利润外的各项,也就是企业成本,都是既定量,因此,决定有无利润与利润大小的因素,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了。由于消费一般总是小于总成本的,因此决定利润大小的因素也就是投资的大小了,这时,投资规模的任何变化,都是等量利润的变化(实际上,无论成本如何变化,有效需求的变化都是等量利润的变化)。由于在市场经济中,投资本身又是利润的函数或是由利润决定的,因此当利润因有效需求或投资减少时,必然会导致投资的进一步减少。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利润减少与投资下降会相互加强。(注:这个过程,之所以不会无限持续下去,是因为在此过程中,有效需求的其他各项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相反的作用力量,如随着经济的衰退,消费倾向会上升,财政自动稳定器也会发挥作用,进出口状况会发生逆转等;产出品供给则会因为经济衰退而减少,投入品则会因此而不断下降。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扰会发生逆转。)在它们的带动作用下,宏观经济必然会发生不断地衰退。

随着经济的衰退,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都会下降,但在下降过程的不同阶段,两者间的速度是不同的。在衰退的开始阶段,随着投资减少产生的有效需求减少,产出品价格会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而在投入品方面,则因竞争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不仅不会明显下降,甚至会继续提高(厂商这时一旦减少需求就意味着竞争的失败,因此尽管利润减少和产品积压,也是不能轻易减少对要素的需求的);只有当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大量厂商支撑不下去时,对要素的需求才会明显减少,因此价格由升转降。随着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受消费倾向提高、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有效需求下降的速度会逐渐减缓,同时产品的供给因生产的萎缩而大量减少,因此产品价格的下降速度会不断减缓,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由降转升;投入品价格则会因要素生产需求的减少和要素失业的大量增加而快速下降,由此厂商利润由降转升,经济从此由萧条转向复苏。

以上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而利润是由投入品与产出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的,相对价格则由它们各自的供求决定等等,因此对宏观经济运动方向的分析,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

二、我国经济步入衰退过程的特征

代表经济运动方向的最好指标,显然是经济增长率。最近公布的我国今年第1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9.5%,这虽然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率,但却比去年同期的增长率低(2004年第1季度增长率为9.7%),而如果以受季度环比增长率来看(作为基期的2004年的GDP为43370亿),那么今年第1季度的增长率是-28%(注:从理论上说,只要经济增长是持续的,那么和季度之间的增长率就应该都是正的。由此说明我国季度性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是不高的。),而2004年第1季度同性质的增长率是-27%,因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更主要的是,经济系统内部的抑制机制正以越来越大的力量发挥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快速走向衰退。

如上面分析的那样,以GDP为标志的宏观经济运动,不过是微观机制作用的结果,而微观机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从相对价格看,我国宏观经济的衰退力量,在1年前就开始发挥作用。如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价格的上升速度则达4.8%,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幅度则更大。进入2004年后,这种势头更加明显,如1~2月份,生活资料出厂价分别上涨0.3%、0.5%;工业品出厂价分别是3.5%、3.5%;而原材料、燃料与动力的购进价则分别上涨7.4%、8.1%;其后在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升等因素的带动下,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如2004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这说明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在扩大,如2003年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与消费品之间的价格增长率差是3.6%,2004年则扩大到7.5%。进入2005年后,虽然总的趋势没有扩大,如3月份消费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7%,但与2月份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9%;而同期上游产品的价格上升却在继续,如与去年同期相比,1~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从月环比情况看,分别比上月上涨0.9%和1.3%,上游产品与消费品之间的价格增长率之差为7.4%,与上期基本持平,但这主要是以粮食为主的产品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所造成的。在工业品内部,上下游之间的价格增长率差异却更大了,如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6.8%,原料工业上涨11.1%,加工业上涨2.7%,而最终产品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仅比去年同月上涨0.2%,上下游之间的差额为26.6个百分点,而2月份只有21.3个百分点。即在这里,上游产品的价格上升要快于工业品,而工业品的一般价格上升则又远远快于消费品。这种性质的相对价格结构,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它会不断地降低利润率。虽然从理论上说,它们在性质上同属于产出品价格,但这种差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却是十分不同的,如上游产业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而且受到自身供给能力的严重约束,因此当它们短缺而导致价格上升时,它们的扩张力量是抵消社会下游产业因成本提高而出现的衰退力量的,所以宏观经济一定会在这种上下游产品价格之间的非均衡性变化中衰退。只有当下游产品价格的上升快于上游产业产品价格的上升时,宏观经济才会在它们之间价格的非均衡变化中扩张。这是因为下游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张是由中上游产业的产品供给来实现的,中上游产业产品价格上升速度的缓慢,说明它们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下游产业扩张对它们的需求恰好缓解了它们的过剩程度,所以宏观经济会在下游产业的扩张与中上游产业生产的恢复中增长。

