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的新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想论文,学定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跨进21世纪,这是新世纪来临之际,高等教育界同仁正在积极思考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高等教育界已初步形成共识,认为“以学定教”是21世纪的基本教学模式,“学本论”是21世纪教学思想的主流。但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服务于高等教育?对此,有的从宏观上探索它,有的从微观上探索它;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思考它,有的从教学论的角度思考它。本文则从“学习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并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学定教”的涵义
原为《教育学》中的“教学论”,在国内外因其发展迅速,故而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但研究教学论的学者,多侧重于“教学”而疏忽“学习”,而研究“学习论”的学者又多倾向于中小学而少牵涉到大学,这些多少都有点失之偏颇。而“以学定教”之关键所在则就是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出发,研究教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学者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因而必然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一)对“以学定教”的各种理解
教育界历来就有“以学定教”的模式理论,只不过理解不同而已,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以学法定教法”。就是学习者有什么样的学法,教育者就必须有什么样的教法与之相适应。陶行知先生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
第二,“以学为本体”。即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但这个观点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杜威的“学生中心论”最具代表性,它把学生看成完全能够决定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把学生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教师看成是单纯为了适应和满足学生当前的兴趣的附庸。
第三,“以教定教学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内容,即学生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的目是为了学生有所学,教是为学服务、为学存在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都是为了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第四,“以学定学习心理”。有的学者认为,“以学定教”即是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爱好来确定的。
(二)以学定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的学、全系统的学
以学定教的实质就是开展学习指导和学习教育。按我们的理解,“以学定教”的涵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学习指导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道德、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使其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品德的活动。这是狭义的“以学定教”的涵义。学习指导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至少应包括下列五个方面:一是对学习道德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确立远大的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行为、习惯,掌握学习道德规范等;二是对学习心理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三是对学习内容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并形成思想品德;四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五是对学习环节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释疑难、总结提高等。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大学阶段,开展学习指导,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懂得大学生学习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掌握各自所学专业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意义:“以学定教”就是以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习做人,学习做事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为目标。这是对广义“以学定教”的理解。
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既是一项科学研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和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把学习教育、学习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广义的“以学定教”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具体包括:其一,指导大学生学会生存。其二,指导大学生学会关心。其三,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其四,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其五,指导大学生学会思维。其六,指导大学生学会创造。其七,指导大学生学会生活。由此看来,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目的,就是要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的。
二、确定“以学定教”的依据
(一)“以学定教”是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确立的
目前我国有300多万在校大学生,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要大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修养,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这些素质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四有”人才的标准。因此在95年初的“全国高校共青团培养跨世纪人才座谈会”上,专家们为未来人才素质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第一,能坚持有效地吸收人类文明中有用的信息、知识,具有一定智能、知识和信息的合格载体;第二,能从事创造性劳动,是知识信息组合较增强的有效动力源;第三,其创造性劳动成果能自觉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正义事业。
(二)“以学定教”是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要求确立的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越来越社会化,而社会也日益科学化,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不被科学技术所渗透。科学技术代表了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推动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前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科高度分化、高度集中、高度综合。在这种动向下,大学生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传统模式上,而是要自觉充当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不断吸取浩如烟海的新的科学技术。只要紧紧追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掌握、吸收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主动地适应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以学定教”是根据“学本论”原理确定的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都会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知识与智力和体力的综合体。因此,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本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就必然要树立“人以学为本,教以学为本”的“学本论”思想。
(四)“以学定教”是根据现代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原理制定的
现代教育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以来,经历了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为中心”,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凯洛夫的“以智育为中心”,布鲁纳的“以发展智力为中心”,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学者的潜心研究与大量实验,把教育理论推向了以学习指导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因学论教,优化素质,整体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教育理论的这一质的飞跃发展,同爱因斯坦从量子理论观点,提出光量子理论,使得光学理论取得质的飞跃发展,非常类同。因学论教,整体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是从学习理论观点提出的,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
三、实施“以学定教”的办法
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生会学习。教学思想的研究,也由研究教师的“教”为重点转移到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并重的研究方向上。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人们学习活动的迫切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施“以学定教”的新思想,当然颇为重要。
要实施“以学定教”,必须认真研究下列几个问题:
