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地论文,景观论文,理论论文,文化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旅游规划范式不科学、规划理论匮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规划界的同仁[1]。我们在多年开展旅游地规划特别是开展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基础上,紧扣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关键是旅游地历史文化信息如何有效展示的问题,受启发于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Darby)提出的“景观连续断面复原”理论[2],结合当前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实际要求[3],于2005年在开展山西临县的碛口古镇规划中,提出了文化遗产地保护和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理论[4],并将这一理论分别运用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文化遗产地保护和文化旅游地的规划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该理论及其运用实践作进一步阐释,共同推进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
1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内涵
“景观信息链”理论也可称之为“景观记忆链”理论或“景观基因”理论[5],其内涵可简要概括为“一目标、三要素、两途径”。“一目标”是提出“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宗旨,“三要素”是“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核心,“两途径”是“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具体实现(表达)方式(图1)。
1.1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一目标”
图1 “景观信息链”理论框架
Fig.1 "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 theoretical framework
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旅游地历史文化信息(即景观基因)有效挖掘和展示给游客的问题。达比(Darby)的“景观连续断面复原”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景观都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叠加而成的,历史文化景观就是历史文化层的不断叠加,历史文化景观的研究就是要“复原”这些文化层的连续断面,重新恢复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鉴于当前文化旅游地规划的不规范性以及旅游规划理论匮乏的现实,特提出的“景观信息链”理论,拟将代表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信息(即景观基因)挖掘整理出来,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筛选和提炼,然后通过景观再现和景点组合等方式有效表达出来,使文化旅游地的地方感强、特色鲜明、个性明显。游客一到此地就能被旅游地的“特征性”、“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所吸引,从而对旅游地产生深刻的景观意象(The Image of Landscape)。这样的旅游规划才是真正体现地方感的规划,从而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2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三要素”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核心就是它的三要素,包括“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和“景观信息廊道”。三者具有很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潜在到明显,从散点到聚类,从分散到组合的过程关系(图2)。
1.2.1 “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元”(Elements of Landscape Information)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实际上是指文化信息(Cultural Information),是指附着在景观之上的各种文化元素,是构成文化景观的最核心因子。“景观元”即“景观元素”(Element of Landscape),或称“景观记忆”(Memory of Landscape),它是指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文化景观基因”(Genes of Cultural Landscape)层面的内容,就像生物学上的基因层面的东西,很核心、很原始,通常是潜在的,难以被外人所轻易发现,多数地方必须通过专家的挖掘、筛选和提炼才能清晰分辨[6]。“景观信息元”是旅游地的“历史记忆”,也是一种“区域记忆”,是旅游地的“个性”所在,是规划者进行旅游地定位和项目设计的关键信息所在,也是旅游者“品读旅游地”、“鉴赏旅游地”、“感悟旅游地”的最核心因子。对“景观信息元”的准确把握,对具体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一个商业古镇的“景观信息元”多数会体现在与商业相关的元素上,规划前必须认真把握这些元素。
图2 “景观信息链”理论三要素的关系
