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至1998年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和预测总报告*_企业经济论文

1997至1998年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和预测总报告*_企业经济论文

1997~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报告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7年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

1997年中国的社会形势在经济高增长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基本稳定的发展格局,在市民的抽样调查中,大多数市民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是稳定的,80.3%的市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领导干部对社会稳定标志的认定,选择最多的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其余依次是政治稳定、人心稳定和生活水平稳定。

1.新时期确立的基本格局得到进一步稳定,改革理论有新的突破

1997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同平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三件大事:邓小平同志逝世、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的走向, 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于1997年9月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重申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强调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从而使路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大会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本次大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大会强调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大会还对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以及其他社会体制的改革作了新的部署,以便使过渡时期的中国保持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通货膨胀的平抑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1997年,在连续若干年采取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左右。1997年1~10月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5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0613亿元, 同比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07亿元,同比增长11.4%, 进出口总额25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外汇储备继续增加。通货膨胀已基本消除,物价涨幅继续回落,1997年1~10月份,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2%,已达到正常的水平,特别是作为往年涨价龙头和涉及低收入居民主要消费的食品价格,物价涨幅明显回落,某些食品如蛋类、蔬菜,已出现价格下降的局面。在农业方面, 近年来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 继1990 年秋天、 1994年两次按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以来,1997年实行了第三次保护价敞开购粮,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尽管由于部分产粮区大旱,全年粮食总产有所下降, 特别是玉米减产, 但全国夏粮和早稻比上年增产133亿公斤,全年粮食总产可达4800亿公斤左右;全年棉花总产8500 万担,进口棉花总量达1600万担,1997年全国纺织行业出现一些转机,出口增加,亏损减少,棉花供大于求、库存亏损大的形势趋缓。

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1997年,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人数达到11220万人, 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到689亿元;养老保险国有企业的参保率为95.2%, 集体企业为51.5%,而包括外资、私营在内的其他所有制企业仅为27.5 %。 1997年7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要求统一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低于4%,从1998年开始, 按照至少每两年1个百分点的速率,逐步提高到8%。1997年,57个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在加快进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在逐步扩大,目前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已达1亿多人, 已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3%;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正式发布本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206 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在住房改革方面,加大了推行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力度,逐步实行住房商品化,1997年4 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随后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宣布,1997年新增40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个人购买住房。

4.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突破

1997年成为国有资产重组年。“抓大放小”和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1000家国家重点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利税总额约占全国的85%, 其中半数以上的企业明确了主办银行。 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有84.4%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 1997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扩大到111个。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造或新设的股份有限公司约9200 家,

股本总额约6000亿元,其中国家股占43%,法人股占25.1%。在乡镇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占50%。到1997年8月底, 全国上市公司达708 家(其中1997年新上市200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16400亿元(其中1997年新股额度500亿元),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1997 年国家安排了300亿元银行呆坏账冲销资金, 支持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企业破产,1~9月份,在试点城市中已有389户企业破产终结,77 万人进入再就业中心,632户企业被兼并,分流人员116万人。

5.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消费领域全面实现买方市场

1997年1~9月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4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2.9%和4.7%。1~9月份全国职工平均工资43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 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3%。农副产品供给充足,城市菜篮子工程收到明显效果, 生活必需品价格稳中有降,整个消费领域全面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生活消费品价格已有95%由市场调节,全国613种主要商品, 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大于求的占31.8%,供不应求的仅占1.6%。 消费结构也有新的改善,调查显示,如果将私人购车、购房、子女教育等新的大项开支计算在内,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下降到46%左右,在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中,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空调和家用电脑的购买量增幅明显,分别增加35%至1倍多。城市住宅建设和安居工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8.5平方米增加到约9平方米,国家取消房地产开发中的48项收费项目,使1997年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所降低。1997 年1~9月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4139.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到1997年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可达5.4万亿元, 加上居民的手持现金、拥有的国库券、债券、股票、企业内部股、保险基金、外币储蓄等,估计居民拥有的全部金融资产已达7万多亿元人民币, 上海市的户均金融资产已超过3.5万元。

6.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就业结构发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

1997年,中国建制城市已达近700个,建制镇达到近2万个,由于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城市长期生活、就业和经营而未进行户籍登记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关于市镇人口的统计可能误差较大,根据多方面调查结果的推算, 实际的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概在35 ~37%。1997年中国就业结构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这个变化在中国就业结构转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稳定在23%左右,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加速增加,达到27%以上。到1997年6月底,全国城镇职工为14671.5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73.8万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10849.3万人,减少100 万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2876.9万人,减少77.3万人,各种合营和外资经营的其他经济单位职工945.2万人,增加3.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500万人,增加170万人, 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城镇吸纳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下岗人员的主要渠道。

