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胶卷在线平台运行形式探讨_微电影论文

微电影线上平台运作形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上论文,形式论文,电影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3;J905 文章编号:1673-5420(2016)02-0017-10

       本刊网址:http://nysk.njupt.edu.cn

       一、线上平台运作:微电影特性使然

       Microcinema一词1994年在美国出现,它经历了特指地下特殊制作工艺的一种电影、用16毫米或者超8毫米的胶片拍摄的电影、用数字介质拍摄的电影等几个时期。Microcinema和我国的“微电影”还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我国“微电影”始自2010年的《一触即发》和《老男孩》,这个认定排除了过去数量巨大的短片和剧情广告。但是有关“微电影”的界定依然没有明确,无论是摄录介质、影片时长或者影片投资额,依然是界限模糊的。

       作者认为,所谓微电影,区别于其他影像形式,必须具备如下特性:

       其一,从传播学考察,具备其特有属性的放映终端。从形式上,微电影的来源有两个:电影的缩短和广告的加长,前者作为微电影雏形的代表有诸如《十分钟年华老去》这样的短片,后者有宝马大师系列广告。这些作品单纯从内容和影像形式来看,与今天所说的“微电影”无异,但是这并不是当下意义的“微电影”,微电影概念的核心之一应该在作品文本之外,是由其传播形式决定的。

       传统的长电影虽然现在也会在电脑电视上播放,但是其生产时考虑的第一目标是院线发行,是以影院观看这种传播形式为主导的。当然也有电影频道自制的一些影片,专门在电视上播放,但是它的传播形式也是在电视这个固定的终端,并且这类影片还不能完全称为电影,它们有自己的名称——电视电影。微电影的出现是与网络新媒体密不可分的,它之所以可以独立于电影,就是它的传播模式与电影不同。它从制片之时就确立了目标放映终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下的各种新媒体终端。在实际发展中,虽然微电影也可能在电视台播放,甚至将来出现在影院,但其制作时的主要目标并非如此,只有线上的放映才是微电影的真正归宿。

       其二,和传统电影较一致的美学特征。从传播方式来看,除了微电影之外,网络剧也是这样的传播形式,但是网络剧的美学特质更接近于电视连续剧。另外,近来越来越多出现的移动终端随手拍视频,如美拍、微信朋友圈小视频等在传播特性上也与微电影接近,但是它们不具备电影的美学特性。微电影的叙事方式、视听语言都与传统电影较一致。

       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美学形式的突出一点就是片长,至今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长界限,既有通常认为的几分钟的短片,也出现了诸如网络上点击率颇高的《青春荷尔蒙》,片长有近90分钟,同样会被评论认为是微电影。在影院观看传统的电影,因为身处于无干扰的黑暗环境,更易连贯地进入故事情境,而微电影的观看时间和环境,通常是茶余饭后的零散休闲时光,甚至是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容易被干扰,观赏有着“浅阅读、浅接受”的特性[1]。因此,微电影的时间不是一个被死板限定的长度,而是观众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下观看,愿意接受的心理时长,与观众的收视感觉相关,不应有固定的界点。事实上,这也决定了一般微电影的长度不会过长,适合线上短时观赏。

       从这两点来看,微电影从拍摄之初就具备数字化特性:制片需求和小规模的微电影制作团队借助网络发布和招募,使用成本更可控的数字摄录设备,以非线性的形式编辑,数字化的手段存储,线上传播是其基本形式。所以,除了实景拍摄之外,微电影整个产业的流程可以依托网络完成,明显有着互联网平台特性。而互联网平台(线上平台)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与资源整合服务的网络空间,在服务于微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产业流程上,有着天然的属性契合,由此微电影的线上平台建设与完善,成为关乎微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微电影线上平台运作的现状

       (一)众筹平台的试水

       微电影的制作投入跨度很大,从万元左右的草根电影到三四百万的“微大片”,这些投入对传统大电影来说不算多,但对于不通过票房盈利的微电影而言,也是不小的预算,所以融资依然是微电影产业链的源头。