Fig.2 "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1.2.2 “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点”(Places of Landscape Information)亦可称为“景观点”,它是旅游“信息元”的具体物化。比如一个商业古镇的信息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商业场地和具体物象来表达;一个渔港必须通过各种渔业要素来表达;一个军事要地必须通过一定的历史军事设施来表达。历史文化旅游地必须通过一定的历史文化场地和物景来表达自身的特色,彰显其文化基因。比如一个古代商埠旅游地的“景观信息点”,就必须通过相应的××商铺、××票号、××钱庄、××广场、××集市、××街区、××码头等物景来表达,构成一个个具体的标志性很强的景观点。
1.2.3 “景观信息廊道”。“景观信息廊道”(Corridor of Landscape Information)亦可称之为“景观走廊”,由“景观信息点”单体按一定规律在旅游地组合而成,是景观“信息点”在旅游地的空间组合与排列。在时间上,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文化信息的现代展示通道;在空间上,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游道,是旅游者感受旅游地特殊文化的“廊道”。比如,在洪江古商城,可以将“码头→广场→东市→店铺→票号→骆驼店→迎宾柱→…”等文化信息点元素按照时间顺序(并考虑旅游行为的特殊要求进行调整)进行串联,以形成一个展示古商城的商旅文化气息的廊道,视觉冲击力和气氛感染力均很强烈。
“景观信息廊道”是在“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实际上,“景观信息廊道”及其组合都是以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为节点通过链条的形式来构建的,因此,我们将这一理论称之为“景观信息链”理论。
1.3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两途径”
“景观信息链”理论主要是通过“信息元”、“信息点”和“信息廊道”三要素,将代表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信息元素通过景观点和景观廊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说来,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方面,通过恢复景观的历史文化记忆,提炼和重建文化景观元素;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景观信息载体,强化和凸显旅游地的景观形象。
1.3.1 挖掘和恢复景观的历史文化记忆(信息元),找准文化景观元素。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准确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入挖掘其文化景观信息元素,恢复文化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关键性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当地人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本地文化,有助于做好后续的旅游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让游客在欣赏旅游景观的时候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在阅读景观时不“误读”、理解上不“错位”,产生一种与景观互动的良性效果。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恢复景观的历史记忆、重现文化景观元素的最佳途径是深入挖掘文化景观信息“元”,以达到让景观向游客准确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目的,让文化旅游地充满文化景观的韵味,让文化旅游地“神”、“气”十足。
1.3.2 构建景观信息载体(景观点和景观廊道),彰显旅游地景观形象。文化景观形象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的外显,是文化旅游地“神”与“气”的流露,是旅游抽象元素的具体化,可以“冲击”游客的综合感官,也是游客与旅游地互动的直接平台。为了彰显文化景观形象,必须构建景观信息的具体载体。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就是凸显文化景观形象的有效载体。合理选择景观信息点,有利于文化景观单体形象的凸显;将景观点进行有效的排列与组合,优化配置景观信息廊道,则可形成强烈的文化景观整体形象,可形成高效的文化景观集聚效应,有利于文化景观形象的彰显,是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新视域。
2 “景观信息链”理论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景观信息链”理论开展文化旅游地规划,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经验,下面分别选取南方的王村古镇和北方的碛口古镇为例进行阐释。
2.1 王村古镇文化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信息链”理论的运用
王村古镇,又名芙蓉镇,是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湘西古镇,它位于湘西永顺县城南26km的酉水北岸,据永顺《王氏族谱》中记载,这里原是“天地豁然开朗,深山修竹之间,山环水聚之地,鸟兽见人不惊,山花自开自落”之地。这既是土家文化背景下的千年古镇,又拥有王村瀑布和酉水河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加之1980年代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名声大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是典型的文化旅游古镇。