(一)认真研究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要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高中级专门人才。这正如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26 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讲的“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他说:“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要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造就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应具有这些本质特征:1.国际通用型。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瞬息变化,使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的国内向世界敞开,世界的大门也向中国敞开。未来的人才如果不面向世界,不通晓外语,不熟悉国际惯例,就很难为敞开的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2.一专多能型。科学家预测21世纪人在素质上必须握有一张“多用通行证”,即是在自己的领域具有专长,在其他领域也必须有所熟悉。3.正义型。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知识和技术做支撑,还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正义感。他不仅为自己的生存而活着,更多地还必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
学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要增强学习意识,克服学习上的问题,学会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学习,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条件和环境,建立适合未来社会的新的生存方式。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肩负时代重任,促使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民族,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命运所系的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既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又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的一代新人。学会做人,学会做新一代“四有”新人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要指导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卓有成效地进行科学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经常而灵活地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学习。作为人生学习与成才关键阶段的大学学习时期,应该在学习文化科学技术与培养智能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全部心理活动下参与进行的,特别是思维活动贯穿于全部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思维。只有学会思维,才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全面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多种良好品质,以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学会创新的能力,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开拓,善于创造。创造是科技生命力之所在,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大学生学会创造,提高创造力是报效祖国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应该学会生活,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二)认真研究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学习是一个阶段性极强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主要捷径,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前承基础教育,后接社会工作。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一般要经历学习任务的明确、完成学习的行为以及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大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具有这些特点:其一、适应性,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这是自然的;其二、阶段性,大学学习的阶段性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知识、技能的形成密切相关的生活、心理、精神变化的阶段上,每一阶段相互衔接且又相互独立,各阶段性明显,阶段转化跨度较大;其三、多样性,课堂和自习是大学学习两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调查等,因此,大学生既要重视课表上安排的学习活动,也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寻求多种形式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其四、选择性,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体现在对学习途径、方式、方法和其它学习内容等等的选择,这种选择必须在遵守统一的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自主选择,不是随心所欲;其五、计划性,大学的学习,教师讲课的课时少且讲解的内容有限,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和要学的东西较多,因此,计划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这是关系能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问题;其六、创造性,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创造的性质。学生走出社会后,社会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更需要他们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期间要不断创造,不断发现,不断发明。总之,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复杂的、多样的。它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本质的联系。大学的学习是为社会准备人才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学科、多规格的。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其取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效果。
(三)认真研究学习指导
第一,学习指导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如前所述,学习指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重要和更本质的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指导,即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一名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学生学习人生的全方位的指导。
学习指导,实际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生存与发展为核心,以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提高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质量及其整体效益为宗旨,把教育教学的研究重心,由以研究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主,再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去研究、设计教与学。所以说,以学习指导为核心或以学习指导为纲的教育改革,是更加务本求实的高层次的教育改革。
第二,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内容
根据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使大学生懂得大学生学习观和学习理论,掌握学习与成才的规律,减少学习盲目性、片面性,增强学习的全面性、科学性与自觉性,从而树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学习观点,树立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的观点,按照学习规律,自觉而全面地学习,立志成为跨世纪的专门人才;二是引导、激励、教育学生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三是引导、激励大学生加强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大学生的学习,是在其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在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四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没有科学的方法是不行的,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大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五是广开学习途径,使大学习与小学习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大学生的学习要以大学习观作指导,以学习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把学校学习(小学习)和在整个社会中的学习(大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习视野,以便大量地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学习指导的方法和形式
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二类十种:这二类是显形学习指导和隐形学习指导,又可以分为十种形式,即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渗透式的学习指导,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学习诊断治疗或指导,自学辅导,自我探究,家长辅导,学习程序式指导,效果反馈指导。
这些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采取综合运用的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运用各种形式时,应注重针对性、科学性、自觉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要有自觉性,充分发掘学习指导因素,讲求实效,这样运用多种指导形式才能获得预期的指导效果。
著名科学家吴阶平说得好,大学毕业就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开设大学学习指导课,既是适应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终身学习时代的需要。从近期来说,是解决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诸多矛盾的需要,它带有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思想指导的综合性质;从长远来说,是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走向终身学习和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需要。因此,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的意义远远超过一门课的范围,而是关系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专门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大事。
收稿日期:199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