       据有关分析数据,2013年,用于投拍微电影及网络剧的金额已超过35亿元,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广告投资[2]。企业行为的广告微电影,如桂纶镁、彭于晏主演的益达口香糖广告片《酸甜苦辣》,是目前微电影类型中最多的。第二类是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出资或融资的微电影,比如北京大学斯坦福亚裔肝脏中心出品,黄磊、周冬雨主演的微电影《十分之一的幸福》,这类以公益片居多,通常组织机构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完成融资或直接出资。第三类是制发放一体的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因为其拥有放映终端,所以为丰富平台内容,需自行制作一些微电影,比如优酷网每年的“美好”系列大师微电影,资金直接由平台支出。第四类是数量庞大的个人出资制作的微电影,当然其中有像韩红这样的明星的个人出资,她出资的《假如失去三天光明》就是一部公益微电影,但更多的草根微电影还是爱好者们自掏腰包的。

       将企业、组织、个人与微电影制作机构的供需放到一个线上平台,可以将资金迅速导向合适的地方。目前线上平台的模式还是以片方提供项目,进行互联网众筹的模式为主导,这也给小成本微电影和草根团队带来了机会。线上众筹的网站有点名时间(demohour.com)、追梦网(dreamore.com)这样综合性的众筹平台,微电影项目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种;也有淘梦网(tmeng.cn)、中国影视投资网(zgystz.com)、微影工厂(weiyinggongchang.com)这类针对影视项目,甚至仅针对微电影的众筹平台。2013年至少有上百部影视作品通过众筹平台成功募集到制作费用,其中《十万个冷笑话》募集资金达137万元,动画《大鱼·海棠》募集资金高达158万元[3]。这些草根类创作的众筹通常起步数额较小,5元、10元也能参与投资,回报的形式多样化,从字幕鸣谢、DVD赠送、优先观赏权、剧组探班到客串角色、广告植入、收益分成等,各种开拓性的回报形式也让草根微电影创作有足够的资金变成可能。当然,这些名目繁多的众筹网站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鲜有已经完成原始用户数量积累的,尤其是单纯做微电影众筹的网站,缺乏具备号召力的项目和吸引足够投资的用户数。

       另一种资金形式是以投资方为主导。2014年年末建立的中央新影微电影(新媒体视频)投融资联盟和2013年年末成立的以北京版权交易中心为主导的微电影版权投融资平台均是这样的投融资平台。虽然这些平台还没有建立起线上平台,但是依托机构本身的吸金力量,建立起资金池,发现好的微电影项目进行扶持也是一种思路。

       (二)项目支撑的制片平台

       因为微电影“微”的特性,所以一部作品的制作团队并不需要很庞大,最少的一二人都可以完成,这就使创作者的组织构成可大可小。

       数量众多的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以及微电影公司,是目前制片主体中最多的一部分。这类公司大多是一些中小型的广告公司,他们的运作方式通常和传统接拍广告一样。随着几大视频网站对自制内容的需求增大,这些公司也将会从单一的拍摄广告微电影转向拍摄一般性微电影。另一类是纯个人化创作,这类人群基本由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和影视爱好者组成,由过去的拍短片参赛、为制作长片电影积累经验转向制作微电影投放网络,既有通过原创内容的上传,获得来自网站的奖励为目标的群体,也有仅通过上传分享获得自我艺术情感释放的创作群体。这一类群体的创作题材丰富、形式自由,当然作品水平差异也是较大的。

       从人员的组织方式看,制片这个环节在运作上还是和传统拍片一样,与线上平台的关联并不很大。然而,在微电影的推进过程中,依托微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线上“大佬”——包括像芭乐网这样的发行方和优酷、腾讯这样的放映方——推出线上项目,来吸纳组织制片队伍,实现微电影拍摄的案例非常多。

       这些线上平台想迅速完成较多数量的版权累计,为后续的发行放映获得打包整合的优势,每年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微电影创作。他们以招募奖励的形式,向公众募集剧本、遴选导演,组建制片团队,甚至一些平台开展了年轻导演培养的项目,通过专业指导后给予拍摄基金。华影盛视在2012年推出过“盛大美我微电影节微电影公开课”,请了贾樟柯给青年导演指导。优酷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做了很多年,2014年还请到顾长卫、张婉婷、罗启锐、芦苇、张元、罗伯特·麦基组成“青年导演导师团”,成立了“青年导演训练营”,在训练营对青年导演进行系统培训。这种训练营的模式和海外许多大电影节附属的训练营相似,最后成果均是以短片呈现,但是优酷的项目更为有目的性地针对网络投放微电影。表1列举了部分大公司的微电影征集项目:

      

       从上面几种形式可以看出,这些微电影项目在制片过程中,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消息、递交剧本、票选剧本、征集人员、票选团队、跟踪进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发起者是微电影的发行或放映平台,并没有真正服务于制片的微电影平台。和发行与放映相比,制片平台的服务性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将融资与制片整合在一个平台,使制片平台在搭桥的服务之外能够成为微电影的出品方,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借助平台整合发行

       传统长电影的放映受院线银幕数限制,黄金档期和黄金时段更有限。电视剧亦是如此,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和黄金时间一直是电视剧发行商的必争之地。微电影的发行就比较特殊,网络的容量随着存储设备的不断提升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所以寻找一个微电影的放映之处没有任何困难。于是微电影的发行区别于传统长电影发行要预计拷贝数量、争取院线更好的排片时间这些工作,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选择更好的放映平台,设计不同平台播放的时间层次,选择各种营收模式,以及在平台中如何推到最佳的页面位置,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介渠道宣传推广。

       需求催生了产业,进入2014年以来,微电影的发行已经成为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环节,涉足发行的公司越来越多,大的发行公司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优质的视频内容集中到手中,发行方在与放映环节的播出平台对接时,议价能力增加,还可以使用打包等多种形式,相应得到的推广资源也多,这种影响力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内容资源。根据调查,发行的影片在受众中具备影响力的有芭乐、淘梦网、海纳博发、秋娱文化、网络电影厂微电影联盟等[4]。比如芭乐,与国内超过26家视频网站、10余家移动媒体建立“共赢型”伙伴关系,它发行的微电影能够得到较好的推广。

       作为发行商,为争取更好的内容,通常会建立营销平台,芭乐的solutions平台、V电影的青蓝记均是此类平台。这些在线平台和随手上传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存在一定区别,这类平台是一个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平台,要求的是专业创作者展示作品、交流心得、预约制作。所以尽管在界面呈现上,也可以在页面看到在线的视频播放,但是针对的并不是终端的微电影受众,而是行业内部的交流选择。对发行商而言,恰如“长尾理论”所论述的,足够的平台,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寻求到合适的用户,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对零散需求加以整合,获得规模效益;而对于低成本、小团队的单一作品,同样是一个好机会,这些创作者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在市场中获得关注,一个合适的平台可以对单部作品进行包装和组合,使作品在营销上获得支持。

       (四)放映:受众与平台的合力

       从传播学的五大要素来看,微电影和传统院线电影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受众虽然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重合部分较大。而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区别最大的传播学要素就是传播媒介。

       影院电影的叙事通常选择一个闭合的系统,极少出现间离效果,整个观影环境的营造也是为此:“观众厅中的黑暗(它也把观众们隔绝开来)和银幕上移动的光影图案的耀眼光亮之间的极端对比,也有助于促进单独窥淫的幻觉。虽然影片确实是放映出来准备给人看的,但是放映的条件和叙事的成规给观众一种幻觉,仿佛是在看一个隐秘的世界。”[5]573在影院观影时,观众更容易忘我,进入故事情境且不易被打断。而微电影的媒介除了传统的网络终端PC机之外,硬件终端已经逐步向微型化迈进,智能手机、移动电视、Pad等新型的媒介被广泛应用,这些媒介可能在拥挤的地铁发挥作用,也可能运用在比影院更为隐秘的私人空间,媒介的差异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观影感受和传播效果。

       同时,在影院看电影,它的传播是单向不可逆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媒介决定了它可以随时停止、回放、快进,并且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在任何时间传达反馈意见,微电影的传播是环形的。环形传播就决定了它需要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提供内容和交流,事实上这就是微电影放映的平台。