7.人口保持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

如果按照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1.9测算,1996~2000年期间,平均每年将出生2060万人,每年净增人口1211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78‰。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不含台湾和港澳)将达到12.72 亿人。今后几年仍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2000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年均增加1000万人左右,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必须通过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来不断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才能够防止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和保证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8.社会治安状况略有好转

1997年1~9月份,全国公安机关发现受理的报警案件共318.93万起,比上年同期下降3.3%,刑事案件立案110.85万起, 比上年同期下降5.2%,发现受理的治安案件239.43万起,比上年同期下降5.5%。公安机关在社会秩序治理方面的“严打”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仅在1997年“春季严打整治行动”中,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4万余起,其中大案17万起;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团伙5.9万个, 其中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131个;抓获逃犯2.3万余人;取缔各种有违法犯罪活动的娱乐场所1.4万家。此外1997年开展了禁毒专项斗争,截止到1997年6月底,各地公安机关共新办强制禁毒所187个,强制禁毒近3万人,破获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案件39015起,抓获涉案人员55211名,缴获海洛因1623千克,摧毁了499个毒品分销网络和1196个毒品地下销售市场。 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问题的不满情绪和关注度已开始有所下降,据1997年7 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厦门5城市的民意抽样调查, 社会治安尽管依然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在国内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排序中,已从1995年和1996 年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位下降到第八位, 这是1993年以来排序位次最靠后的一次。不过,目前的治安形势仍难以说已有根本改善,1997年前3个季度,刑事大案立案数仍略有上升, 刑事案件分月立案数仍呈上升趋势,个别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出现加剧恶化、民惧夜行的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9.香港回归强化国家主权意识,香港公众心理保持进取态势

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华夏子孙无不为一洗百年耻辱而扬眉吐气,法律意义的和情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意识在民众中普遍强化。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95%左右的中国大陆市民通过电视屏幕目睹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香港回归后能否顺利而切实地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受到世人极大关注。1997年下半年,国际金融投机家对东南亚多国货币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动荡和股市狂跌,香港汇市和股市也一再受到大规模投机行为的冲击,香港恒生指数从8月份的16600多点跌破万点大关。对此香港特区政府快速反应,采取果断的紧急措施,稳定汇市和股市。这次金融风暴使回归后的香港经受了严峻考验,显示了香港特区政府处理类似危机的能力,也考验了香港政治、经济、 社会的稳定状况和香港居民对香港未来的信心。1997年香港的经济增长率仍可达5.5%,香港的民意调查显示, 香港回归后的信心指标呈上升趋势,据1997年10月份的调查,香港居民的政治信心指数达96%,是1988年以来同类调查的最高记录,香港1997年的公务员流失率约4%,亦为近10年来的最低比率。

二、1997年的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处境艰难

1997年1~8月份,全国37万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7.51,比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1~8 月份企业实现利润总水平同比增长32.4%,税金增长9.8%。 然而效益回升主要是由于政策因素,一方面石油、电力调价,烟草调税,使工业利润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调整存贷利率,使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减少,据匡算,1997年企业少支出的利息额占新增利润额的85%。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多数商品的市场饱和,困难企业面仍在扩大。企业资金紧张、库存增加、循环欠债等问题十分突出。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处境艰难, 到1997年8月底,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6.8%,较上年同期增加2.9%,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5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国有小型企业净亏损71.5亿元。截止到1997年6月底,全国已有6万多家小企业关闭,涉及到的职工人数众多。特别是煤炭、森工、机械、纺织、兵工等传统产业密集的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的程度更严重一些。

2.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全国城市失业人员又有所增加,1997年国家劳动部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登记失业人数600多万人,登记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部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 调查显示的失业人数为900多万人,调查失业率比上年有微小上升。 而企业下岗人员(指职工因企业经营等原因离岗回家,但与原企业仍保留名义劳动关系和领取一定下岗津贴的人员)的总数, 不同部门的统计结果出入较大。 据1997年多项大范围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下岗人员规模为城市职工总数的7%左右,据此推算全国企业下岗人员为1028万人, 约一半集中在制造业,下岗人员中已经再就业的约占1/2。这样,城镇失业人员加上下岗无业人员约占城镇职工总数的7.5%, 失业和下岗无业的总人数达到约1500万人。考虑到还有一部分困难企业处于发不出工资或减发工资以及在业职工无活干的状况,目前城市的失业问题在通货膨胀基本消除以后已上升为城市宏观经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据测算, 1997 年大约有630万失业和下岗人员参加了转岗、转业培训,45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150万人参与了生产自救活动。