如果说上面这些价格,除进口品外,也都还属于产品内部之间的比价关系,它影响的还只是不同性质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它们与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我国目前这方面相对价格之间的非均衡变化,对国民经济是特别不利的。如在我国最能代表整个社会产出品价格水平的工业品出厂价格,2004年比上年上升了6.1%,而基本要素的价格上升速度则远远高于这个速度,如劳动力平均价格的上升速度是12.5%,2005年1季度,这种趋势又得到了加强,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利率方面,近两年随着社会对资金需求的加强与我国的货币政策日益转向紧缩,使得利率水平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今年2月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就比1月份平均上升12%以上;浙江的民间利率在2004年上半年曾高达20%(从2004年下半年有所下降)。地租则是近些年上涨最快的要素之一。构成我国企业重要成本内容之一的进口能源与原材料,价格涨幅更是远远超过国内各种要素,如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达1.15亿吨,约占我国原油总需求的40%,而去年国际原油价格平均上涨31%,其他矿产品价格上涨18%,进入2005年,这种趋势在继续加强,如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今年最少上升71%,其他各种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价格上升也同样明显。

这种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之间的非均衡性变化,必然会导致微观经济效益的不断下降。虽然从统计资料看,2004年的微观效益是近年来最好的,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12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448亿元,增长3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455亿元,增长25.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237亿元,增长40.1%,但同时要看到的是,增长率是逐月下降的,如工业实现利润1~5月间比上年同期增长43.7%,到1~9月份则下降到了39.8%,如果以月份间的环比增长速度来衡量,那么这种下降就更明显。进入2005年后,这种缓慢的下降就变成了急剧下降,如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而增幅则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之间效益变化的非均衡性,如在39个工业大类中,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1.4%、62.7%、30.2%、172.2%、71%;钢铁行业增长1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2.1%;建材行业下降43.1%;化纤行业下降41.1%;电力行业下降30.5%;石油加工业下降28%。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烟草制品,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100.6%。如上面分析的那样,从宏观经济来看,当上游产业和基础性行业的效益大幅度上升之时,就一定是宏观经济的衰退之时(由于我国的国营企业在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性产业与上游产业,因此从性质上说,国营企业效益大幅度增加之时,也就是宏观经济即将步入衰退之时)。因为它们的产出构成了全社会其他所有部门的投入,它们产品价格的上升及利润的增加,也就是所有部门成本的提高,而它们的扩张要求在短期内是得不到实现的,由此其扩张力量将抵消不了后者因成本提高而导致的衰退力量,所以宏观经济必然会在这种扩张与衰退的非均衡性力量对比中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的亏损面在不断扩大,如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代表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就反映了这种状况。如1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2.5,分别比去年第四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2.2和3.4点;“国房景气指数”从2004年3、4月份以来,就一直显现下降趋势,进入2005年后,更是呈现快速下降势头,如今年3月份又比2月份下降0.61点,比去年同月下降3.33点。

投资是利润的函数,经济效益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以增长率为衡量标志的投资规模的下降。同时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投资规模的下降也是造成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从2004年2月份,投资增长率达到本次周期的最大峰值后,投资增长率就一直呈快速下降趋势,如1~2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53%,一季度增长43%,上半年增长28.6%,1~3季度增长27.7%,到年末则下降到了25.8%,结果造成该年的投资增长速度甚至比2003年降低1.9个百分点。由于这是一个累计平均,如果以月份环比来衡量,那么这种下降的趋势就会更明显,一些月份,如7、8两个月都是负增长、今年1~2月份,投资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5个百分点;到1~3月份,投资的增长率又下降到了22.8%,下降速度十分迅速。从乘数理论与加速理论知道,只有当增量需求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时,经济增长速度才有可能提高,投资增长速度的减少,不仅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且会导致投资的进一步减少。投资的减少,也就是利润的减少,利润的减少也会加剧投资的减少,因此可以预见,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宏观经济今后数年都将处于疲软之中。

