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结构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结构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结构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中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以及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差异,国家间的贸易出现了不平等交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贸易手段不断掠夺性地使用我们国家的资源并将环境污染转移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或潜在发展)受阻,很难维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为此,本文将贸易结构与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考虑,集中讨论我国在出口推动型的增长中如何不降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而保持资源与环境的优化,提出了在短期和长期内优化贸易结构的方法。

长期以来,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中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环境政策的不同等等造成了国家间的不平等贸易,一是发达国家以消耗欠发达国家不可再生性资源为代价而进行贸易(或投资),二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即发达国家在发展中通过贸易(或投资)手段将其自身的环境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虽然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贸易大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它所引起资源的稀缺与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入手,分析我国贸易结构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分析改革以来贸易结构的变化,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贸易空间。

一、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可持续性发展是对以往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等问题作出反映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只追求产出增长发展观的一种反思,它不仅拓宽了发展经济学的视野,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理论,将发展与环境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并将它们引入到宏观分析之中。也正是这一理论的出现,才既使得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黯然失色,又使得发展经济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来看,它具体综合了三大目标,[①a]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目标,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来讨论发展。这一概念可以初步概括为:在现有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净最大利益,其中稀缺的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速度要小于其再生的速度,非再生性资源的消耗速度应最优地约束在技术进步所许可的范围内,废物所产生的速度应小于或等于自然环境的吸收力,努力保证同代人以及代与代之间的平等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最大特征体现在时空上的整体性。首先,将资源与环境融入了经济发展之中,强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其次,由于资源与环境具有一定的不可细分性,它强调的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强调的是内部整体性,即内部结构与布局的合理,便于有效地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种整体性的要求强化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即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静止的系统,既不能独立与世界而存在与发展,也不能仅仅存在于某一段时间区间来谈发展。

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它国家都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即与外界进行交换。国家间交换的效果决定了世界经济在未来的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世界是人类共有的世界,只要世界上存在不平等贸易,部分贫困就不会消除,这就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受阻。国家间的交换又直接影响到交换国家内部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国际贸易的作用会通过累积效应的不断循环强化某种不平等,生产和收入处在劣势的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口头上的一句空话。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身也意味着在时间轴上的延续性,即它是以时间为变量的动态过程。为了未来发展的顺利进行,在客观上要求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换句话说,在相对既定的发展空间当中,不能在短时间内消耗掉所有发展的要素,而是要保证发展的要素处在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即市场对要素的需求要在技术上能保证。也就是说要让世代相传的后人有发展的道路可走。这即是代与代之间的平等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长十分迅速,年均达到20%的速度在飚升,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80年的0.9%已上升到1993年的2.7%[①b],贸易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位置。中国经济通过对外经济的连接正逐渐向世界经济中融合。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我们的出口品以初级产品为特征,而进口品则以工业制成品为特征。我们的进口与出口不仅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贸易的进行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越来越呈显性的压力,贸易的增加是以牺牲我们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为代价的,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不利的条件下,要想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扩展发展的空间,从目前来看就是要使贸易不引起经济与环境和资源的冲突。要减少这种冲突,不能依赖于国际市场力的作用,市场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会由于各国政府的介入大大降低。在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各国为了在贸易中获得较大的收益等多种原因,政府会采取许多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使得贸易更加不可能进行自由交换。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国内着手,努力调整内部的产业结构与贸易政策,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对进出口的产品,无论是进口品的使用,还是出口品的生产,都要尽量做到文明消费与清洁生产,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到新的贸易空间而不致于恶化我们的环境空间、消耗较为有限的人均资源,以达到整体性发展的要求。

二、贸易结构、资源与环境

根据我国海关历年的出口商品分类金额的统计数据,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在不断增加,除了矿物燃料、润滑油等少部分原料自1990年以来才开始下降外,其余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量都在不同幅度地增加。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化学品以及有关产品及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出口额增加较快,从总量上看,1994年的出口额分别是1980年的4.6倍和4.8倍。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份额发生了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1994年的83.7%,即初级产品的出口减速增长,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加速增长。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分析1990年以来的几大主要出口产品又会发现,前几位的分别为服装、原油、棉布、棉针织品、粮食、皮鞋和玩具。因此,即使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仍集中在劳动与资源密集的低技术产品。虽然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迅速,1994年比1980年增加了25倍,然而,这之中又有很多是加工转口贸易,有的是外国的跨国公司在利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与环境资源,很少是我们有效的技术出口。

