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_孙中山论文

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_孙中山论文

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国主义,是贯穿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一条最突出、最耀眼的红线。“文,爱国若命”〔1〕! 他四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拯救祖国,拯救人民,他继承农民革命传统,汲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精华,学习外国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要求改革内政,反抗外敌,从改良走向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他接受苏俄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超过了中国的前人,而且超过了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其他革命家,可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除旧创新、出类拔萃。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救国思想与建国思想。

(一)救国思想 在近代中国,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日益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爱国主义集中地表现为救国主义,日益紧密地和反帝封建斗争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也是近代爱国先驱者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孙中山从一个幼有抱负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密切注视世界风云变化的青年。外国资本主义和满洲贵族的清王朝对中国的双重民族压迫,强烈地刺激了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改革现状的信念,开始萌发反对外来侵略和满清王朝的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革命思想。他感慨于中国无良好政府,办事必不能成,得出了非针对时弊整肃吏治,采取西法全面改革,就不能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结论。

列强步步侵入,国势愈益陷危,使孙中山悲愤难抑,始知清廷已不可救药。他惩前辈之失,抛弃了依靠封建王朝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幻想,在资产阶级改良方兴未艾的氛围中,毅然举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旗,从而把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这一方案在当时情况下是最现实的。1894年,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在兴中会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的革命纲领。从此, 从外国资本主义及其走狗中满洲贵族清王朝的双重民族压迫下,从中国封建势力及其君主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下,拯救祖国,争取中国国家独立,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人民民主共和,就明确成为孙中山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1905年8月,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总章中,正式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上述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之外,提出了他的主观社会主义纲领,要求在推翻内外双重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统治以后,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大道,而不陷入资产阶级垄断专制之中。这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思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公开提出了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口号。在国内,他把农工两大阶级作为救国的社会基础和依靠力量;在国际上,他主张联络全世界受压迫人民,共同奋斗,“来做彻底成功的革命”,“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3〕这里,孙中山把救国的希望放在农民、 工人这两个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阶级身上,将拯救祖国与解放全人类这两大神圣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建国思想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表现在努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能够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推翻腐朽、卖国的反动政权之后,必须随之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孙中山认为,中国要文明富强,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必须大力发展实业。他早年曾上书著文,谋求国家富强。后来在以主要精力从事革命救国的同时,一直在精心筹划祖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思想的建设,并先后完成了《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五权宪法》等著作。

孙中山认为,与革命主次不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建设之程序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军政时期;二是训政时期;三是宪政时期。这是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它适应了当时革命与建设形势的需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在军事方面,鉴于救国主要依靠武装斗争,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战争观与国防论、建军治军以及战略战术思想,以夺取革命胜利,保卫国家,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在文化教育方面,孙中山主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外国进步文化科学,实行教育改革,培养“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4〕的人才。

总之。孙中山毕生奋斗,不仅要把中国从贫穷落后、受侵略受压迫的境地中拯救出来,而且将中国建设成一个至善至美的国家,他理想中的目标,是一个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国家,它将和全体进步人类一道,济弱扶贫、抗暴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大同之治。“以建民同,以进大同”〔5〕, 建立大同世界是建设真正民主共和国的必然发展和最后归宿。虽然,孙中山的救国方案和建国蓝图中还有一些缺陷和空想的因素,但却处处显示出孙中山的伟大爱国思想和愿望。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的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元始基础和重要动力,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发展和理论结晶。孙中山曾说过:“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之固有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6〕这就是说,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三民主义,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近代的革命传统,研究和仿效外国、先西方后是苏联的革命理论与实践,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深思熟虑,高瞻远瞩而创立的革命学说,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进步的民族主义、战斗的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它在后期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诚朋友”,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的民族主义,目的就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满洲贵族清王朝的内外双重民族压迫。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基本要求,也是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摧毁了清王朝的国内民族压迫,而推翻帝国主义这个民族革命最主要的任务尚未成功。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到了新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将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在国内民族关系上,孙中山既反对狭隘的大汉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复仇主义,要求平等相处,增强民族团结,并把争取民族独立和捍卫祖国统一紧紧连接在一起。直至临终,还念念不忘和平统一中国。“中国积弱,在于专制政体”,这一农民几千年来流血征战都没有触及的问题,资产阶级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敏锐地认识到了。因此,资产阶级爱国先驱们把打破封建专制政体作为救亡图存、把国家导向民主自由的前提条件。作为三民主义中的核心问题的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华民族摆脱专制压迫,争取自由平等愿望的集中反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国。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提出在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实行全民政治,建立一个与欧美不同的最新式的共和国,使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具有革命人民民主专政性质。

