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李瑛瑛
摘 要: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策略研究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以下这些策略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 巧用“读”法,训练学生审题能力
(一) 准确读
在教一年级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训练学生读题时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的好习惯。刚开始做解决问题的题型时,由于文字内容多,学生不会读,教师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重读,哪里需要断句……教师一定要读清楚,再根据题型,给学生也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我们抓住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怎样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进行范读、领读,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像教师一样,把句子读连贯、读完整;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慢慢学生就会读题了,也就掌握了读题的方法,也知道题目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类题型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解答。比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集体读等。
(二) 独立读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训练学生独立读题的能力,每道题至少要读三遍。在一年级刚上学时,学生的识字量小,好多字不认识,这时候教师领着学生读,老师读一遍,学生跟上读一遍,读的过程中给学生强调哪里需要重读,哪里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字、词是这道题的关键字、词,在读的过程中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可以用圈、画的方法标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每一遍都要示范到位,老师必须领读三遍,一开始就给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读题习惯。学生识字量大了自己读题时还是要求每道题读三遍再解答,其目的就是锻炼学生自己读题的能力。每一遍都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达到手眼合一。比如:小明有18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3个,小红有多少个苹果?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一看题目中有“多”字就认为应该列加法算式,但仔细读完题后发现是小明比小红多,而问题问的是小红有多少个苹果,小红的苹果少,所以应该列减法算式,这时候学生就认识到读题的重要性了,老师再不强调他也会多读两遍。
(三) 大声读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训练学生养成大声读题的习惯,只有用指头指着题目,大声一字一句地读才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的好习惯,并能培养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学生如果要想标注出问题及关键的字词句,就需要不止一次地大声读题目,并且也需要做到边读边想边找信息地好习惯。比如:停车场有13辆小轿车,第一次开走了5辆,第二次开走了4辆,两次一共开走了多少辆?如果不会找关键,标注出关键的地方,部分学生会列成13-5-4=4(辆),但如果能找到问题问的是一共开走了多少辆,学生就知道应该把两次开走的加起来就是正确的。
二、 抓关键字、词,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一)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
比如:东东今年8岁,爸爸比东东大25岁,爷爷比东东大50岁,今年爸爸和爷爷各多少岁?虽然这个问题只有一问,但学生只要能扣住“各”这个关键词,其实这道题可以转化成两个问题,爸爸今年多少岁,爷爷今年多少岁,其实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二) “抠”,就是看看题目中有没有设置陷阱
有些问题已知条件不相同,但问题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故解题方法是相同的,但学困生不会辨析,用已知条件胡乱列算式,凑数字,搞得老师哭笑不得。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让一线教师感觉有难度的是学困生的转化,这些学困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他们不会解答解决问题,在一套考试卷中,学困生丢分最多的是解决问题,所以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线教师就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帮助学困生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要善于运用对比法,可以有效地、系统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即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分”,就是抓关键分层次
有许多题型,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完成不同,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数学概念模糊不清,对这样的题型,他们不会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做,自己从来不区分,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了避免学困生胡编乱造,学了这些题型之后一定把这些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就慢慢掌握了,见了也就会区分了。比如:①4个8相加和是多少?②4和8相加和是多少?这两道题的不同是第①道应该是8+8+8+8=32,只是学了乘法之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成乘法比较简便,所以写成4×8=32,而第②道是4+8=12,这两个加数不相同,不能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这样区分比较,学生就理解了这两道题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应该用什么方法列算式。还有这样的题学困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①比20多8的数是多少?②比20少8的数是多少?要做对这两道题,就应该教会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区分要求的数是大数还是小数,然后列算式,“比20多”就是比20大,所以要求的数是大数,应该列加法算式;“比20少”就是比20小,要求的数是小数,应该列减法算式。总之,对于只有一字之差的题型,要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他们的不同,学生完全理解了题目表达的意思才能完全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 “索”,就是执果索因
