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语文味;作文水平
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变味”现象:教师不愿意带领学生去仔细阅读美文、品析佳句,一味地要求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机械地摘抄或是背诵,然后在课后布置机械性地作文训练,这种“以练促写”的做法阻碍了高中生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语文教师应净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环境,让“语文味”重新回归作文课上,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要用语文独特的美来丰富作文教学过程,逐渐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注重引导学生以“读”促写,汲取文中优秀作文素材
“读”和“写”的关系既是互相独立,也是不可分离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文本中遣词造句的具体方法,也可以欣赏和品析文中的佳句,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从高中生比较热衷的文章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学会对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设置的不同故事情节以及文字的特点产生自己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能通过课内的阅读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逐渐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典雅、韵味十足的语言。师:“同学们,请你们找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特点。”生:“微风过处……歌声似的。”师:“你所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生:“这句话的本体是荷香,而喻体则是渺茫的歌声,通过朗读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这句所描述的荷塘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诵读了优雅的、朦胧的语言,并汲取了文中这些优美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写作的情境“悟”灵感,有效增强学生写作热情
“悟”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经由教师合理地指导,让学生独立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优势与劣势,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篇优秀的经典作品,并营造丰富的、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联系他们以往的经验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并从中“悟”出其中的奥妙和精髓,有利于调动学生个人的情绪。为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情感,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真实的、灵动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对情境中的作品进行深刻地领悟和赏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例如,教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以下情境。师:“同学们,请来看投影所放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节。”通过创设真实的、丰富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师:“还有与之类似的爱情故事呢?”生:“罗密欧与朱丽叶。”师:“通过欣赏和对比你们有什么想法呢?”生:“中国古代的婚恋讲究门当户对,他们的爱情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长制度的阻碍,根深蒂固的门阀观念影响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学生逐渐悟出了灵感,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采用鼓励性语言“评”作文,挖掘潜能提升作文水平
“评”是一个欣赏、批评和修改完善的过程,点评作文的重点在于教师要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既要给予学生完成一篇作文的肯定,也要细心指出其中的不足,通过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支持,使其对后续的修改和写作产生强大的动力。只有成功地推动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才能让他们的内容更加完善,整体水平也提高,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融入情感,采用鼓励性的评语,不断提高学生对写作文的热情,通过挑剔、修改和完善,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文水平。
例如,教师针对一篇《我的军训生活》作文,进行以下点评。师:“你这篇作文的内容非常切合现实生活!非常真实!只有对你的军训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文章。你写得很棒!但是在一些句子上进行加工和润色,一定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尤其是运用一些修辞,如排比或比喻之类,会让你的作文读得更加灵动!相信你会修改得更加完美!”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作文进行点评,调动了学生继续修改和补充的热情,不断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读”、“悟”、“评”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味道。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地把握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考虑高中生原有的作文基础和水平,制定一个具有“语文味”的作文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作文教学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让作文课变得具有“语文味”,变得更加有活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琛.“语文味”议论文写作之常式与变式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6(04):56-58.
[2]钱冰山.语文味教学法在作文点评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5(03):40-44.
论文作者:边叔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水平论文; 语言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