3.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人数规模有所扩大

1997年1~9月份,全国城镇家庭中有45%的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水平降低,减收家庭的比重比上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 减收户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户,占82%,其中低收入户减收面高达69%。据住户调查,目前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年人均生活费收入在1400元左右,大约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家庭生活费收入水平的30%。 1997 年全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约为3000多万人,失业人员、下岗后未能再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及其他们的赡养人口成为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据对部分城市的实地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的公费医疗保障已经名存实亡,只有极少量的定额医疗包干费。

4.老龄化使社会保障面临严峻形势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采取严格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生育率下降到17.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99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400多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约6.8%,到200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龄人口和提前退休、企业内退人员的增加,以及失业人员、下岗人员的增加,社会受养人口的总量会大量增加,从而加大社会保障的压力。现在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和现收现支,保险储备金还有限,要解决好今后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应尽快考虑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方面的立法。另据调查测算,目前我国8000多万老龄人口中,有68%的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子女、亲友和储蓄,因此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在相当一个时期仍可能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形式。

5.贪污腐败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1997年中国继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而且重点清查惩处官员腐败和司法腐败,并将此继续作为1998年反腐败的重点。尽管如此,腐败现象在部分地区仍有漫延的趋势,有些人甚至顶风作案。1997年1~10 月份,全国检查机关共立案侦察贪污贿赂、 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案件63574件;立案查办“三机关一部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和金融部门)涉嫌犯罪人员12420人; 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干部2312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29人,省部级干部3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

6.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已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1997年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但目前生态环境的状况仍非常严峻。全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部分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大城市空气污染以严重程度为序依次为广州、北京、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其市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大大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997年我国酸雨区已扩大到占全国面积的40%,森林的酸雨受害面积达128万公顷。 全国七大水系中的辽河、海河、淮河、黄河的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主要淡水湖泊中的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5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近岸海域的污染也有加重趋势。据1997年5 月发布的全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普查结果,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近20 年来沙化土地以年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的扩展;而根据《联合国防止沙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3%,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1998年社会形势基本走向的预测

1.经济和社会将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1998年国家将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大体上与1997年持平,达到9.5%左右, 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会自改革以来首次表现为一条比较平滑的曲线。物价将不会有大的波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比较稳定,部分商品的价格甚至会有所下降。城乡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准将继续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将成为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将进一步减少,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扩大趋势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2.国有企业的改革将加快步伐

在鼓励探索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策引导下,多年来难以有实质性进展的国有企业改革,1998年将大大的加快步伐,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为达到本世纪末之前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目标奠立基础。特别是加快放开国有小企业的举措,会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存量资产盘活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会更多地涌现,产权市场会出现活跃的局面。随着多数国有企业真正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被改组或实行破产兼并,整体国有经济的效益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3.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加快步伐,所有制结构将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国有和集体)仍将占绝对主体,集体经济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混合经济的比重会有较大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存量资产中最主要的房地产仍主要由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独资经济的比重在1998年很可能会下降到20%左右。但是,以国有资本参股控股为特征的各种股份制经济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济,将创造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产业结构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会有所加快,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会走出近几年的徘徊,达到35%左右。

4.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199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增1263万人,比1997年的869 万有较大幅度增长。若按劳动力参与率85%计算,1998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供给是1073万人。如果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9%, 那么按照正常的相关弹性系数测算,新增劳动力需求约为1100万人,这样就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当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就已经填补新增需求的状况,这意味着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仅难以缓解,还可能会加剧,而现有的失业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和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1998年也将会更加严峻。

5.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1998年将统一全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目前的制度不统一、政策不规范、企业负担重、统筹层次低等问题。职工退休金水平的高低将主要取决于其缴费时间的长短和缴费额度的高低,并轨后的退休金与现行办法相比不会降低,对大多数人来说,待遇还会有所增加,即使按新办法计算待遇有所减少的,也会按老办法计算的待遇水平补齐。1998年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加快步伐;为推动住房的商品化,银行用于支持个人购买住房的专项贷款会有新的增加,住房的公积金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公房出售将逐步实现标准价向成本价的过渡。

6.换届选举和机构改革将会有新的举措

1998年将召开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的换届,更加年轻和更加专业化的干部班子将走上领导岗位。通过换届选举,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人大监督力度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将得到加强,提高政府效率和依法治国将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政府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和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在机构改革方面会有一些新的举措和实质性的进展。要把一些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

