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研究环境(VRE)影响下的图书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VR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e-Science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环境、用户信息行为、科研方法,并对传统的科研模式提出挑战。用户逐渐对物理图书馆、印本资源和到馆服务失去兴趣,而随时随地基于网络获取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面对即将由e-Science主导的和随之变化的用户需求,图书馆必须站在数字科研、网络和社会信息活动本身的高度去重新认识、思考和规划。
1 VRE概述
1.1 VRE的功能
虚拟研究环境(Virtual Research Environment,缩写为VRE)是由e-Science主导的一种结合资源、服务、工具的框架结构,其目标是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构建起一个具有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分布协同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平台。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虚拟实验室来进行全球范围的分布式、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其目标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跨学科、地域、机构的开放科研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通过VRE寻找合作伙伴、寻求基金支持、共享研究工具和各种资源。VRE使研究工作更加便利,使研究者能够更加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借助VRE平台即时组建起面向特定研究主题的虚拟团队(Virtual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VO),集中精力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1]。另外VRE还提供研究成果的发布功能,这主要借助机构存储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以下简称IR)来实现。
1.2 VRE的特点[2][3]
高开放性与扩展性。VRE实际上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其目标是开发一种通用的、基于网络的虚拟研究基础设施,客观上要求采用扩展性能高的框架设计思想,必须与其他应用程序、服务和资源有机集成,建立在一些开放标准之上。
高协同性。VRE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构建了一个协同工作平台,在该平台上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就像在一个工作室一样协同工作,彼此之间可以方便交流,共同完成研究或试验。在现有的VRE建设项目中,建设者通过广泛使用先进的访问网格技术,为研究者创建一种可视化交流环境。同时,一系列支持实时合作的技术与工具也被无缝融合到VRE平台中,如即时消息显示、共享日历、E-mail和共享文档等。
高共享性。VRE的宗旨是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的平台,消除“资源孤岛”,实现计算资源、仪器设备、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面共享,特别是数据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在VRE平台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格中间件来存取和使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异构资源。另外除了VRE平台中各参与机构提供的各类可供共享的资源,平台还不断地将来自图书馆以及商业领域的资源纳入自身可访问的资源体系中。
高智能性。e-Science支持的VRE需要通过动态使用现有资源为合作、共享和开发数据创建强有力的环境。e-Science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新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格技术。网格技术将打破信息资源原有的“信息孤岛”局面,将有一定关系(包括语义和逻辑)的数据从逻辑上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科研人员在一个平台下的协同工作。
1.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
VRE的发展是由e-Science驱动的,而e-Science是建立在网格技术基础上的。理清了e-Science的发展脉络就抓住了VRE的发展轨迹。e-Science发源于英国,2000年英国政府投巨资启动了e-Science项目(http://www.nesc.ac.uk),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0余个各类e-Science中心。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研发工作,如Globus项目(http://www.globus.org)开发的Globus Toolkit已经成为网格开发的首选工具。其他的e-Science项目有美国的TeraGrid(http://www.teragrid.org)、GridPhyN(http://www.gripphyn.org)、IPG(http://www.ipg.nasa.gov)、欧盟的DataGrid、意大利的INFN-Grid、北欧的NorduGrid、日本的ITBL[2]等。目前由e-Science主导的VRE已经逐步受到人们关注。较有代表性的VRE建设项目包括:微软技术计算集团与大英图书馆合作开发的研究信息中心(the 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Centre,以下简称RIC)[4]、英国联合信息与系统委员会启动的虚拟研究环境项目[5]、IB VRE Project[6]和BVREH Project[7]等。英国的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是支持科研和教育的一个基金组织,JISC支持的众多项目中有15个是关于VRE的,如GROWL、Sakai[8]等。
1.3.2 国内
国内VRE的研究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中英两国开始了生命科学领域的e-Science合作,同年清华大学主持的“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北京上海试点工程”项目构成了跨地区、跨学科的VRE,2002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e-Institute计划,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ChinaGrid项目。另外中国科学院将e-Science确定为“十五”信息化工作的两大目标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各种应用网格如生物网格、天文网格的建设。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综合试验平台CROWN(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ver wider-area network)就是面向国内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的一个典型VRE。
1.3.3 未来
VRE的发展具有乐观的前景,这一点可以从全球网格论坛、中国网格论坛以及各种VRE研究项目的出现窥见一斑。e-Science作为刚兴起的技术,在国外也处在探索阶段,支撑e-Science的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目前还未定论。尽管如此,可以预见e-Science将对科学研究本身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它将极大地推动诸如e-Business、e-Government等e-Anything的进步。
2 VRE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VRE的出现,不仅会给整个科研协作模式带来彻底的影响,更是给文献情报机构带来了发展契机与挑战。作为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环境,VRE的到来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建设机制和功能定位。
2.1 扩大图书馆可调用的数字资源