我们知道,进出口实际上是一国总供求的调整项,如一国的总供给如果大于总需求,就会出现出口大于进口,即出现外贸顺差的情况;如果情况相反,则会出现外贸逆差。从去年8月份以来,我国的外贸状况就由逆差转为顺差,由此说明我国已经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总供给由小于总需求变为大于总需求,从而我国的经济在2004年中就已经由扩张转为收缩了。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相对恶化,我国出口受到的阻力会不断加大,因此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有所下降。这种情况进入2005年后更加显现,如1至2月,外贸进出口总额1974.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但增速却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4%。虽然由于进口的相对减少,外贸顺差有所扩大,但它却正反映了国内经济活力的丧失。如在今年1季度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竟出现进口规模比去年同期的绝对下降,这不仅充分反映了国内供求之间的严重失衡,更说明国内经济正在快速地失去活力。

随着整个经济的相对萎缩,货币供给也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如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9.6万亿元,增长13.6%;流通中现金余额为2.1万亿元,增长8.7%,它们的增长速度分别比2003年下降5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给的减少会导致货币供给的进一步减少。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减少,也就是有效需求的减少,从而是利润的减少,利润减少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由于市场经济的货币供给是建立在资产抵押基础上的,因此资产价格下降则必然会导致货币供给的进一步减少。货币供给的减少,不仅会减少效需求而促使经济衰退,而且会严重抑制下游产品价格的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价格组合,会出现投入品价格的上升速度远远快于产出品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投入品的价格是受经济规模和我国对国外产品的需求规模和弹性决定的,而产出品则受国内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给的多少决定,在经济规模达到较高水平而货币供给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快于产出品价格的结果。这种价格组合一旦出现,宏观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退。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不仅已经进入衰退过程,而且衰退的力量还非常强烈。这种情况,如果说还没有在经济增长率变化上得到充分反映的话,那么在我国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而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广州市,进入2005年后的形势变化就可以较好地反映这点。

进入2005年后,受市场竞争加剧、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1季度广州工业生产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现。1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8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增速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而在其中,增速又是逐月回落的,如1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85.57亿元,增长12.0%,增速比1~2月累计回落了3.3个百分点,比1月份回落了13.8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1季度有77.1%的行业的增速出现回落,如在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的生产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其中重工业的回落速度尤其明显,如1季度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但却比1~2月累计增幅低5.0个百分点,比1月份增幅低16.3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回落是全市工业增长速度放慢的直接原因。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造成一些企业库存产品和市场份额的明显下降。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企业效率的明显下降,如在全市35个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利润出现下降,占51.4%,1~2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上年同期增速为79.7%),这是自1999年7月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首次出现下降。同时亏损额不断上升,1~2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7%,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9.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1.4%,这是自1999年9月以来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首次出现上升。由于广州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而同期国际市场上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幅度较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则呈下降趋势,因此造成广州市的生产增速低于全省水平,利润增速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如1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7.20亿元、增加值337.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1.3%,增速分别低于全省5.0个和5,6个百分点;1~2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1%,而同期全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上升17.4%和21.9%,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20.8个和18.5个百分点。造成利润下降的原因,也就是上面所说到的投入品与产出品之间价格的非均衡性变化。如1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2%,在调查的九大类原材料中,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化工原料类及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涨幅较大,1季度的上涨幅度均超过10%。特别是黑色金属材料类中的钢材的价格上升(15.9%),给广州的工业企业带来较大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压力。中国钢铁企业在今年2月接受国际矿业巨头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协议后,预计工业企业在今后几个月内还要面对钢材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4%,比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低8.8个百分点,形成高进低出的现象,压缩了企业利润增长的空间。同时,基本要素价格的较快上升也是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州出现的这种情况,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形势变化是一致的,最近各地普遍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在明显回落。这说明,在经济系统抑制机制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整体性的衰退。

三、我国经济今后数年的变化趋势

由于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抑制机制已经开始有效的发挥作用,而经济的衰退过程一旦出现,就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加强的过程,因此宏观经济必然会出现数年的持续不振。

宏观经济的变化,最终是由总供求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从目前供求的各方面条件看,都决定了我国经济今后数年的严峻性。

在供给方面,由于前几年投资规模的大量扩张,必然会造成其后数年供给能力的快速增长。这种供给能力的增长,一方面会导致产品供给的不断增加,给已经疲软的最终产品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其价格更加疲软;另一方面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基本要素、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和上游产品的需求,使生产成本难以像最终产品那样下降,生产过剩造成的不断加强的竞争压力,更是会维持这种高昂的生产成本。最终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这种非均衡性变化,要在最近几年高增长投资形成的供给能力释放,同时今后数年低增长投资规模使供给能力不会有大的增长,而需求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有较大增长后的数年,才会发生逆转,由此使经济重新走上扩张之路。