2.1.1 王村古镇“景观信息元”的确定。根据“文化景观信息链”理论,结合王村古镇的资源环境特征,其文化景观“信息元”可归纳为码头、铜柱、寺庙、广场、油栈、篓铺、南杂、百货、钱庄、酒家饭店等。这些都是王村作为一个“楚蜀要津”、“土家重地”、“湘西北门户”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体现,通过这些信息元素,可以“复原”王村昔日“楚蜀通津”、商贾繁华的盛世气息。
2.1.2 王村古镇文化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信息点”的确定。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结合吴必虎等人2004年8月编制的《永顺县王村景区旅游概念性规划》[7]的有关信息,我们在近期开展的王村古镇旅游规划研究中,将王村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点”定位于古石板街入口码头、古石板街、溪州铜柱专题博物馆、观音阁建筑楼群、荷花广场、迎宾柱等景观点。
古石板街入口码头“信息点”位于酉水之上,是王村古镇重要的入口节点。上通川黔,下达鄂沪,素有“楚蜀通津”之誉。历史上,土司王德祭祀典礼曾在这儿举行过,沈从文的客船曾在这儿停泊过…。而作为湘西北部“万物集散”和“商贾云集”之地,这里更曾有过船只穿梭、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
古石板街“信息点”长约5km,青石板路贯穿全镇,两旁青瓦木房或吊脚楼鳞次栉比,顺山势显得错落有致。老街宽不过4m,窄不过2m,依地势起伏跌宕、宽窄自如。沿街两旁的油栈、篓铺、南杂、百货、钱庄、酒家饭店等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窥见古街昔日的繁华与喧闹。
著名的“溪州铜柱”“信息点”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见证了著名的“溪州之战”的历史。铜柱高4m,下端圆形,上端为正八边形,每边宽0.15m。柱身中空,柱上铭刻《夏溪州铜柱记》,3 000多字,楷书,字体秀美,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是王村历史底蕴的见证。
位于花果山上的观音阁建筑楼群“信息点”是王村古镇历史上寺庙最为集中的地方,除观音阁外,还有青龙阁、土地神庙、五谷神庙、梅山神庙、四宫神庙和灶神庙等点缀性庙宇建筑,反映了王村厚重的文化沉淀。
荷花广场“信息点”是古镇《芙蓉镇》影视中的经典场景部分,也是王村现有较大的集散空间,该广场是王村古镇“景观信息链”中内容最为丰富、内涵最为厚重的一点,是土家文化与娱乐活动的主要展演场所,是永顺土家舞蹈(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谷斯等)、音乐(打猎歌、梯玛神歌、咚咚奎、打溜子、土家山歌等)、戏曲(阳戏、花灯戏等)和曲艺(三棒鼓、鱼鼓等)等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地。
迎宾柱“信息点”是王村的另一重要标志。柱上雕刻着土家历史浮雕,记录着土家人的基本历史。
2.1.3 王村古镇“景观信息廊道”的打造。根据上面对王村古镇景观“信息元”、“信息点”的筛选和分析,对其景观“信息廊道”的打造提出如下构想:①围绕“楚蜀要津”、“土家重地”、“湘西北门户”的景观信息元素,并考虑游客的现实需求,将各景观信息点进行科学挖掘和有效组合,打造地方感很强的景观“信息廊道”:古石板街入口码头→古石板街→溪州铜柱专题博物馆→观音阁建筑楼群→荷花广场(芙蓉镇广场)→迎宾柱。②将各景观信息点进行“复原”,向游客呈现出准确的景观信息和历史记忆,增强景观信息点的真实性和可品读性。③根据景观信息点的空间分布特点,结合游览线路的优选原则,科学合理的构建景观信息廊道。④以景观信息元为核心,结合游客的兴趣和可接受性,进行王村旅游文化形象的定位与整合:“王村——古代边关上的芙蓉镇”,亦可“王村——湘西北的古商城”。二者可供选择。所有的景观信息点都必须紧扣景观信息元,只有这样的关联结构才能构建真正的“景观信息链”。
2.2 碛口古镇文化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信息链”理论的运用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西南部,晋陕两省交界处,黄河、湫水河交汇处,古代晋商黄河水运与陆路运输的交接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又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相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主要建筑分布于卧虎山与黄河、湫水河之间的一块狭长地段。
2.2.1 碛口古镇“景观信息元”的确定。碛口古镇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包括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庙宇建筑,有着浓郁独特的商业气息。碛口是古代晋商主要的水陆口岸,在京包铁路建设前的170年间,每年有大量的木船和羊皮筏云集碛口码头,运来大量的粮油、皮毛、药材、盐碱等北路货,早有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木船和羊皮筏是黄河水运的最主要工具。据民国六年《临县志》记载,清末民初碛口镇正式登记的坐商有204家,商业之发达远远超过了临县县城。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其“景观信息元”可从如下方面去挖掘:水旱码头、九曲黄河、木船、羊皮筏、骆驼(店)、窑洞、商行、货栈、店铺、当铺、票号、镖局,等等。
2.2.2 碛口古镇文化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信息点”定位。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结合刘沛林等著《碛口旅游发展》[4]、《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5]、霍耀中等著《碛口古镇保护》[8]、张世满等著《碛口村镇建设》[9]的研究成果,可将碛口古镇“景观信息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古镇街市景观“信息点”:号称“五里长街”,其主要景观“信息点”有黄河码头、中市街、要冲巷、百川巷和高圪台等。