再来看进口结构。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其中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它的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在波动中扩张,其中机械运输设备增加得最快,1994年约是1980年的9倍多。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上面的结论。分析90年以来的几种进口商品,其中主要的是成套设备的引进、化工原料、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绝大多数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些商品如果用来消费,如进口小汽车等,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只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进口的许多商品是作为生产的投入品,从增长的角度来看有积极意义,但我们在后面可以发现使用这些投入品所带来的新问题,即可能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产生不良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格局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国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初级产品和较低档的工业制成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要远小于我们进口中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因而,从总体上说我们处在贸易不利的局面,一旦我国居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的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外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增加对我们出口品的需求,这会恶化我们的经常性帐目。第二,我们的出口产品中有许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上的原因,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带有许多消极的外部性。进口的原材料性产品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也产生许多类似的消极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自然资源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得原本稀缺的资源变得更加紧缺。而且,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其必然性,很难在短期中改变这一局面,正是这种必然性使得第二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回过头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的稀缺现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耕地面积不足土地的1/10,约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但却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在粮食生产技术不变的前提条件下,粮食出口的增加无疑是在过度利用土地的肥力;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率仅为13%,面积不足世界的4%,林木积蓄不足世界的3%,以森林资源为出口产品或为出口品生产的投入品会大大增加稀缺性;铁矿资源的储量十分有限,1994年的保有储量(已探明的)为487.29亿吨,约占世界的1/10,若按金属含量计算,所占份额还要少,铁矿资源分布较广,贫矿较多,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因而开采的成本会大大提高;煤炭的储量虽然较大,但它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75%的能源来自煤炭,随着开采的增加,一方面地下浅层煤的洗选损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煤层越来越深,开采成本大为增加,如,在掘进工的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80年代的前5年,原煤的综合耗电水平为36.4千瓦时/吨,后五年上升为39.7千瓦时/吨,90年代的前3年则上升到50.45千瓦时/吨,因而煤的潜在稀缺性正变得显性化;硫铁矿与磷铁矿等矿产资源也有上述类似的情况。

再来看环境状况。我国出口商品的增加与一些进驻中国的跨国公司生产有关,他们一方面将资金与技术带来我国,另一方面也在利用我国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总量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这之中不乏有转嫁其在本国生产的环境成本。从外商的投资总量上看,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0年的12.58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337.67亿美元,整整扩大了26倍。在总投资中近一半的投资在工业上,虽然我们缺乏准确的数据来说明有多少资金是投资在资源密集与高耗能产品的生产上的,但从各地的投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投资在采掘业、资源初加工等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资金数量正在不断上升。

我国的进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进口商品中进口量比较大的商品有原油、化工原料、铁矿砂、羊毛、合成纤维等,这些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在投入使用过程中无一不是高耗能的。特别是在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更是进口了许多原料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能源,而且还相应地产生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进口的原料性产品中,也有一部分是跨国公司进口的,他们从国外进口铁矿砂、原油等,生产成钢和铁以及提纯成成品油之后再出口到其母公司所在的国家,这一进一出的净效果除了利用了廉价的劳动力与优惠的税收之外,还要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们的境内。更有甚者,还有些人内外勾结,利用种种手段公然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外国洋垃圾进口到国内来,给国内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贸易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的交换,还带有许多的非经济因素,其中转移环境成本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贸易与资源(或潜在资源)的稀缺与环境的恶化有很强的相关性,贸易与资源和环境已陷入到一个两难境界,它们之间的冲突迫使我们对环境与资源重新认识。特别是环境的恶化是由于使用了矿物资源,它处在一个被动的环节之中。而且环境不象其它的资源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与扩散性,加上自然界在初始状态能吸收一定的污染物,这就很难确定污染者的具体责任,因此,不可能靠市场来完成对其的保护。其次,环境一旦被污染,它不象其它稀缺资源那样可以用进口来解决稀缺性,要想清除污染,边际费用增加得十分快,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重新考虑进出口贸易的利益与环境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在对对外贸易有较大依赖程度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减少进出口贸易额,在不减少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又必须逐步优化环境,将贸易与环境彻底地从两难境界中解放出来。

如何将贸易与资源、环境从两难境界中解放出来呢?从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贸易增长潜力还有多大,如果总量上有问题能否从结构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即在追求贸易增加的同时能否同时改变贸易结构而使资源与环境得到优化。

三、贸易、贸易结构的变化

改革十多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出口总额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在增加(以美元计),贸易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度在逐渐变大。而按照库兹涅茨的理论,对外贸易依赖度是与一国的平均收入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它与国家的规模成负相关关系,为此我们用人口N(万人)、人均GNP(用Y来表示,1978年的不变价)来估算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δ。回归的结果为[①c]:

Inδ=-12.3+0.33InN+0.940InY

R[2]=93.9% F=92.53从计算结果看,如果代入每年的数据,不难发现我们的对外贸易依赖度较大,我国对外贸易依赖度与国家规模也不成负相关关系。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在工业化初期,出口推动的发展战略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客观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国内消费市场空间不足,出口增加较快,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国内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因而进口也在大幅度地增加。对外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与我们发展初期的具体情况相吻合。