要注意的是,虽然随着投资不断转化为新增生产能力,我国的供给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结构的失衡,如基础性产业和上游产品的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况,因此决定了中下游产业的实际扩张会受到它们数量上的严格制约,由此会进一步推动中下游产品成本的上升。这决定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会出现以成本推进为主的价格上升。虽然受需求的制约,整个社会的平均价格水平不会有大的提高,但它却会导致企业效益的不断下降,因此成为促使我国经济不断走向衰退的主要力量。

在需求方面,情况同样是严峻的。如投资需求已经出现快速的下降趋势,而且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投资规模一旦减少,就会造成投资规模的进一步下降,这必然会使得今后数年的投资需求都会维持在低水平上。在消费需求方面,虽然最近两个季度保持了与经济增长同样的速度(有相当部分经济学家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因此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在中短周期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从来就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目前消费需求的较高增长和较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能恰恰是经济即将步入衰退的前兆。这是因为,消费支出与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的,而人们的收入水平则是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正比的,可经济的繁荣程度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却是与企业效益成反比的(人们的收入,即要素收入就是企业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决定宏观经济走向的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总需求,而是企业效益或利润的变化。虽然消费同时也就是企业的收入,但这种消费支出无论有多大,都要小于人们的收入,即企业成本;更何况,消费倾向并没有因此而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说,消费需求的稳定,并不能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在政府支出方面,受所谓防止经济过热的反周期理论的影响,也由原来的积极转向稳健,如2005年的中央预算赤字计划将比上一年减少198亿,预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2004年和2.5%下降到约2%,国家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也比上一年减少300亿元,因此,来自政府的公共需求也将相对减少。

这样,能否保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唯一希望,就来自于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了。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外资的引进规模,二是商品的输出规模。就前者来说,目前的情况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的外资利用已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如2005年1季度合同外资金额仅比2004年同期增长4.9%,而上年同期是增长48.76%,即增幅下降了43.86个百分点,批准的项目数则是负增长9.15%。这不仅会导致投资规模的减少和货币供给的下降,而且会导致出口的减少,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在商品出口方面,虽然12月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如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了36%,但增速却是逐月下降的,如2月份同比增速是30%,比1月份下降了12.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特别明显。虽然随着进口更快速度的减少,我国的外贸顺差规模有可能扩大,但相对增速却在不断下降。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同时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快速提高,因此我国商品出口遇到的内外阻力也在不断加强,出口增长速度的快速下降就反映了这种趋势。所以说,对外关系方面也决定了我国的有效需求不会有大的能够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扩大。

与总需求相对萎缩相对应,如上面指出的那样,货币供给的紧缩程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强有效需求的萎缩。

以上情况说明,供求两方面的关系都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由于衰退一旦发生就具有累加过程,因此这种衰退将持续数年,并且不是任何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效解决的,这正如1998年前后这方面的情况一样。只有当新增生产能力释放而有效需求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有较大程度提高时,这种趋势才会被逆转。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人们对它的判断与态度,使人不禁回想起前一周期经济处在这个位置时(1996年前后)人们在这方面的态度。当时,我国经济已经明显地从原来的扩张转向衰退,可是我国的经济决策者和一些经济学家却视而不见,而是像现在一样陶醉于所谓的“软着陆”成功,并沾沾自喜地宣称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工具驾驭经济运行。然而言犹在耳,宏观经济却一蹶不振,并且人们使尽浑身解术也扭转不了这种趋势。对此,人们是如此的健忘。要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决定宏观经济运动方向的并不是那些缺乏实际内容的总量指标,而是微观机制。而现有的微观机制,已经由原来的扩张转向抑制,这是经济系统保持自身稳定之必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力量已经开始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人为对它进行抑制,经济也要自然地走向衰退,人为地抑制,必然会极大地强化衰退的力量,使经济一蹶不振。要防止经济过快的衰退,就应该实行适当的扩张政策。

注释:

④世界银行预测,在持续4年高增长后,由于美国引导的利率上升,石油和原材料涨价等原因,2005年全球增长率将由2004年的3.8%降至3.1%。

标签:;  ;  ;  ;  ;  ;  ;  ;  ;  ;  ;  ;  

警惕经济衰退的迹象&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