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消费的“年终效应”: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机制对被保险人药品消费行为的影响_社会保险论文

药品消费的“年终效应”: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机制对被保险人药品消费行为的影响_社会保险论文

医药消费的“年底效应”——基本医保报销机制对参保者医药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医药论文,消费行为论文,医保论文,参保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和中段免赔四种机制共同作用于参保者对医药消费的预期,进而影响其医药消费行为。那么,如果缺少一种机制,特别是中段免赔,参保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国的基本医保门诊报销恰巧是一个研究这类价格机制对参保者预期及其医药消费行为影响的“政策实验”样本。目前我国的基本医保报销机制并未包括类似中段免赔额的设计,其对参保者进行理性医药消费的调节作用被大大削弱,由此可能造成参保者道德风险和非必要消费行为。在缺乏中段免赔机制,而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三种机制均采用固定值的报销机制下,参保者的实际报销比例随年度消费总额的增加而提高,消费价格随之下降,直至到达封顶线后才重新上升。而现行医保报销政策按年度执行,年初需要重新计算起付线,因此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年末达到一定消费金额的参保者趋向于用足政策,消费全部剩余报销额度,或为来年储备药品,规避来年起付线的限制,导致年底医药消费明显增多。

       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通过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数据模拟测算并比较不同报销机制设计对参保者就医行为和医保基金支付增减变动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医保报销机制提供思路。

       (一)保持起付线不变,报销比例按发生金额递减。在维持基金支付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报销比例按梯度递减可以使大部分人的报销比例提高,少数人员的高消费倾向降低,从而达到提高参保人员总体福利的目的。

       (二)分段设计起付线,设定“V”形梯度报销比例,形成波峰状消费屏障。通过分段设定起付线将患者划分为低就医需求和高就医需求两类,在两类人员之间设定波峰状消费屏障,从而使就医需求低的人员,减少继续消费意愿,起到抑制过度消费作用;同时保证确实因病情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员越过屏障后,整体报销比例不降低。

       (三)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调整的幅度。在原方案一的基础上,考虑基金承受能力,对报销比例进行拆分。在维持起付线和总体报销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群分布区域不同,实际上减少了基金支出,达到维持基金总体平衡的目的。

标签:;  ;  ;  ;  

药品消费的“年终效应”: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机制对被保险人药品消费行为的影响_社会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