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探讨论文_王西侠1,顾建昌 2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探讨论文_王西侠1,顾建昌 2

1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2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90例。其中观察组病例采用静脉血采集方法,对照组采取末梢血采集的办法,对两组病患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数量均比末梢血的检测结果高,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血常规的检测,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其中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的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血采集;血常规检验;末梢血采集;应用

随着我国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且血常规检验又是很平常的一种医疗检验方式,所以方便又高效的血细胞的计数仪被广泛运用,有利于患者血常规检测的快速完成。血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有: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相关血液指标[3]。本实验主要是针对我院2013年4月至11月内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80例,作以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3年04月1日--2013年11月31日这8个月中所接受血常规检查的病人180例,其中男性有98例,女性82例;年龄在18~82岁之间,平均(43.16±10.14)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P>0.05差异并不明显,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血液采集方法

两组病例在于早上空腹的条件下进行血液采集。对照组选用末梢血采集法,在患者左手无名者或者食指内侧的皮肤表皮进行碘伏消毒,用无菌棉球檫干消毒区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头针刺取血,采集20μL左右,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稀释液管,摇匀待测。观察组患者选择肘部静脉采血,经过消毒之后,一次性采血1ml,置于EDTA-K2抗凝管中轻轻摇匀待测。对两组血液标本采用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血样需要在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血液标本会出现溶血,不利于血常规检测的有效进行[2]。

1.2.2血液检测方法

首先对血液分析仪使用前进行试运作,以检验正常工作与否;然后按照仪器操作流程与操作规则进行血常规检查;最后对检查数据作以记录和分析。

1.3参考指标

⑴血小板成人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⑵白细胞计数指标为(4.0~10.0)×109/L;⑶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27~34 pg;⑷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0~360 g/L;

⑸红细胞计数范围:女性(3.5~5.0)×1012/L,男性(4.0~5.5)×1012/L;⑹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范围:男1.40~0.50,女0.37~0.45;⑺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81~93 fL;⑻血红蛋白含量范围:⑼成年女性与成年男性分别为110~150 g/L、120~160 g/L[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卡方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末梢血中HCT、Hb、RBC、WBC、PLT的检测数量都比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低,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液的主要组成有血浆、血细胞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由血液成分组成的各项指标的异常可以反映出病理性的机体组织器官,为贫血、血液疾病、造血功能异常、细胞感染等临场表现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由于血液标本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可重复性,与采集的方法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临床上为了保证检测数据和结果准确无误,对选用有效的采血方法比较头疼。目前,我国使用的采血方法主要有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其中末梢血采集法是对患者手指或者耳垂末梢血的采集、稀释进行分析,静脉血采集采用一次性针头连接真空抗凝管进行采血、稀释、摇匀进而观察。本实验通过对我院18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采用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采集方法,选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了检测的数据与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统计的MCHC、MCV、MCH数据,经过对比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中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数量都比观察组的检测结果低,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表明: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会有所不同;静脉血采集法的血常规检查中的Hb、HCT、WBC、RBC、PLT这些项目数据更加准确、客观一点;采血方法的不同,对于MCV、MCHC、MCH的检测,没有较为显著地影响。而疾病的出现往往与Hb、HCT、WBC、RBC、PLT的异常变化紧密相连,因此在血常规的检查中有必要首先选择静脉采集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法,可以避免由于血液标本的过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且静脉血管可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可以进行多次采血;也可以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静脉血包含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成分的稳定性较高,能够真实、准确、客观地反应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况;也可以避免血小板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静脉血采集法的真空抗凝试管可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因此,静脉采血的方法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在没有患者要求的前提下,在临床上应尽量使用静脉血液采集的方法,此方法相比目前已有的几种检测方式,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值得被人们采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磊,张润玲,卢明华.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结果的比较[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12,26(1):63-64.

[2]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赵慧.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13(16):241-242.

[3]常永超,刘好,刘治平,孙润利,张红星.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12,34(52):54-56.

[4]高梅,张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31(24):25-26.

[5]石磊,张润玲,卢明华.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结果的比较[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12,65(23):976-977.

论文作者:王西侠1,顾建昌 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探讨论文_王西侠1,顾建昌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