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韵”品格几乎包含了所有关乎“君子”的主要特质,每一个“竹韵”品格都是现代少年儿童教育所缺失的营养,每一“竹韵”品格都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我们在以“养君子风范,为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主旨,以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学子”育人目标为导向,并以“八大素养”为核心,学校构建了和竹、健竹、博竹、雅竹这四大系列课程群,形成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建设“竹韵”课程群,创走班长短课;借助网络自主选课,打破年级界限;搭建校园活动平台,展示学生风采;整合课程优质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为“竹韵”课程的实施策略;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对课程的实施进行了评价。通过多年常态化开展,儿童生命更加丰满盈润,教师品牌逐步树立,学校内涵得以提升。
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我校自1906年创办以来就以培养“君子”为己任, 而“竹”恰恰是君子的化身,“竹韵”品格几乎包含了所有关乎“君子”的主要特质,每一个“竹韵”品格都是现代少年儿童教育所缺失的营养,每一“竹韵”品格都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竹韵”课程的体系架构
1.办学理念:养君子风范,奠人生根基。多年来学校坚持“养君子风范,奠人生根基”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学子”的教育目标为导向下,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施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9月,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学校实情和学生状况,以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为载体,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且富有学校特色的“竹韵”课程体系。
2.育人目标:培养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学子。根据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地域特点、历史积淀以及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定位了“培养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学子”为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希望培养的谦谦学子,具有如下八大核心素养:(1)正直:胸怀坦荡,一身正气。做一个有家国情怀,有理想,有抱负,光明磊落的人。(2)有节:才德兼备,自尊自爱。做一个恭谦礼让,有进退,有坚持,取予有节的人。 (3)坚韧:坚毅勇敢,阳光自信。做一个自立自强,有毅力,有恒心,坚定不移的人。(4)奋进: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做一个积极向上,有思想,明事理,勤奋笃学的人。(5)虚怀:谦虚有礼,不骄不躁。做一个不急功近利,不灰心,不气馁,从容睿智的人。(6)超越:善学多能,勇于创新。做一个自信乐观,能律己,求卓越,厚积而薄发的人。(7)清雅:热爱生活,情趣高雅。做一个举止文明,有修养,有爱好,超凡脱俗的人。(8)质朴:保持本真,回归自我。做一个实实在在,会学习,会生活,恬淡自然的人。
这八个核心素养分系道德修养(正直 有节) 、生命成长(坚韧 奋进)、知识能力(虚怀 超越)、审美情趣(清雅 质朴)四个维度。在人才培养上,这八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并列或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这八个目标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阐释了“竹韵”君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
3.学校课程结构与设置。在以“养君子风范,为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主旨,以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学子”育人目标为导向,并以“八大素养”为核心,学校构建了和竹课程、健竹课程、博竹课程、雅竹课程这四大系列课程群,以儿童诗教学为主的人文课程和竹笛特色教学为主的艺术课程为两大基本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开发的模式,以“‘竹韵’品格、谦谦学子”为课程核心,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设置,从而促进学生修身齐心,做一个具有“竹韵”品格的谦谦少年君子,为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竹韵”课程的体系架构图
二、“竹韵”课程的实施策略
1.建设“竹韵”课程群,创走班长短课。为了“竹韵”课程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使之与学校原有的基础性课程进行无缝衔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同时大力开发“竹韵”课程共34门,涵盖了“竹韵”课程八大核心素养。每一门课程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实行同一主题螺旋状的上升趋势。从而建立了巍小的“竹韵”特色课程群。(1)确立“一小时课堂”:学校所有的基础性课时均安排35分钟,每天挤出30分钟,加上每天体艺“2+1”时间,构成一节长课,称之为“一小时课堂”,每周安排两次“竹韵”课程时间,逢周二、四下午“竹韵”课程统一开展,便于学校统一管理、保障课程时间,也能促进学校形成一种浓浓的课程氛围。(2)采用“坐班走班相结合”的方式。1—2年级的学生相对年纪较小,考虑到实际情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坐班制”开展活动;3-6年级的学生则全部参与“走班”形式的课程活动。(3)采用“一班双师”制。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位指导老师进行授课,受聘教师可根据学校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重新开发新的课程。两位老师可以一起参与课程的教学,一位老师负责教学另一位老师则从旁协助教学。相互合作的教学方式,让“竹韵”课程的开展更加顺利。(4)遵循“一课程一场地”原则。为了保障每一个课程都能有序开展,所有班级全部打乱重新安排,保证每个课程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体艺类的课程则安排在专用教室或学校体艺馆。学校要求每一个课程的场地都要粘贴宣传海报,海报上要有课程名称、课程简介、课程活动内容及课程活动人员名单等元素,保证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参加的课程的相关信息。
2.借助网络自主选课,打破年级界限。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为了最大程度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2016学年新学期开学,学校将“竹韵”课程搬到了“教育云平台”自主选课系统,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了“我的课程我做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确立了本学期孩子们普遍喜欢的34门课程,以“菜单”形式把课程的相关信息放入“教育云空间”课程选课系统,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选课方式,最大程度做到了根据学生自我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课,打破了传统整班制教学模式,开拓了一条农村小学“竹韵”课程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3.搭建校园活动平台,展示学生风采。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们搭建了各种各样的舞台,让他们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利用校园“一年四节”,“每月一事”,“各类赛事”,“主题活动”等,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形式不同的展示平台。如:新年开学初,组织“羊毛毡”、“巧手百变”、“十字绣”等课程开展成果展示月活动;三月,组织学生书画现场展示;五月,组织体育艺术课程汇报演出,集中展示了“合唱”、“民乐”、“跆拳道”等众多课程的活动成果。
4.整合课程优质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为了让课程的内容更加有系统性,我们着手整理了活动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并编制了部分课程的校本教材。目前已有《芝山园里学童诗》、《巧手做竹编》、《悠悠笛声 伴我成长》三门课程教材编撰完成,同时其他“竹韵”课程,也在进一步的编写当中,我们期望在下一年所有的课程均能达到有教材、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的系统化开展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竹韵”课程的评价机制
我们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来对“竹韵”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
1.对课程评价——定位明确,突出成效。课程开展评价主要以学生参与度、欢迎程度、开课率为主。我们希望老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程的有效性,希望指导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附表:课程评价表
2.对教师评价——扎实有效,关注方法。一门课程的发展是否有前景,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对拓展型课程指导老师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主要以教师开展教学情况评价。评价指标如下:
(1)教师授课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3.对学生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激励。根据“竹韵”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节节高评价”指标与标准,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力求对组织课程学习的每一位老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同时将评价等次和评语纳入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足迹》手册。
四、“竹韵”课程的生命成长
1.“竹韵”课程:让儿童生命丰满盈润。通过“竹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学到了很多平时在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了灵动的不拘泥于“听话”的思维习惯;初步具备了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竹韵”课程活动中,孩子们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现了生命的丰盈。
2.“竹韵”课程:让教师逐步树立品牌。在“竹韵”课程群的活动中,教师有了一种职业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不仅消除了教师教学的倦怠感,而且成了教师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动力和内驱力。很多教师的业余爱好在指导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得到发挥与满足,一部分青年教师也在指导拓展性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教师品牌意识增强,品牌教师陆续形成。
3.“竹韵”课程:让学校内涵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整个“竹韵”课程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同时,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发展。通过“竹韵”课程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和办学特色。
“竹韵”课程的有效开展,让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实现了“三赢”。
论文作者:金俊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课程论文; 竹韵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品格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