       微电影的放映平台相对于制片和发行的平台,是最成熟的,毕竟它本身依托了已经发展十余年的视频网站。在通过网络看视频的初期,因为网络速度和存储空间的限制,大多数是基于P2P技术的下载。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下载工具不能称之为“在线平台”,它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地址的集合,更接近于搜索引擎。而现在,随着网络的提速和移动网络资费的降低,视频实时在线观看成为常态,集中了大量视频资源的在线播放平台焕发了生机。

       视频网站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微电影作为购买版权相对成本较低或者通过网站投拍等形式充实的重要内容,被所有的视频网站所重视。经过了几轮大浪淘沙、调整重组,比较稳定的几个视频网站显现出来。根据alexa网站数据统计,以下这些线上放映平台是目前较有人气的,见表2和表3:

      

       通过表2表3可以获知,目前我国的视频网站总体浏览量较大,用户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对于门户网站而言,视频内容也成为其获得浏览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虽然视频网站数量众多,但是用户使用还是较为集中在几个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这些都是拥有大量视频内容资源的“大户”,这些网站都为了便于受众观看视频以及维护用户的忠诚度,有自己的APP应用,部分还拥有自己的播放器,而且许多播放的硬件终端与他们达成合作,像小米盒子和CNTV、搜狐视频合作,内容共享,加强了视频网站的浏览量。

       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1%,比2014年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3.54亿,网民使用率为59.7%,相比2014年年底增长3.5个百分点。手机端视频用户占总体的76.8%,比2014年年底提升了4.6个百分点,移动视频用户的增长依然是网络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6]。

       据百度指数显示,搜索微电影的人群主要在20~29岁的年龄段,其次是30~39岁。80、90后为主体的网民,本身对新媒体的接受度较高,能利用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契合微电影的特质,又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的院线电影观影习惯的培养,对影视类内容有较大兴趣和接受能力。

       根据芭乐的数据,2011年国内微电影的数量是2000多部,到了2012年有近5000部。到2013年和2014年因为微电影平台增多,更是爆发性增加。微电影不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需要立项的传统电影那样,能够有精确的统计数据,只能统计出现在几大主流视频网站上的数量,所以实际的微电影产量应该非常惊人。但是观众的欣赏趣味又比较集中。根据采自优酷、乐视、爱奇艺、pptv、迅雷、pps的微电影排行榜、热度榜、电影榜等榜单,最具热度的112部影片集中在由《老男孩》带出的励志类影片和从传统电影开始的爱情片。另外,从百度搜索的关联度看,许多观众对微电影的关注点还停留在打情色擦边球的内容上。

       三、微电影线上平台运作的问题

       (一)众筹的平台作用未完全发挥

       众筹模式的核心是众筹平台,通过平台使得投资人与融资人相连接。一般情况下,作为平台,不仅仅提供一个了解筹资信息和金额的空间,更应该在确定投资项目后,扮演这个项目的监督员角色。

       在其他一些行业的众筹中,通常众筹平台与出资人和筹资人签订协定,出资人通过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资金,银行或支付机构先保管投资人资金直到众筹项目设定的时间结束。如果筹资项目达到预期额度,平台可以根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分阶段或一次性将资金给筹资人;如果筹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将资金退还给投资人。同时,众筹平台在项目启动后保持监督[7]。

       而目前除了微电影众筹开始比较早的淘梦网会通过平台发布项目进程、跟踪后续发行情况外,其他一些众筹既没有对资金作第三方的监督,也没有在项目启动后保持关注。平台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换场所,第三方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展现。

       (二)平台盈收方式不成熟

       目前与制片相关的平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投钱参与了微电影的制作,比如平台牵头发布任务、举办活动等,实际上平台已经是制片方了,那么其营收和一般制片方一致——广告类的微电影从广告主处获得资金,活动类的由赞助企业掏腰包,其他的通过将全部或部分版权卖给发行商或者委托发行,再根据影片点播以及贴片广告的收入分成。在这种形式的运作上,平台比个体的微电影制片更有优势,因为目前行业内对微电影版权的意识依然比较淡漠,操作中视频网站愿意买下版权的影片少之又少。微电影小团体创作者较多,偶尔拍一部好电影易,持续对自己的品牌包装维护难,能让观众直接买单的微电影品牌很少,所以预售版权、卖独家放映权、一定期限的首播权等在目前并不多,只有少数有过较成功微电影创作先例或者本身就是影视广告圈的资深创作者的作品才可能这么操作。但专业大型的微电影制片平台,它本身就是一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品牌,是成功发行的有利保证。