爱国,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造国家,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共和国,而且还表现在经济上建设国家,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昌盛的国家。孙中山一贯认为,中国要与欧美并驾齐驱,必须彻底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他把这种思想和计划规定为革命纲领,构成了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三民主义中的终极目标,旨在防止资产阶级垄断专制,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由国家实现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它体现了孙中山改革中国社会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谋求国家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地为利国福民而殚精竭虑,奔走呼号。晚年则强调依靠农民工人,谋农民工人之解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要求反帝反封建,而且反对一切剥削压迫;不仅要求独立自主,而且希望国强民富;不仅要完成民主革命,而且希望在此后和平实现社会革命,进入社会主义。他还突破了狭隘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批判了种族复仇主义、侵略扩张主义等诸多弊端,号召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争取自由解放。为了实现他的宏伟理想,他真心诚意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在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愈挫愈奋。所有这些,使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立足人民、放眼世界、针对现实、面向未来这四大鲜明特点,显示了他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民性。

(一)立足人民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及体现这一思想的毕生言论与行动——救国、建国,完全是为了这个唯一的崇高目的:为人民争生存、谋幸福。从早年上书当道,要求改革,强兵富国,强调“国以民为本”,成立兴中会就开宗明义“亟拯斯民于水火”,“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7〕,到临终遗嘱“继续努力”, “求中国之自由平等”〔8〕;不论从事革命或进行建设, 不论执政为公仆或退让为庶民,不论公开活动或秘密流亡,不论形势良好或困难重重,他都反复强调并且身体力行:“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个责任”〔9〕。为此,他希望真正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四万万人做国家的主人翁。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来考虑,一切为了中华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是孙中山不屈不挠革命奋斗的精神动力,也是他晚年实现一生中最伟大转变的主观原因。

(二)放眼世界 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闭关自守的关门主义。真正的爱国主义,是要面向世界,努力汲取各国的长处,为本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孙中山多次到海外流亡、参观、考察,足迹遍全球,尤以日本、东南亚、美国、欧洲为最。他广泛接触海外华侨、各国朝野人士、民族、民主和社会革命党人,对当时世界上的各种革命运动和思想,认真学习研究,取长补短,努力寻找出一条能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不仅如此,孙中山还把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放在世界社会和世界革命中进行研究,把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全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他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衷心向往,认定大同世界是历史发展必然前景。他揭露帝国主义鼓吹的世界主义是变相的侵略主义,明确提出要“济弱扶贫”,联合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共同动作,到相扶助”,“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10〕。

(三)针对现实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孙中山重视从实际出发,合乎国情,反对盲从附和,好高鹜远。他认为要学习外国,但要分别情形,“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朝流做去,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11〕,切不可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外国的一切。他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有的放矢,而非简单地“从书本和报纸上观察”〔12〕,“学思学理”〔13〕、“照本抄誊”〔14〕和“完全仿效”〔15〕别的国家。他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有许多空想的成分,但空想中却包含了合理的因素,这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要采取适合中国办法,不能采取全盘西化的办法。

(四)面向未来 孙中山坚信历史进化论,多次强调世界潮流,顺之则昌,批判“断难躐等”谬论,主张“取法于上”,“从最上之改革着手”〔16〕,决不能只步欧美国家的后尘,以为学到象它们现在的样子就止境了,因此就心满意足,而“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只要我们跟上世界潮流,学外国之所长,就可以赶上和超过外国,“后来居上”〔17〕,“破天荒在地球上造成一个新世界”〔18〕。他认定二十世纪必定是民生主义之嬗扬时代,而按他的理解,民生主义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乐观地相信,中国将通过和平方式进行社会革命,一变而为社会主义国家。那时,“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19〕。他认定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前景必是要“共产”,“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20〕。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21〕,是他留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国共产党最忠实最坚定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孙中山的未竟事业,为争取独立、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基本实现了孙中山生前的愿望。

中华的振兴、祖国的统一,是孙中山生前直至临终念念不忘的,社会主义是孙中山衷心向往和热烈欢迎的。今天,中华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将继续激励海内外炎黄子孙更加努力,进一步为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的伟大目标而团结奋斗!

注释:

〔1〕《孙中山选集》,第521页。

〔2〕〔10〕〔16〕〔19〕《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0页、第21页、第288页、第289页。

〔9〕《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39页——440页。

〔6〕《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3〕〔11〕〔12〕〔13〕〔14〕〔15〕〔16〕〔17〕〔18〕〔19〕〔20〕《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6页、第320页、第299页、 第381页、第289页、第319页、第252页、第355页、第394页。

〔4〕〔5〕〔8〕《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156页、第300页、 第300页。

〔7〕《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639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第424页。

标签:;  ;  ;  ;  ;  ;  ;  ;  ;  ;  ;  

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