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TO谈判博弈模型的多哈回合前景分析_多哈回合论文

基于世贸组织谈判的博弈模型对多哈回合前景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贸组织论文,前景论文,模型论文,多哈回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多哈回合谈判概述和问题的提出

在2001年11月举行的WTO第4次部长级会议上,142个成员一致同意从2002年1月开始正式全面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即多哈回合。多哈回合也是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贸组织主持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谈判范围包括8个具体议题,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规则谈判、贸易与发展、争端解决、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问题等。

多哈回合按最初计划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然而,多哈回合启动以来,谈判一波三折,陷入了严重的迟延状态。特别是在农产品、非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及服务贸易三个关键议题方面,谈判进展非常缓慢。谈判期间所经历的两次部长级会议也收效甚微①。

从谈判情况来看,最大障碍仍是各成员方在农业贸易问题上的僵持局面。农业谈判处于僵持状态也迟滞了其它关键领域谈判的步伐。2006年7月23日,世贸组织6个关键成员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在日内瓦召开紧急会议,就此轮谈判的核心问题即削减农业补贴和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进行最后摊牌,由于各方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上存在着无法协调的分歧,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已建议多哈回合谈判全面中止,而且不为复谈设定任何时间表。他的这一建议已在2006年7月27日召开的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这就意味着一路不顺的多哈回合经过持续近5年之久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后,在主要参与国的互相责难中宣告失败。

面对已经宣告破裂的多哈回合谈判,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如果现在各方对谈判的态度和立场不改变,那么多哈回合谈判是否还有重启的可能,多哈回合谈判能最终取得成果吗?二是如果需要各方作出改变,那么应怎样改变才能使多哈回合谈判得到恢复并取得进展?

一些悲观的观点认为,多哈回合谈判的中止,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推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彼此猜忌的结果,因此,通过双边谈判或地区谈判的方式来寻找降低贸易壁垒的新途径是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替代方案。相反,乌拉圭回合在经历1990年的重大挫折后的峰回路转给了乐观派一些希望,他们认为多哈回合谈判也许还存在着一丝转机。但是,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仅仅依靠的是个人的经验或者臆断发表了对多哈回合谈判前景的看法。基于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试图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WTO多边谈判的前景。

笔者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研究多边贸易谈判的未来前景。根据分析,可以发现给予各参与谈判的集团足够长的时间参与谈判,各集团内部的温和派将逐渐转变为强硬派,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强硬派会逐渐增多。当双方都是由强硬派谈判官员构成的时候,参与方将很难达成任何协议,谈判经过长时间磋商后终会破裂。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笔者将在下面建立模型进行求解。

表1 多哈回合谈判历程

资料来源:根据WTO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二、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型

在坎昆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发展中成员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多哈回合中加强联合,力图改变过去主要由发达成员制定贸易规则的不公正现象,力争会议取得“共赢”的结果,以有利于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的共同发展。在坎昆会议的准备阶段,包括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在内的20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立场相近而逐渐形成了被外界称为“20国集团”(G20)的非正式机制。在坎昆会议期间,G20不但没有被动接受欧美的协议,而且还以该集团的名义向世贸组织提交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提案,要求美国和欧盟大幅削减国内补贴,取消出口补贴,并提高发展中成员对发达成员的市场准入水平等。因此,尽管WTO中有100多个成员,但是参与实质谈判的是这些根据各种利益关系结成的跨国集团组织。

尽管在WTO中参与谈判的集团包括EC15、G20、G-33、ACP、LDCs、非洲集团、SVEs、NAMA-11、Cotton-4和凯恩斯集团等,但是在农业议题、工业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上,主要是欧盟、美国、20国集团和凯恩斯集团之间的较量。其中,农业一直是“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核心,因为它是国际贸易中价格扭曲最严重的行业。在农业问题上,根据议题的不同②,有时候是欧盟和美国与20国集团和凯恩斯集团之间的较量;有时候是欧盟与美国的较量。因此笔者在下面讨论谈判中的两大集团关于农业谈判的博弈模型。

笔者用A[,free]代表希望降低农业贸易壁垒的一方(可能也是两个集团的组合),用A[,protect]代表希望维持农业贸易壁垒不变的一方(也可能也是两个集团的组合)。在谈判过程中,各集团中参与谈判的官员中既有强硬派,又有温和派。设α为A[,free]和A[,protect]双方在农业谈判中争夺的利益,其中α>0。对于A[,free]来说,α意味着A[,protect]完全接受自己的条件,即A[,protect]削减国内补贴,取消出口补贴,并提高市场准入水平;α对于A[,protect]来说意味着A[,protect]完全拒绝了A[,free]开出的条件,即A[,protect]避免了国内的农业不受到A[,free]的农业产品的冲击。在农业问题上,我们认为农业部门的开放与否是一种零和博弈,这是一种站在农业生产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得失。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事实上,能对参与谈判官员施加影响的群体,的确只能是生产者而非消费者。这也是笔者采用的政治-经济分析视角。

