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12(2003)01-0026-03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和加入WTO将导致与国际经济更深入的融合,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制度背景、工业基础和国际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所依据的经济环境出现了重要改变。在相当大程度上曾经依赖于政府补贴、贸易保护、价格控制等手段实施的进口替代和赶超的实现,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大规模进入,使得比较优势成为共享资源,更进一步加剧了产业自主发展的困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规模的巨大化和竞争技巧的复杂化,导致了企业经营战略和手段趋于更强的对抗性和更大的博奕性。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别是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将不得不跟随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而变化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已转化为以商业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战略”;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企业、产业和国民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竞争力标准成为诸多经济指标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从这一意义上讲,对国家的繁荣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战略的选择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应建立如下的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集团
一国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作主力。
中国企业规模过小是当前中国企业跨出国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制约因素。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选择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通过对现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资源的重新配置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兴建新企业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大企业的流动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将加速制造业的资金增长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规模扩大,逐步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最终使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工业界巨头的行列。
其次,尽快将企业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和增强竞争力。一段时间,中国家电行业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攻势,要求保护的呼声很高,但是市场化的世界性潮流使得保护的程度只能越来越低。家电行业经过一个阶段的自我调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家电生产大国。
再次,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和投资区位战略,还要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并增强投资力度,不仅要投资于设备,更要注重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员工的普遍素质。
最后,中国企业必须立足于市场竞争,制定和改进竞争战略。其竞争战略的逻辑起点是:从单纯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国内的初级产品市场,转向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于更广泛的国际消费者,通过价格、质量、技术、品牌和服务等环节优势的独特组合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工业结构和产业技术调整战略
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组处于国际竞争前沿地位的高技术产业,它们是能够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产业。这些产业包括半导体工业、通讯和计算机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等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而言,这些产业具有传统产业所不能替代的地位。
从技术和资本方面看,尽管中国工业具有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在这些产业中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但在制造技术、技术装备、产品设计、系统集成等诸多方面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重大的差距。面对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中国工业在这些产业中所能够具有的竞争力仅仅是局部的,更准确地说,竞争力仅仅局限于在这些产业内的低层次细分市场中。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独特的企业体制,在国内市场中与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正面的对抗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并具有极大的风险。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些产业中,合理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竞争战略,应是优先在这些产业中建立具有稳定发展能力的产业基础,而不是优先建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这一战略包含了以下基本组成:
1.以产业内部发展为主线,优先从这些产业中的基础市场开始建立产业发展的基础。
2.用跨国购并方式,逐步地进入国际技术前沿产品领域。这样,一方面减少作为新进入者所面临的原有跨国公司的报复压力,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购并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地位。
3.在基础市场中,保持本国企业的支配性地位。大部分项目或企业应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基础上运作和经营,企业必须具有基本的盈利能力,并在竞争性的经营环境中逐步提升竞争力。
4.保持国内市场必要的开放程度。一方面利用国内市场对跨国公司巨大的吸引力,以达到以市场换市场和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贸易保护对国内企业竞争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5.高度重视战略联盟方式的应用。合理选择产业内的跨国公司,并选择适当的方式逐步建立战略联盟,以逐步建立对产业内的领先者的挑战能力和市场份额再配置的能力。
三、把软技术作为创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软技术有三类:一是广义智力服务术,包括:智力开发和提供技术,组织、管理技术,财产增值技术,协调合作技术,关系技术,宣传技术和诱导技术,市场技术,物流技术,社会体验技术;二是环境创新术,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法律;三是丰富精神生活术,包括:美丽技术、艺术、娱乐技术、体育、媒体技术、休闲技术。
中国的国有企业,目前尚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不管现在比较好过的企业,还是大量亏损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是高技术问题,而是体制、产权、经营管理以及与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即使是表现为技术问题,其实质还在于“人”。据调查,我国某大型设备故障率的50%以上是来自人为或管理问题。
总之,知识和技术的竞争力通过商品化才能在市场上体现出来,而一切硬技术的市场活动实际上都是通过软技术发生的,因而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软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重视中国企业“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软技术”作为创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创造良好环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国际竞争力评价所反映的是在全球化经济进程中,各国经济的微观主体的竞争力和宏观环境质量的相对位势,并界定了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重大的改革,现在已经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格局下,要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改善企业的微观竞争机制和管理水平,改进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提高政府政策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所提供政策支持的有效性。针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们应该通过下列措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整顿市场秩序,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通过创造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更加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约束,迫使企业改进经营效率。
第二,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实现政企分开,切实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包括维护市场秩序、开拓融资渠道、提供公共服务等。
第三,加速重构国家创新体系,使科技为创造财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必须同时肩负以科技创新创造财富和服务于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包括非经济目标)的双重任务。科技创新主体的确立、知识流动的方式、政府角色的定位、投入结构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将决定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性。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将重构知识的创造、传递和转移,以及知识的应用等知识流动的全过程;而奠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将是中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四,增加教育投入,保证为建立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获取能力而进行的投资。政府除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制度供给外,还必须提供再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以克服知识壁垒。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在前沿性基础研究中,保障必要的投入,以培养和保存必要的跟踪学习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公共技术基础。
第五,充分评估潜在的贸易冲突,对于中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所产生的制约,尽早制定应对措施。中国加入W10后,产业政策选择受到限制,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和补贴将被禁止,这将大大降低中国在中低技术产业领域靠低劳动力成本所建立的竞争优势。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已经日益增加,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企业应该树立出口竞争中的策略意识,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反倾销应诉的支援,同时加强国内反倾销立法。
第六,提高战略性基础产业的效率。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铁路、航空等产业属于战略性基础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都属于一体化的垄断经营,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未能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充分的支持。在过去10年中虽然进行了旨在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但有效的竞争市场远未形成。今后要使这些体系能在促使企业通过竞争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政府宏观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