有些题型从表面看非常相似,学困生见了这样的题型,就分不清谁是谁了,为了让学困生掌握这些题型就要通过对比辨析,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比如:①妈妈有12元钱,爸爸比妈妈多4元,爸爸有多少元钱?②妈妈有12元钱,比爸爸多4元,爸爸有多少元钱?这两道题非常相似,都问的是爸爸有多少元钱,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谁谁多”,但第①题是爸爸比妈妈多,而②题是妈妈比爸爸多,但学困生不会区分究竟谁多,他们一看见谁比谁多就认为应该列加法算式,这时候就应该教会学生找关键词,找谁多,“比”字前面是谁,谁就多,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了,也很容易掌握了方法,觉得这样的题也不难了,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Stacking算法是1992年Worlpert提出的stacked Generalization的学习模型,对基分类器的学习结果进行再集成得到集成模型预测结果[40]。采用Leave-One-Out的交叉验证(CV,Cross Validation)方法训练基分类器,将各基分类器的训练结果作为强分类器的输入训练实例,训练学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三、 对比辨析,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自主研发的多种物料分立共存吸波升温新方法采用如图2中的微波设备,将多种物料独立分装,均匀放置于转盘四周,开启微波辐射一定时间后,使用红外成像仪一步测试全部物料的表面温度。
比如:①停车场第一次开走了8辆小汽车,第二次开走了9辆小汽车,一共开走了多少辆小汽车?②停车场一共有18辆小汽车,第一次开走了8辆,第二次开走了9辆,一共开走了多少辆小汽车?部分学困生知道第①道列加法算式,但第②道会列成18-8-9=1(辆),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这些题没有理解,认为第②道应该把开走的减掉,其实两个问题问的都是开走的数量,只是已知条件不同,这说明他们不会读题,不会分析题意,所以把这两道题放在一起对比,问题和小汽车的总数没有关系,只把开走的算出来就可以了。
(一) 对比辨析一字之差题型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整道题分解为几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朵朵有5个桃子,姐姐的个数是朵朵的2倍,哥哥的个数是朵朵的3倍,请问姐姐和哥哥各有多少个桃子?这道题可以分成两个小问题完成:姐姐有多少个桃子?哥哥有多少个桃子?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解决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 对比辨析相似题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根据问题倒着向前推,一步一步把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出来,就可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六一儿童节,徐弘儿童超市搞促销活动,原来一双袜子8元钱,现在搞促销,3双18元,现在每双比原来便宜多少钱?要知道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就要知道原来每双多少钱?现在每双多少钱?再把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算出来。就这样一问接着一问找到最开始的那个“因”。
(三) 对比辨析已知条件不同,问题相同的题型
比如:有没有单位名称要转化,有没有多余信息的干扰,有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字、词和句。比如:妈妈早上买了400克香蕉,下午买了600克苹果,妈妈今天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已知信息的单位是克,而问题中问的又是多少千克,单位变了,这样的陷阱就要能及时发现。再比如:老师带领46名同学去游泳,男生有25名,女生有21名,其中有16名男生已经在游泳池游,还有多少名男生没有游?这道题的问题是“还有多少名男生没有游?”问的是没有游泳的男生人数,所以题目中多余信息比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抠”出有用的信息,排除多余的信息,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1.2.2 合理用药以及管理质量调查 在2018年1—3月复查,其中完成2次调查对象174例。复查调查过去6个月的用药依从性情况,糖尿病二级管理质量指标。
(四) 对比辨析问题不同,解法相同的题型
有些题型,问的问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学困生也很难掌握,教师要通过对比,解剖问的问题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通过解剖,深挖隐藏的含义。比如:①一根绳子有100米,第一次用去30米,第二次用去40米,一共用去多少米?②一根绳子有100米,第一次用去30米,第二次用去40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这两个问题问法完全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但解题方法是一样的,第①题一共用去的把两次用的加起来就可以了,但第②题问的是比原来短了多少米,比原来短了的其实就是用了的那部分,所以这两道题的算式是一样的。
2.2.5.2 病原。子囊菌亚门的豆科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Golov.)。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相对学困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需要通过对比辨析,慢慢强化训练,他们才能理解,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归纳、总结一些学困生比较难掌握的题型,通过对比辨析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学好数学,就要学好解决问题,要学好解决问题,就要有很强的审题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条件,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作为一线教师就应该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力求通过对不同此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题训练,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审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部分出露型孤石的受力情况如图9所示,计算的假定与完全出露型孤石基本相同,只是部分出露的孤石四周与周边土体之间的接触界面存在挤压作用力。
参考文献:
[1]张方萍,范灵秀.刍议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3).
[2]郑梅娟.读题、审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小学),2008(6).
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2019PLZ060】)“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瑛瑛,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德顺小学。
标签:低年级数学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审题能力论文; 策略研究论文;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德顺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