从前面的一系列分析可知,一方面我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另一方面我们的对外贸易又处在不利的地位。这就给靠出口推动的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危机,一是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国际市场的潜在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因为对于初级品而言,国外对此的需求也是十分有限的,发达国家技术更新、节能降耗的速度远比我们要快,对原料性初级产品的需求潜力不大;而对于工业制成品也同样面临许多问题,进口国为了限制进入其市场,人为设立的种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使我们大批量出口已经成为不可能,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口国为了保护其国内的就业,他们大批量进口的可能就更小了。此外随着新工业国家的兴起,出口产品要受到许多国际竞争的排斥。因此,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靠提高出口总量来刺激经济发展已经面临许多阻力,唯一可行的是靠调整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结构来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们的贸易结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出口结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份额的变化说明了其内在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工业制成品中的许多产品还局限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要想改变这一局面绝非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尽管如此,这种变化的本身确实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而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增加说明了进口品的技术含量在增加,如果进口品用来投入生产,则无疑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这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从目前来看,进口结构的变化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为国内资源分布在内地,而工业生产处在沿海,由于国内交通制约严重,造成内地资源的粗加工,沿海工业生产靠进口原材料的局面,交通制约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在出口推动的战略之下,原材料进口的减少势必要引起出口额的变化,同样波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进口结构不可能发生较大与较快的变化。

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质变,因为贸易从属于交换的范畴,交换是由生产来决定的,生产能力决定了交换的层次。因而,贸易产品的结构性变化依赖于国内生产能力的提高,而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联系,这就决定了其变化的渐近过程。只有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贸易产品结构的质的变化才有可能发生,即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时间上出现相对稳定的结果就给维持进出口总量水平带来困难。因而我们不仅要解决时间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力求在空间上寻求补偿的方法。前者是长期性问题,后者是短期性问题,只有将长期与短期结合起来,才可能使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既能够依赖贸易而进一步发展,又能逐步摆脱因贸易的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

四、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

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必须保证在短期和长期内贸易与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与资源不发生冲突,使贸易、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结合上文的分析,在短期内要调整贸易结构只有在贸易空间上寻找出路。首先,由于我们目前的贸易份额较大,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大,因而首要的扩展市场空间就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在不断增加,不打开国内市场无疑是将它拱手相让给外国企业的产品。而国内市场的开发有一个好处就是使我们的宏观经济更加稳定而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内在的稳定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拓国内市场中的主要方法应当是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各种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取消人为划分内贸与外贸的做法,无论是出口产品的生产,还是进口品的使用,都要将其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去等等。这样,外贸企业与非外贸企业处在同样的竞争起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就会同等重要。其次,要鼓励国内企业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从目前来看,我们的贸易伙伴60%在亚洲、20%在欧洲、10%在北美。改革以来,我们与欧洲的贸易交往不多,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比较少,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技术成份较高的产品打向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也要从众多的发达国家中有选择地、形成需求垄断地购买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多边贸易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从长期来看,就要调整我们进出口的产品结构,本质上说,这有待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专业化。这需要相应的产业政策来扶持,扶持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后向关联较大,在国内会成为主导产业,起到一个龙头作用。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贸易政策来保护。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和谐与协调不仅可以使我们跃过经济发展初期的状况,而且会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强化生产与交换关系。

如何来使产业结构首先得到调整,关键还在于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生产能力、效率的提高,它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些,必须要加大对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投入,如加大更新设备、改进工艺、人才培训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入。但从目前来看,许多地区热衷于发展第三产业,孰不知,第三产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分支行业中需要有第二产业为支撑,过度追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要使产业空心化,失去发展的后劲。当然第三产业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注意各个产业结构之间的有效关联。

当然,在培育一个新的产业时,也需要有适当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的程度一方面要能真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能刺激国内工业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的质量,即保护政策要不断减小保护的程度,直至最后完全放开让其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最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专业化要在贸易结构上得到体现,因为所谓的高级化与专业化是相对的,要与国际上的进行比较,产业结构的变化依据不能脱离国际环境。因而,我们还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将科、工、贸用经济利益这根杠杆来加强调节,使它们真正做到一体化发展。只有这三者一体化发展才有可能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与专业化方向变化,才有可能使贸易结构能够真正改进,最终使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溶为一体,也才有可能真正地追求与外国的平等交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a Mohan Munasinghe,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1993 P3

①b 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应部分,为了方便说明,有的数据是经过计算的。

①c 由于篇幅所限数据没有列出来。

标签:;  ;  ;  ;  ;  ;  ;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