从资源上看,当前的数字图书馆还保留着现实图书馆的深深烙印。数字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多为比较正式的信息,以期刊、图书、会议录、学位论文等为主。而VRE中除了会产生多种正式的信息资源外,还会有大量的附加类型的信息单元,如原始数据、模拟仿真数据、非正式研究成果、注释等灰色文献。这些数字资源的出现将有利于扩大图书馆可调用的数字资源。例如RIC系统中资源的组成主要有大英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提供商以及参与VRE的VO成员。同时,Scopus和Web of science也被嵌入到RIC中[4]。尽管VRE中各种资源的访问受权限控制,但一旦需要,作为资源提供者的图书馆也可以共享、调用VRE中的各种资源。
2.2 为图书馆进一步提供发展空间
机构存储库(IR)是VRE中虚拟科研基础设施的一个核心组件。但IR目前包含的内容有限,仅仅是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补充。随着IR的增多和知识库中内容的不断充实,其对数字科研的支持能力将不断提高,它对机构学术成果的全面反映和提供的充分利用将使其成为数字科研时代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有效平台。VRE对IR需求的进一步加大,客观上为其深入发展提供了可能。凭借自身在资源描述、组织、传播、保存与处理的成熟经验,图书情报界无疑可以为IR的发展提供标准规范服务、人力资源乃至技术上的支撑。
2.3 重新定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角色
随着IR库在VRE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尽管图书情报机构仍可以为VRE提供资源服务,但这种服务将不再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独特优势,在以往仅靠丰富的数字资源作为生存支撑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重新定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角色成为图书情报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数字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还只是信息资源本身,而VRE将要提供给科研人员的将是文献、信息等资源中蕴含的知识、概念、信息元之间的关系等深层次的对象[9]。因此,需要深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扩展信息资源与VRE中其他资源的关联,变信息提供为知识服务。
3 VRE给图书馆带来的启示
VRE给科学研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科研人员将更加依赖这个平台获得科研过程所必需的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各种支持,这将对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冲击。但图书馆在VRE中并不多余,相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重新定位、主动出击,意识到e-Science对科研人员行为的影响,将文献信息服务嵌入到科研过程中。
3.1 以用户需求为建设导向,妥善规划业务机构
e-Science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理论和试验为主的传统科研方法,科学研究的重构和学科的分化、融合、衍生加剧,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不稳定期,这将会引发更多潜在需求。鉴于此,图书馆不仅要满足用户显性的需要,更要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利用日志分析跟踪用户创造知识的行为,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引文分析、链接分析等方法预测用户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妥善规划业务机构,确定工作重点。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VRE到来之际,将主体业务分为三大块:数字化国家科学图书馆、战略情报分析研究中心和若干重点领域的知识服务中心[9]。
3.2 向知识服务重点突破,提供嵌入式与针对性服务
e-Science环境下的知识服务集中在知识提供和知识积累与交流两个方面。随着VRE的出现与发展,图书情报机构为科研机构、虚拟团队(VO)提供的服务将不再是“走近式”服务而是“走进式”服务,即真正嵌入科研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科研阶段、不同的机构提供针对性服务,将数字图书馆作为虚拟团队(VO)的集中交流平台。数字图书馆从项目的调研、论证、立项,到开展研究,到最终的结题验收、推广应用,提供全程的、持续的、深入的嵌入服务,对科研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同时,数字图书馆依托其分布式的数字资源系统和集成服务体系,通过用户个性化和自主的知识转化和激活,将信息利用嵌入到用户的知识创造活动的具体过程中,把数字图书馆作为提供虚拟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的学习场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e划通”桌面工具开创了国内嵌入式与针对性服务的先河。该工具将各种资源、服务集成到用户桌面,将各种学科门户、专业门户与用户的个人门户、个人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无缝集成和提供[10]。
3.3 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e-Science和VRE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注入了新的动力,要求学科馆员由传统的联络人角色向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学科馆员转化。所以图书情报机构必须加强学科馆员的岗前培训,从经费和政策上支持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建设嵌入到用户和科研过程的专门化、个性化、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学科馆员要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投稿信息、评价信息……),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Blog、BBS、MSN、QQ……)之中[11]。在开题与项目申报时,提供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进展;在课题进行中提供实验方案、数据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在结题和论文撰写中提供比较研究、检索查新、投稿指南等;在新产品研发或申请专利中,提供市场竞争力分析;在项目进行时,提供有关评审报奖信息;在项目完成后,提供查新、引证分析等科研评价信息。
3.4 加强机构库与学科信息门户建设
机构库是VRE的核心元素,起着保存和发布组织研究成果的作用。图书馆要想在VRE的发展浪潮中拥有立足之地,必须确立自己在学术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机构库的发展,有助于图书馆缓解“期刊危机”,减少对期刊出版商的依赖,增强图书馆的自主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图书馆所覆盖的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图书馆有责任积极参与机构库的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众多图书馆都有选择地收集、组织了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了专业的导航库、信息网关、主题网关、学科信息门户等,这些都有效地充实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但笔者认为,图书馆还应更加重视以下几类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首先,大力挖掘、组织隐蔽网络资源,建立特色网络收藏,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其次,图书馆应加大投入力度,收集、整理、整合机构库、开放获取期刊等免费资源,补充图书馆的馆藏。
VRE的发展目前还只是初现端倪,很多技术、政策、法律、国际合作的问题尚处于理论研究或尝试之中,对于它的趋向和进程,我们只能做理论的预测,至于专门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例如数字图书馆如何真正走向VRE,更是需要根据科学界推进其发展的力度以及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和国际间的合作程度来实现。但是,我们应该理性而乐观地前瞻,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源共享、信息一体化终究是科学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真正走向数据和知识应用共享的VRE是必然的。
收稿日期: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