如果谈判集团中各自的强硬派占多数,即各自的强硬派主导了谈判进程,那么由于互不相让,最后导致谈判破裂,则双方的收益都是零;如果温和派在各谈判集团中占据多数而主导了谈判,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谈判能够在互相妥协的过程中取得结果。假设双方实力相当,最后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平分农业部门的利益α,即各自得到α/2。第三种情况是,在谈判集团中,其中一方的集团是强硬派占据谈判官员的多数,另一方则是温和派占据谈判官员的多数,那么谈判的结果必然是强硬派居多的一方在谈判过程中步步为营,最后在达成协议时得到了全部利益α,而温和派居多数的一方收益为零。对于A[,free]来说,意味着A[,protect]完全接受A[,free]开出的条件;或者对于A[,protect]来说,意味着A[,protect]完全拒绝了A[,free]开出的条件。

用x表示A[,free]中强硬派的比重,y表示A[,protect]中强硬派的比重。

则A[,free]的收益可以表示为:

其中A[,free]中强硬派的期望收益为:α(1-y)。现在考虑有限理性博弈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由于α(1-y)α/2(1-y)(1+x),即强硬派的期望收益大于整体收益,考虑到x随时间变化,则x随时间变化的值应和x成正比,α(1-y)-α/2(1-y)(1+x)成正比。得到A[,free]的强硬派的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dx/dt=(α/2)x(1-x)(1-y)

同理,A[,protect]的强硬派的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dy/dt=(α/2)y(1-y)(1-x)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如果y=1,那么dx/dt始终为零,这意味着所有x都是稳定状态;如果0y<1,dx/dt│[,x=0]>0,dx/dt│[,x=1]<0,那么x=1是稳定进化策略(谢识予,2005);如果x,y=0,那么dx/dt,dy/dt≡0。

因此,模型的均衡解为三:(1)(x=0,y=0);(2)(x=1,y=0);或(x=0,y=1)(3)(X[,1]=1,y[,2]=1)。其中,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x=1,y=1)是稳定状态。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模型的解来看:当模型的均衡解为(1),即(x=0,y=0)时,这意味着A[,free]和A[,protect]进行谈判初始阶段,如果两大集团内部的所有参与谈判官员都是温和派,那么谈判会很快达成协议,最后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双方平分农业部门的利益α,即各自得到α/2。当模型的均衡解为(2),即,(x=1,y=0)或(x=0,y=1)时,这意味着有限理性的A[,free]和A[,protect]在谈判的初始阶段,如果一个集团内部全部是强硬派,另一个集团内部全部是温和派,那么谈判也会很快达成协议,最后结果是强硬派的一方得到全部农业部门的利益α,另一方收益为零。当模型的均衡解为(3),即(x[,1]=1,x[,2]=1)时,这意味着初始阶段两个集团内部同时有强硬派和温和派,那么有限理性的A[,free]和A[,protect]通过长期反复谈判博弈,各自集团内部学习和调整的结果是,双方的强硬派会逐渐增多,即原来的温和派将逐渐转变为强硬派,最终谈判不会达成任何协议,谈判经过长时间磋商后终会破裂。一般而言,(3)是最为普遍的情况,因为各方参与谈判的官员是由强硬派和温和派构成的。

根据这样的结果,本文的模型很好地捕获了多哈农业谈判的进程。因此,对于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上述研究揭示出:

1.尽管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的成员众多,但是参与实质谈判且进行激烈讨价还价的却是少数几个跨国集团联盟。这几个集团在关于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议题讨论过程中,农业谈判是核心问题。

2.如果给予各参与谈判的集团足够长的时间参与谈判,各自集团内部的温和派将逐渐转变为强硬派,当双方都是由强硬派谈判官员构成的时候,协议将很难达成。因此,现在谈判前景黯淡,这是由于有限理性的谈判集团的固有性质造成的,谈判者对农业利益的零和博弈观点将导致谈判的最终失败。

3.要改变现状,使谈判得以重新启动,谈判参与各方必须改变仅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看待农业开放的问题,而应该考虑消费者的福利,从全局上考虑农业部门开放的收益,谈判协议的最终达成依赖于各方对农业生产者利益的让步。

表2 模型结果对多哈回合谈判历程(2001年11月-2006年7月)的拟合

资料来源:根据WTO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注释:

①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5次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由于各成员在农业等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会议无果而终,多哈回合谈判随后陷入僵局。在2005年12月的香港会议上,各方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香港会议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同意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和免配额市场准入;发达国家2006年取消棉花出口补贴,2013年底前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尽管各成员达成了上述初步协议,但在事关多哈回合成败的削减农业补贴、降低非农产品关税和开放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谈判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农业谈判的三大议题是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和国内支持。

标签:;  ;  

基于WTO谈判博弈模型的多哈回合前景分析_多哈回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