古镇建筑景观“信息点”:主要有黑龙庙、荣光店、天聚永、新华商行、贸易局、厘金局、广生源、古汉槐、协图店、永丰店、万兴店、兴盛韩、当局、福顺德和耶稣堂等。
古镇商业运输类景观“信息点”:主要有码头、纤痕、羊皮胴、驼道、拴马扣和镖局等。
古镇商业经营类景观“信息点”:碛口是一个商贸集镇,基本上没有民居民宅,所有建筑都是商业性的,400多个大小院落都是商号和店铺,比如麻油大店“天聚永”、药材店“义生成”、粮店“裕后泉”、京广杂货店“广生源”、天津草帽店“义诚信”、祥记烟草分公司、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火柴专卖店、当铺“义诚信”、票号碛口分号“大德通”等。
古镇商业管理类景观“信息点”:主要有商会、厘金局、税厅子、贸易局等。
古镇河声岳色类景观“信息点”:如麒麟滩、大同碛(又名二碛)、黄河水等。
古村落类景观“信息点”:碛口镇的商人不住在碛口,而是住在周边的村落中,村落建设非常有文化品位,比较典型的有西湾、李家山、白家山、孙家沟、小塌则等。
2.2.3 碛口古镇文化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信息廊道”的打造。根据前述关于碛口古镇的景观“信息元”和“信息点”的分析,可以首先构建一条体现碛口主题的景观信息“总廊道”,即“黄河古镇小都会”信息廊道;考虑到碛口古镇范围较大,景观信息内容丰富,可以通过多条“次廊道”的形式分步表达“总廊道”的景观信息。
2.2.3.1 西市街景观“信息廊道”。西市街也叫后街、西繁市,北起税厅字,南到驴市巷,宽度3—4m,一面临黄河岸,另一面是以窑院为主的建筑。由于临黄河码头,上游运下的物品均在此卸货,西市街东侧的建筑就以储放转运货物为主,集中了大量货栈,主要有锦荣店、荣光店、大顺店、永裕店、天聚永、万全店、万盛成等,大多都是面积较大的四合窑院,形态保存基本完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是组合较好的“景观信息廊道”。
2.2.3.2 中市街景观“信息廊道”。中市街又叫中繁市,在碛口镇中央,连接西市街和东市街,北起驴市巷,南至拐角巷,石板铺路,是最好的商业地段,街两侧店铺密布,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主要店铺有协图店、复合店、兴盛韩、长星店、永顺店、洋火店、义记美孚、祥记烟草等。大多采用南方的排板门面,至今仍有较丰富的商业活动。中市街西面曾有二道街和三道街,两旁也都是商铺店面密集之地,与中市街共同构成碛口最繁华的街区,是自成体系的商业景观信息廊道。
2.2.3.3 东市街景观“信息廊道”。东市街临湫水河,东起西云寺,西接拐角巷,地段较为开阔。由于湫水河落差较大水量不稳,不宜航行,所以这里没有码头,没有大型货栈。但此处是东去晋中的旱路起点,集中了近20家骡马店、骆驼店,较大的有三星店、长顺店、福顺德等,这些店大都是两进大院,一进院很开阔,可容纳上百头骆驼,二进院住客。骆驼店大都分布在路北侧,路南侧及骆驼店临街一面是各种从事零售和服务的店铺,杂货铺、饼子店、馍馍店、小吃店、剃头铺、镶牙铺、药店、钉掌铺等应有尽有。虽然街面古店铺毁坏较多,夹杂有不少新建筑,但这里是碛口目前最为繁华热闹的集市区,亦是碛口古镇的一条新兴的商业景观信息廊道。
2.2.3.4 黄河沿岸景观“信息廊道”。流经此处的黄河河段既是碛口旅游区的重要景观,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景观“信息廊道”,它包括景区沿黄河上的全部景点,能够让游客全方位的领略黄河美景和体验黄河文化,具体包括古商道、麒麟滩、大同碛、古码头等景观“信息点”。
2.2.3.5 周边古村落景观“信息廊道”。周边古村落是碛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碛口“景观信息廊道”中的重要景观,可将西湾、李家山、白家山、孙家沟、小塌则等比较典型的周边古村进行有效组合,构成一条地方感强的古村落景观“信息廊道”,从而为碛口古镇的旅游“景观信息链”提升价值。
当然,根据游览时间的长短,可以将碛口古镇的景观“信息廊道”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
线路一:碛口码头——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西湾古村。
线路二:西湾古村——李家山村——东市街——中市街——西市街——碛口码头。
线路三:碛口码头——沿河西街——荣光店——百川巷——天聚永——四十眼窑——广生源——八方街——十义镖局——西市街——中市街——关帝庙——黑龙庙——广泰镖局——丰盛店——福顺德店——巫泰店——东市街——西云寺——古槐树——盐局——西湾古村。
在充分把握上述“景观信息链”的基础上,可以将碛口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黄河小都会,晋西古商埠”,或者“黄河古镇小都会”。
3 “景观信息链”理论对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启示
根据“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内涵,结合两个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景观信息链”理论对现代文化旅游地或文化遗产旅游地规划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图3)。
3.1 挖掘景观的特征信息
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都是以她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来吸引人、打动人的。因此,在进行文化旅游地规划时,必须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筛选和整理,找到其基本特征和旅游文化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地方的;越是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在运用“景观信息链”理论进行文化旅游地规划时,更要注重充分挖掘该旅游地不同于其他旅游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地方特色”或“地方感”这一核心主题,认真挖掘特征性的地方文化信息。这是搞好文化旅游地规划工作的基础。
