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带给我们论文,启示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今年部署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今年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当前国民经济连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市场供应充裕、物价总体水平稳定、国际市场粮价平稳、农产品供给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它与以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不同:一是国家真正把粮食当作商品推向市场,充分发挥粮食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建立新型的粮食产销关系。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中央对粮食管理高度集中,缺乏有效性,管得太多的旧体制,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在粮食问题上的事权,中央除保留收购一定数量专储粮外,把粮食生产、收储、流通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粮食的管理职能将主要着眼于宏观调控和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要带来粮食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带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产业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无疑将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产粮大省、商品粮输出大省的吉林省来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意味着我们对粮食这种特殊商品必须重新认识,改变过去对粮食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既考虑国家利益和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粮食生产,又要考虑到我省实际情况,解决好粮食后续产业加工、转化、增值的问题,发挥粮食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过去抓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再也不能“一门心思抓增产增收,两耳不闻市场行情”来抓粮食生产。第三,要求我们重新调整、制定我们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战略。

近年来,虽然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村市场需求不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效益、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适应性差;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地阻碍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我们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分析和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重新研究制定新的粮食产业政策,确定买方市场条件下我省农业发展战略已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制定新的粮食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战略, 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基本完成了为工业提供剩余积累的使命,开始进入了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转折,农产品供给结束了短缺时代,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现了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与需求双重约束。农村经济开始步入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吉林省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提高整体素质的关键时期,由数量扩张到素质提高的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粮食事权进行了重新界定后,省级政府在粮食生产、收储、流通等方面的工作相对于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粮食管理体制不仅要求省级政府对地方的粮食生产、收储、流通负责,而且还要负责消化财务挂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既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其调整原有抓粮食生产、流通的工作方法,管理职能,重新确立政府在粮食工作中角色的重要过程。正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我们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观念和思路应来一个根本性转变,理清我们的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发展粮食产业再也不能延用过去计划经济的老办法来抓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尽快确定政府在新的粮食管理体制中的角色,改变单纯追求产量,忽视效益的做法。必须充分重视和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研究市场,制定规划、计划,安排项目投资、指导工作都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围绕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优化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乡镇企业素质和效益。

二、 制定新的粮食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战略必须重新认识我们商品粮输出大省在全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当肯定在过去计划经济粮食短缺的时代,粮食做为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吉林省商品粮的输出为解决全国粮食区域供需平衡和粮食短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粮食及农产品在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供应相对充足时期,我们商品粮输出大省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解决全国口粮不足变为向省外输出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推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省都把解决粮食自给当作农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无论从种植面积、品种和收购量等方面都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保障总量的供需平衡。特别是近三年来,农业连续丰收,国内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部分农产品都处于供需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我们每年向国家提出的商品粮和调出省外的商品粮主要是玉米,大部分以提供饲料粮和工业原料用粮的形态向省外输出的,并且这种北粮南运的势头随着市场调节的日益加强在逐年减弱,其主要因素是由于目前粮食调运距离越来越大,运力及成本严重制约着饲料粮的大量南下,加之近几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东南沿海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省份已逐步重视依靠进口玉米平衡本地市场。特别是在玉米供应紧张、价格较高的时候,更加大玉米的进口力度,其结果导致吉林省粮食大量积压,销不出去,价格下跌,农民种粮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受挫。与此同时,由于我们的粮食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是玉米,我们在向省外调出大量玉米的同时,每年还需要从省外调入大约80万吨的小麦,以满足省内城乡居民对面粉的消费需求。商品粮输出大省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发展粮食产业上要有新观念和新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粮食自行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三、制定新的粮食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战略, 必须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吉林省粮食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吉林省不仅是农业大省,而且是商品粮输出大省,粮食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一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始终没有发挥出来,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省的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市场适应性差,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龙头企业强有力的牵动,大量的资源被集中投入到产品附加值小、效益低的产业上,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着我省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吉林省农业实施的“三大一强”的发展战略上看,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唯有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相对较为薄弱,直接影响农业强省的实现。虽然近几年吉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较为迅猛。但是,这些以玉米为原料的粮食加工业和食品加工的产品多数为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的初级产品。缺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的结构与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极不相称。农业强不强的重要标志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发不发达,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它既可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避免盲目性,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又可以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借鉴河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经验与做法,调整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当作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来抓,拓宽加工领域,提高加工层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必须要下大力气培植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其市场适应性。

标签:;  ;  ;  ;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