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四维视角——基于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感染力论文,亲和力论文,视角论文,四维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1)01-0073-05
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亲和力感染力。增强亲和力感染力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性的情况下,从以下四维视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的关键。
一、和谐教育关系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构式方法
同构的涵义,在抽象代数中是指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即是同构[1]。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式方法是指通过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的共同属性或对应的关系,以这一共同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构式方法的本质,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关注。通过同构来搭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教育目标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同构
目标同构是指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注重社会目标与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受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结果的统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这个目标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希望自己通过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一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构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在受教育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能动性,这决定了他们在接受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目标,并且一切接受活动都将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因此,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实施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社会目标的要求、立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注重二者的有效契合,使社会目标更容易、更有效为大学生所接受。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注重大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目标,不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与大学生整体发展目标的同构,而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教育目标与个体教育目标的同构。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维同构
思维同构是指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注重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高度契合,达到思维同一,促使受教育者处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最优状态。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与自身的经历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他们的思维方式又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密切相关。教育者必须熟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注重换位思考,根据他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达到在思维同构中使教育者传授信息的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从而完成教育与引导的目标。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语境同构
语境同构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同一语境系统中,使教育者的语言交际方式、表达方式契合受教育者的期望和习惯,增强教育的亲和力。语境即言语环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3]。由于语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达到语境的同构,需要在了解社会大背景,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交流、参与学生活动等渠道,熟悉大学生的语言环境特点,把握他们的语境系统,积极创造有利于他们接受的语境,在和谐的语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同构
情感同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情感,教育者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犹如自身的精神世界,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在情感交融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情感同构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它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为民的终极目标。情感同构在心理学上也叫共情,心理学认为,沟通是产生共情的基础[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立足受教育者可接受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努力寻找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的共同点,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的切入点,促进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通过共情达到共识,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的有效方法。
二、拓展教育渠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是强调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潜在地、不自觉、非意识性的状况下接受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方法就是要求教育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通过各种渠道、载体、方法和手段,形成一定的氛围去感染、陶冶、熏陶受教育者,使之自觉接受教育目标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渗透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在润物无声、浑然天成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课堂教学渗透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采用渗透式方法是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课堂渗透式教育必须坚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渗透力和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二者的统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课堂渗透,必须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动的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联系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问题,联系他们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把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依赖于广阔的知识背景,存在于一切知识体系之中。因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的教育之中,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大学生自觉思考知识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生意义的关系,融会贯通自然科学追求自然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社会理想的一致性,感悟专业学科的严谨治学态度与思想道德教育诚实守信的一致性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亲近和自然。
(二)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
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个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性,通过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有意识地把个人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3-5年的年龄差异就有可能产生代沟,加之80后、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很容易受这些影响而变得困难;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运用和青年学生对网络的偏好,使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得更为广泛。因此,运用群体式自我教育方法,发挥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各种大学生组织的指导,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文化、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营造良性互动的群体氛围;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平台,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锻炼、成长,在相互影响中得到教育;并且要重视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力量,把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2个环节链接起来,使学生自我教育不偏离教育目标的方向。
(三)校园文化潜移默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自觉与自发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学校教育的产物。运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熏陶式的教育方法,即通过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运用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诸多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活化,扩大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必须三管齐下:(1)根据大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形成鲜明的价值取向以及体现高校内在涵养和品质的校园精神文化;(2)发挥学校优势,打造特色文化,营造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3)适应学生特点,培育文化精品,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文化。借此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园精神的熏陶、校园物质文化的陶冶、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生硬的教育变成生动、亲和、有趣的影响。