图3 “景观信息链”理论对现代文化旅游地规划的启示
Fig.3 The Revelation of "landscape information chain"theory in cultural tourism plan
3.2 剖析景观的文化基因
其实,文化旅游地景观特征信息的把握,最根本的还是对文化旅游地景观基因的把握。任何一个地域都有她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就像生物体一样都有她的个体基因,这种景观基因也就是她的文化基因。晋商以“票号”的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银行金融体系,靠的是诚信;徽商以行业“鳌头”的优势统领大半个中国,靠的是人脉。晋商和徽商文化的不同源自它们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的不同。这种地域文化的不同是与地域文化基因的不同相关的。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的屯堡村,是一个深刻体现“军事防御”文化基因的古村落,她的旅游规划必须紧扣军事防御这一文化主题。安徽黟县的宏村,是一个典型的按照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与布局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的古村(月沼、南湖、雷岗山等为载体),她的旅游规划必须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和文化基因。湖南北部岳阳县的张谷英村,在明末建设之初是严格按照“人丁兴旺”的文化理念规划建设的,对她的旅游规划应该重点体现在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基因的表达上。如此等等,均是从最基本、最核心的层面把握文化旅游地定位与规划的关键。
3.3 恢复景观的历史记忆
文化旅游地景观基因确认之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景观点来体现和表达,以便恢复文化旅游地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就像地貌学上的地层、田野考古学中的文化层一样,有助于人们理清文化旅游地的文化层理关系,“复原”当地历史文化的连续断面,恢复文化旅游地的“历史记忆”,而不是依据支离破碎的片段信息来推测文化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信息。只有恢复景观的历史记忆,才能为丰富文化旅游地的内涵、找准其文化特征、实现其准确定位,奠定科学基础。
3.4 厘定景观之间的关联
在找准文化旅游地的景观基因、恢复其景观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选取特征性强的景观信息点,来有效表达当地的景观信息。景观信息点的选取,必须考虑其代表性、标志性和关联性。代表性和标志性是优选法的表达;关联性关联度的表达,决定着旅游地景观信息的组合状况和表达效果是否最佳。这是文化旅游地规划时容易忽视但又特别重要的问题。
3.5 构建景观信息廊道
文化旅游地“景观信息廊道”是景观点之间排列组合的结果。原则上,一个文化旅游地总体上只能有一个体现主题的“总廊道”(主线),但一个信息丰富的文化旅游地可以有多个景观信息的“次廊道”,次廊道是围绕总廊道来分步表达景观信息的。所有的廊道都是围绕景观信息元、并通过景观信息点来表达景观信息的。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之间必须高度关联,这种高度关联性共同构成文化旅游地的“景观信息链”。
3.6 定位文化旅游地形象
在旅游规划实践中,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常常成为困扰旅游规划工作者的主要难题,形象定位不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形象的推广和旅游地旅游发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地的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景观信息廊道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成为我们进行文化旅游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依据。因此,旅游规划工作者必须从挖掘文化旅游地景观信息元出发,认真筛选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准确提炼当地的文化景观基因,正确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科学确认景观信息点,合理组织景观信息廊道,达到精准定位文化旅游地旅游形象、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地旅游规划的目的。
4 结语
以往人们对旅游规划理论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面,实际上,许多旅游地规划都与文化有关,有的旅游地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应该有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从挖掘旅游地的景观信息入手,通过寻找旅游地的文化基因、景观特征,“复原”其景观记忆和景观过程,然后选择一定的有代表性的景观点,结合游客的兴趣和需求,采用优选法和相关理论,构建景观信息廊道[10]。这种基于景观信息元、景观信息点和景观信息廊道“三要素”的高度关联性的旅游规划法则,我们称之为“景观信息链”理论。她受启发于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Darby)提出的“景观连续断面复原”理论。这一理论在近年来我们开展的山西碛口古镇、湖南王村、张谷英村、山东临清古城等文化旅游地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修正,对当前旅游规划界正在开展的规划理论建设尤其是文化旅游地的规划理论建设,希望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