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_哲学论文

百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_哲学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10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技术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回顾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时候,强调其革命性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是很不够的。因为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技术便一直以极快的加速度发展和变化着。有一个或许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特点倒是与此前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不同,那就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反思。如果说16世纪是近代科学革命开始的世纪、17世纪是科学成果让人惊奇的世纪、18世纪是科学通过技术开始彻底改变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世纪、19世纪是科学技术获得社会全方位承认的世纪,那么20世纪可以称为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反思的世纪。

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反思,形成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在20世纪非常兴旺发达的专门学科。它是20世纪哲学的主流,不仅对20世纪的学术研究影响极大,而且对20世纪社会发展也有极大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尤其极具特色,值得研究。

一、中国科学技术哲学100年历程

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杰出的古代科技成果。19世纪中,西方科技大规模进入中国。19世纪末,严复对进化论思想武器的运用,显示出对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已有相当的哲学深度。20世纪初,严复对“科学为本”观念的阐述和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开始了在哲学和理性高度上对科学进行审视和研究。就是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已经经历了百年历程。

1.“科学为本”阶段(1930年代以前)

到19世纪,科学的地位已提高到“使科学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对科学的这种认识产生了实证主义哲学,影响到中国则形成了“科学为本”思想。

严复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就开始阐述科学为“西学命脉”、国家富强之源的思想,1902年明确批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提出了“科学为本”论点,把科学视为西方文明的根本和非西方民族保种救国的药方。这一论点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人对科学的哲学认识最高水平,成为支配20世纪初中国思想和社会的主要革命性观念。从世纪初的革命领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领袖都是以此观念为基本指导的。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与其说是对“科学为本”观念的挑战不如说是对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宣传。

2.多种流派竞争阶段(30年代和40年代)

20年代末,曾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一道对玄学派作战的唯物史观派(陈独秀等为代表)和科学派(胡适等为代表)分道扬镳。于是,在对科学的哲学认识上形成了科学派、唯物史观派和玄学派等多种流派并存竞争的局面。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实证主义神化科学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寻求科学的社会经济解释,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30年代开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迅速传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很快被翻译成中文,“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会”、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等自然辩证法学术组织纷纷成立。

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仍然坚持其传统的科学启蒙思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刺激起来的科技悲观论,给玄学派坚持儒学传统、排斥科学以新的支持和影响。

3.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阶段(50、60、70年代和8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和传播。1956年,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制定国家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史无前例的规划中就包括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根据规划,在中国科学院和大学里成立了专门研究和教学机构,创办了专门刊物,开设了各类自然辩证法课程,开办了研究生班并招收学位研究生。“文革”中也仍有《自然辩证法》新译本和马克思《数学手稿》全译本等出版。

“文革”结束后,自然辩证法又被列入全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重点项目。198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和地方研究会也陆续建立。《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多种学术刊物逐渐创刊。确立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基本理论框架的《自然辩证法讲义》,发行数十万册。一批批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点陆续设立。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已经形成。

4.国际化开始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

80年代中早期,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主要代表著作都被翻译出版,介绍西方科学哲学的译刊有两份,研究介绍西方科学哲学的本土著作也不少。西方科学哲学的引入对80年代知识界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今天,绝大多数自然辩证法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背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了国际化的基本基础。

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加入了国际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联合会科学哲学分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学者开始入选国际科学技术哲学学术组织执行机构。这些都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国际影响已经开始。

二、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特色和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国际影响才刚刚开始,但它的特色是鲜明的、对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1.影响20世纪中国的社会进程和民族精神

由前述四个阶段组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哲学100 年史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1、2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第3、4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

靠进化论打破中国人“华夏优越”的传统世界观后,“科学为本”观念的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宣传达到顶峰。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完成了从19世纪就已开始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变革,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及对其发展规律的把握,使我国能够于1950年代中期在世界上最先制定国家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采取紧急措施有效地发展新技术,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快速研制成功“两弹一星”。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走向,而且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

尽管“科学为本”的观念本身来自实证主义,但从严复到陈独秀对科学的推崇都是出于救国救世之目的。他们用科学来改变国人观念的实践努力也极具成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把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技术还原到社会实践,为社会实践服务。50和60年代自然辩证法研究中突出的热点是关于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生产、科学与群众、科学与哲学等几对关系的探讨研究,尤其是关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的研究。80和90年代最集中的是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特性的探讨。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极具社会影响的一个基本原因。

3.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

从严复到陈独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宣传者和传统文化批判者都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人。他们都同时具有启蒙学者和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双重人文气质。在他们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灌输给大众的时候,不过是他们选择了一种体现这种独特双重人文气质的救国方式,这种救国方式被海外学者林毓生称之为“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将科学神秘化而把科学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受人类自身的影响,为人类的利益和目的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拒绝那种机械的、非人的科学观。这种人文关怀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在21世纪的后现代知识环境里也仍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于是,人们有理由期待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能够更好地为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为提升人类幸福水平,作出比20世纪更光辉的成就。

标签:;  ;  ;  ;  ;  ;  ;  ;  

百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