(四)校内外环境良性互动
环境良性互动式教育方法是指构建校园外部社会大环境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努力促进社会意识、社会风尚与社会道德对大学生的良性渗透,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良性推动。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代大学处于社会的大系统中,不断与开放社会进行物质、文化与信息的交流,其开放性不可避免的让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只有适合现实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前景的,在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接受。而社会存在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也会使学生产生接受的矛盾。构建外部环境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单位和企业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谐社区与家庭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体现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着眼接受偏好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式方法
网络生活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网络接受偏好,他们更容易去接受网络上的东西,思想和行为更易受网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式方法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和新方法,探讨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满足大学生网络教育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促进虚拟向现实转化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研究资料,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但由于网络虚拟化,以及存在的随意性和难监控性,使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的充斥着大量的虚假的、不良的信息,甚至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宣传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网络虚拟实化,即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技术,把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研究和健康娱乐的好帮手。通过加强网络管理,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防止并删除虚假、不良信息,还信息以真实,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可信的信息。可以通过培养网络工作者,使他们成为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熟悉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网络鉴别能力,自觉摄取有益信息。在网络教育和网络运用的结合中,体现其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发挥平等互动优势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受教育者总是居于被动地位。时代的发展让人们不再愿意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大学生。而网络使教育拥有这一平等的平台。这种平等的教育关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主题网站建设、BBS、邮件、QQ、博客等平等性交流平台的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从而增强其接受性。其中主题网站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弘扬主旋律,占领文化阵地,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问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法。同时,辅以间接的交流互动,如以BBS、邮件、QQ和博客为基本依托,加强网络互动教育。教育者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以一种平等交流、互相探讨的方式和语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三)打造健康有益的平台
立足健康有益,打造健康有趣的网络教育阵地,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喜闻乐见的平台。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平台,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或一些粗制滥造的偶像剧、言情剧已是一种客观现实。对于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尽力扬网络之长、避其之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重寓教于乐,保障和引导学生在娱乐时汲取健康的营养。要打造体现历史、地理、人文风情、传统道德的红色游戏,在娱乐的同时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增进爱国情感,这也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同时,要创作更多更好的关于立志题材、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奋斗》,《士兵突击》等优秀电视剧,大学生对这些高质量的剧作具有很高的评价,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与日常教育结合
计算机网络的种种优越性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的便捷与快速是其他任何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约束,没有面对面可能出现的尴尬,有利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平等。但网络教育不是万能的,它的虚拟性有可能使教育虚化。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网上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发挥“双主体”能动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方法就是通过“课堂训练+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发挥教师“教”的能动性和调动学生“学”的能动性,在训练和实践中积极思考,使理论和体验相结合,使教育成为引导参与,使受教育变为自我教育,由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一)注重使用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调动感官的作用,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情境教育,即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创造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使学生置身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从形象感知到抽象理性的顿悟。这对启发并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十分有效。情境教育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场景的模仿、角色扮演,如模拟法庭等形式,在生活过程中来体验教育;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如对社会思潮的评析、对焦点问题的热议等,借此在独立思考中感知人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创意、课程设计等情境依托,在主动探究中实现教育认同。
(二)努力促进教学相长
教育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只起着辅导和指引的作用,学生接受主体的态度、思维方式才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促进互动教育,通过问题教育、案例教育,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相互促进,在教学相长中体验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通过加强教育管理,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征求学生对教育的意见,掌握学生接受的情况信息以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总之,在互动的良性循环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
(三)有效组织社会实践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组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认知走向认同,进而从认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行动的向导,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和“教学相长”主要是在课堂进行,而社会实践把受教育者引向社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进行的提前锻造。有效组织社会实践既要注重点上的指导,更要注重面上的覆盖。要有组织地使广大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要注重利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的平台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组织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要组织好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也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作奉献,真正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桥梁。
(四)搭建实训参与平台
搭建实训参与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训,尝试把教育实习、技能实训的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践行能力。实训平台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社会实践的优化;参与实训是大学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和接受的重要渠道。学校要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更多可供学生体验、探究的实训平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训活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校外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习基地,结合学生专业实习、就业培训和毕业生见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大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参与各种大学生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并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受教育者的践行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越。
[收稿日期]2010-09-15
标签: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提高自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