       另一种仅作为信息交换载体存在的制片平台,目前没有已经盈利的范例,和所有新兴网络媒介一样,还处于用户资源积累的阶段。拍电影原来作为一种有行业门槛的艺术形式,创作人员都是有自己的团体和圈子,但是随着设备的易操作化,行业门槛消失了,可以进行创作的人员越来越多,甚至许多人员以兼职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平台用户群有望逐步增大,未来盈利的模式可以参考诸多信息服务中介类的网站。但是相对而言,行业领域性存在,可以投放的广告针对性强,获得页面广告收益还是比较困难,以合理的形式向用户收取中介费用是可以尝试的路径。

       对于发行、放映而言,盈利形式就是如何分配版权、收益分成,实际现状中有许多公司是发行业务和放映平台同时拥有的。对于这两方,获得盈利的方式有VOD点播和CPM分账。通过观看者付费收看微电影,获得由观众观看所产生的分成收入。在点播之前发行方已经通过各种形式预热,放映平台提供免费的预告片等视频片段。在持续制造影片热度的时期,放映平台开始VOD点播集中推广期,一般一个视频的点播期在15~60天,这期间,放映平台也会维持较高的推广力度,诸如放在首页、推入榜单、搜索推广等。根据视频产品的监控周期,播放一两周后观众点播力度会下降。目前,大多数视频播放平台有准入条件,能够进入付费平台,除了具备营销价值外,视频时长也是一个考量标准,一般60分钟以下的微电影很难进入这个平台。所以将若干微电影整合打包是发行商需要考虑的,当然随着受众对微电影的认可和需求,这个门槛也不是持久必然的。CPM分账是通过附着在视频内容之上的贴片广告被曝光的次数获得广告收入,按照千人观看成本发行方和平台进行分成,影片被有效观看的越多,分得的收入也就越多。CPM模式现在已经比较固定,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发行方对广告实际播放次数无法获得有效的数据,分成数只能由平台方说了算。

       四、微电影平台发展的新方向

       (一)更强调交互

       新媒体下的视频内容都具备互动性这一显著特点。互联网带来的是瞬时、开放、鼓励反馈的文化,我们正在被一种“瞬时文化”(Instantaneous Culture)所包围[8]。受众可以边看影片,边留言跟帖对影片迅速做出评价,同时,分享影片也因为各种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流行成为可能,这种收藏、讨论、分享就与影片形成了反馈和交互,甚至可以引发大众性的二次创作。

       将反馈引发二次创作用得比较极致的是“社交电影”(Social Movie)。首先拍摄一个故事具备延展性的作品,可由观众依据自己的想法任意编辑剪辑,或者再发展成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再拍第二部、第三部甚至更多,通过这种形式,创作者与观众达到互动甚至身份互换。2010年彭浩翔监制的微电影系列《四夜奇谭》就是一部社交电影,这一系列由四部微电影组成,按照先后顺序,根据反馈拍摄了第一部《指甲刀人魔》、第二部《假戏真作》、第三部《谎言大作战》、第四部《爱在微博蔓延时》,单片获得了2亿点击的惊人纪录。另外,如以腾讯游戏《穿越火线》为题材,拍摄的互动微电影《集结密令》,人物设定均具备互动性,由游戏玩家来设计主导主人公命运。这种游戏式的参与方式,让微电影观众更能感受电影的乐趣,并保有持续关注度。

       (二)服务型平台作用突出

       各种针对微电影的平台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众筹平台募集资金,通过众包平台分配项目,还有各种分享经验、展示项目、交流技术、招募人员、租赁设备、租借影棚、演员经纪等网络平台相继建立并发挥作用。像唯象网推出的影视基础服务产品,创作者只需要提交基本的拍摄计划就可以免费申请使用需要的道具或场地,且道具大部分都不需要归还。