7.公众关注的三大首要问题将是就业、社会保障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8年,就业以及失业问题将上升为涉及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造和组织创新、传统产业的衰落和重组以及外延扩张增长方式的放弃都使原来积淀掩盖的矛盾显露出来,我国正面临改革以来第三次失业周期的高峰区,企业职工的失业和下岗问题已成为改革的沉重代价,成为必须解决好的不可回避的全局问题。与此同时,与广大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福利等)将使人们面临新的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抱有高度的期望,其成功与否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利益格局调整中能否保证基本的稳定和公正。

四、若干政策建议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适度刺激需求

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的情况下,应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减轻企业负担,适度刺激需求,使居民的收入在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合理分流,鼓励在个人购房等方面的分期付款消费,通过拉动需求来推动经济进一步稳定、高速增长。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防止把股份制单纯作为融资手段一哄而起,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标志是效益的提高而不是所有制的变更。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中应特别注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不断创造能够满足社会稳定需要的新的就业机会。

2.建立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摊机制

任何改革都必然是有成本的,但中国目前改革成本的形成,具有历史上、政策上和体制上的多种复杂因素,因而必须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受益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对合理的改革成本的分摊机制,不能使改革成本过于集中在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身上。目前的改革,特别是涉及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而在这一转型期保证社会公正原则的贯彻尤为重要,因为利益分配的失衡很可能会形成利益冲突的倒逼机制,强行闯关则会使改革受阻和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从财政、税收、价格、利率、保障金分摊额、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如何尽快建立改革成本的合理分摊机制。

3.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到1997年6月末,在国有企业职工比上年同期减少127万人的同时,国有事业单位却增加108万人,国家机关单位增加27.3万人。 改革以来机构改革中的精简~膨胀已屡次出现反复,因此,在今后推进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并把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人员规模的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改变目前行政经费增长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状况。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也要加快步伐,要逐步减少政府对企业运行的直接干预,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执法监管和宏观调控,发挥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

4.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把失业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新重点

目前通货膨胀已经完全得到控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失业和职工下岗问题将上升为经济的首要问题。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全局问题,各级政府都应当将此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我国失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失业保险金的储备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家财政也不可能一下子拨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把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放在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特别是应当逐步把非国有经济作为吸纳劳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导力量,对增加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力争把实际的失业和下岗人员比率控制在7%以下。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完善对失业率的调查统计、监测和预警;完善涉及解雇等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制度,争取在1998年出台《促进就业法》、《失业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

5.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组和改造,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地,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工业设备、技术力量和人口素质都有相当的基础。随着经济增长重心逐步地北移西渐、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改组成为改革的重点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东北地区的经济正经受着脱胎换骨的转变和非常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国家应当考虑到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国有经济重镇在实现经济转型方面的特殊困难,通过减税让利给予一定的财务支持,以作为改革成本的补偿。东北经济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转轨和转型,很可能将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激发点和巨大推动力量。

6.扩大税基,严格税收,改变国有企业税负过重状况

目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已只占1/4左右,但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中,60%左右来自国有经济的税金。国有企业的税负过重实际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不公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很不健全,相当一部分非国有的小型企业实行“包税”制,而所包的税额离实际的应缴税款相距很远,某些地方的税收不严格也使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会使竞争市场发生扭曲。在国有企业大范围改组、改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扩大税基、严格税收,使税收的主要来源根据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比重的分布而有所调整。

7.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单位保障体制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状况,有些方面的保障不仅入不敷出,而且矛盾愈积愈重,甚至名存实亡,因此必须加快缩短新旧保障体制的过渡转换期,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立法,确立量入为出的和节约有效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自上而下地予以推行,使新体制尽快发生作用,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攻坚保驾护航,为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奠定保障基础。

8.加快农业的贸工农一体化,走出卖粮难~缺粮的循环

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来看,由于我国农户的户均拥有的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在粮食价格上不可能具有规模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恐所难免,要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和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必须走农业的高效、深加工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然而,我国作为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不能冒粮食的基本需求依靠进口供给的社会风险,建立规范的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实行长期的粮食保护价格以工补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更为紧迫的是,要建立起能够快速反映全国粮食交易市场价格信号的系统,使农民通过提供中介服务的合作组织与交易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变目前指导粮食种植和粮食进口的价格信号总是滞后的状况,走出年复一年卖粮难~缺粮的循环反复。

9.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中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应稳定当前的农村基本政策,特别是土地方面的政策,坚持做到“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粮价不能低”。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愈来愈成为稀缺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扭转耕地面积锐减的趋势,是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所在。而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粮食保护价,是保护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强调继续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自愿合作性质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整顿好农村的社会治安秩序,以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

(* 本报告的写作建立在课题组的各个分报告和多项问卷抽样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

标签:;  ;  ;  ;  ;  ;  ;  ;  

1997至1998年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和预测总报告*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