       当然这些平台还只是在尝试阶段,但这是一个清晰而明显的趋势。微电影的最大特性就是基于网络,而目前更多的还仅仅是放映终端的网络特性。未来更具微电影意义的模式,是将微电影的产业流程互联网化,制—发—放都划归到网络平台,那将是微电影更具备新媒体特色的一大步。

       (三)移动终端的平台是发展的重点

       在移动通讯高速发展的当下,尤其3G、4G网络的铺开,使利用移动网络看视频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流畅度来看都成为可能。微电影的收视群体以上班族居多,利用上下班途中等碎片时间收看微电影等视频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未来微电影盈利的最大一部分应该在手机等移动平台上,通过运营商收费并分成。

       通过手机等移动平台看电视,运营商收费的模式很早就开始有尝试。2005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电视门户业务(东方梦视界),2006年2月开始计费。而中国联通就更早,2004年12月其手机电视门户业务(视讯新干线)已经上线,2006年2月开始计费。2005年5月,上海文广集团获得广电总局的手机电视运营牌照,开始和中国移动合作,继而和中国联通合作[9]。这种尝试虽然早,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推广并不顺畅。尽管如此,到2012年,我国移动手机视频影视栏目运营方国视通讯的包月用户超过1000万,其中,关于微电影的子栏目在收入里已经占到将近1/10[10]。手机电视的牌照方就像传统影院电影中有引进片发行资质的发行商,当然他们还承担内容集成分类等工作,移动运营商就像院线终端,通过他们才能真正盈利。手机平台的微电影业务必然也会成为微电影营收新的增长点。

       (四)IP的衍生开发

       近年来行业的发展,催生出一种带发行意味,但更强调版权的整合包装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公司,当然这类公司并非完全针对微电影,而是针对包括漫画、动画等在内的文化创意产品。这类公司以代理版权或买断版权的形式,发行文化产品或者重新包装制作以原作品为核心创意的影视文化产品。IP概念的流行,和互联网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文化IP的概念,和微电影有着天然的亲缘属性。

       就微电影而言,IP的运作一般是两个方向,将一个创意微电影的IP做成系列,或者将优秀的微电影IP流动向银幕电影。而作为平台,需要发现具体单个微电影的IP价值。比如制作了《十万个冷笑话》的“有妖气”②,虽然是一个大型的动漫作品平台,但也开展IP整合的业务,《十万个冷笑话》就是一个典型的IP整合案例。“有妖气”的创办人之一董志凌,在当时仅是漫画交流平台的“有妖气”上发现了画风简单但故事吸引人的高人气的连载漫画《十万个冷笑话》,将这个漫画IP包装发展成动画微电影,之后又将其推向了大银幕。此外,腾讯公司成立了以优质IP为核心的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将其放在连接互动娱乐体验的业务中,选择优质IP进行影视开发与拓展。当然它的业务并不局限于微电影,也包括院线长片。但是腾讯的思路很具有微电影的特质,就是互动娱乐,IP共生。他们的目标是分享自己的IP优势以及渠道、数据、用户等平台资源。

       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各个平台中的IP运作,除了《十万个冷笑话》从漫画改编成微电影,其他看不到别的领域的优质IP跨界变成微电影,依然停留在发行微电影、包装微电影的IP上。其根本原因还是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没有完全成熟,需要将微电影的IP转换成长片等可以盈利的作品。

       (五)更强调个性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平台可以利用自己多通道的界面,为不同的客户专属定制微电影服务。大多数利用碎片时间看视频的受众并不确定要看什么,应当根据不同客户的收视习惯等,推送适合其欣赏口味的影片;或者将微电影按照类型等特质归属不同的集合,以特定的标签标示,方便受众根据心情、时间段等来点播选择。

       注释:

       ①Google PR:Google排名运算法则(排名公式)的一部分,是Google用来标志网页的等级、重要性的一种方法,用来衡量一个网站的好坏。级别从0到10,10级为满分。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越受欢迎。

       ②有妖气:成立于2009的漫画网站,将漫画《十万个冷笑话》改编为动画,该动画在网络上暴红,随之网站也声名鹊起。

标签:;  ;  

微缩胶卷在线平台运行形式探讨_微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