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二次干扰任务对对象和空间信息维护的影响_工作记忆论文

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与空间信息保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次级论文,客体论文,干扰论文,言语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8(2010)02-113-120

1 问题提出

Postle(2005)基于Wickens(1973)的同步多重编码理论(simultaneous multiple encoding theory)提出,对视觉呈现的客体刺激的记忆表征不仅对客体特征(例如,大小,颜色,背景,形状)进行视觉编码,可能还包括一些与视觉刺激信息相联系的言语编码,并指出这种过程是自动发生的,言语编码是对视觉呈现客体进行工作记忆表征加工的一部分,对于空间工作记忆并不是这样。Postle(2005)在一项采用N-back加双分离实验任务的研究中,发现言语编码对于客体工作记忆的表征至关重要,而空间工作记忆的表征则不需要言语编码,支持了上面的理论假设。Simon(1996)也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客体与空间记忆由不同的机制所调节,成功的客体工作记忆需要言语编码,而空间工作记忆则不需要。

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编码方式的差别还得到脑成像研究的支持。Smith(1997)在一项把PET作为脑成像工具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记忆客体信息时,激活的脑区包括左半球后部顶叶和运动区。左半球后部顶叶被认为是言语的缓冲器,而左半球运动区被证明参与记忆过程中的言语复述,因此,Smith认为被试在记忆客体信息时,可能经常用言语来描述客体,并且默默用言语来复述。而被试完成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时所激活的脑区主要在右半球,与完成言语工作记忆时所激活的脑区几乎没有重合,Mecklinger(1996)在一项研究视空间工作记忆分离的ERP实验中也发现,在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中,左颞叶皮层在低负荷任务中诱发的负慢波最大,Mecklinger认为这种负慢波可能反应了言语编码的参与,并且言语编码的参与程度可能与客体任务的负荷有关。这些实验从神经机制层面为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编码方式的差别提供了证据,言语编码可能是客体工作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方式与视觉编码方式并存,而空间工作记忆可能并不包括这种编码方式,而是以视觉编码形式为主。

尽管以往行为和脑机制研究发现客体工作记忆需要言语编码的参与,而空间工作记忆没有言语编码的参与。但这些实验并没有对言语编码的参与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难易程度影响进行考察,例如有些记忆对象容易命名,并且这种命名对记忆成绩有帮助(例如,记忆一个正四方形),但另外一个记忆对象,不容易进行命名或者即使进行了命名,对记忆成绩也没有特别的促进,那么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在这些情况下,言语编码的参与是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设计言语命名难易程度不同的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可以考察言语编码参与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信息保持程度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难易程度的影响,揭示不同条件下客体与空间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形式,并进一步细化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信息保持机制。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条件下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产生的干扰是否存在差异,以考察言语编码参与客体和空间信息保持的机制。实验一关注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言语命名困难的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产生不同的干扰效应;实验二考察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容易命名的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产生不同的干扰效应;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考察记忆对象是易于言语命名的任务,并且采用词语探测方式时,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存在不同的干扰效应。

2 实验一

考察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言语命名困难的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产生不同的干扰效应。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某大学15名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男5名,女10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0岁。这些被试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实验进行前,让被试填写基本信息、阅读实验知情同意书并进行《汉字拼音辨别测试》,实验完成后给予一定报酬。

2.1.2 实验设计

对于工作记忆任务,构成2×2的被试内设计,第一个自变量为信息类型,包含2个水平:客体信息、空间信息;第二个自变量为有无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包含2个水平:有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无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于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构成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记忆条件,包含3个水平:客体信息记忆条件、空间信息记忆条件、无记忆信息条件。

因变量为:记忆任务的正确率,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正确率。

2.1.3 实验材料

工作记忆任务: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与空间工作信息提示,记住三角形的形状或者位置。记忆目标记忆任务使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屏幕出现一个13.02cm×13.02cm二维矩阵,里面存在一个黑色实心三角形,在一个3cm×3cm二维矩阵里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在所有任务中,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占50%,不采用直角和等腰等规则三角形。三角形在二维矩阵里的基本位置有五种:左上、左下、中间、右上和右下,在所有任务中,每种基本位置各占20%。在每个Block中,三角形的位置和形都具有唯一性。

言语次级干扰任务:从《汉字频度统计表》(贝贵琴,张学涛,1988)中选取频率为百万分之0.00053-0.00140符合要求的汉字381个,要求这些汉字不表示具体客体的名称或者空间方位,多音字也不采用,汉语拼音中没有声母的汉字也不采用。其中正式实验任务使用240个汉字,《汉字拼音辨别测试》使用50个汉字,剩余91个汉字用于练习任务。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形式为:屏幕上同时出现汉字和相应的汉语拼音,要求被试出声读汉字的同时,判断和它对应的汉语拼音是否正确。实验任务中,50%任务的汉语拼音正确,50%错误。对于错误的汉语拼音,声母处错误占50%,韵母处错误占50%,出现在错误位置上的字母进行了平衡。

2.1.4 实验步骤

被试填写完基本信息并阅读实验知情同意书后,首先进行《汉字拼音辨别测试》,正确率在90%以上的被试才有资格进行下面的实验。15名被试正确率全部在90%以上,平均正确率为99.3%。

正式实验阶段包括双任务条件、单纯工作记忆任务条件和单纯言语次级任务条件,三种条件通过拉丁方方式排列,实验顺序在被试间进行平衡。

双任务条件具体呈现顺序和时间进程为(见图1):

(1)信息提示阶段:屏幕上首先出现信息提示,提示有两类:形状或者位置,如果屏幕上提示为“形状”,被试要记住接下来出现图形的形状,并在再认阶段判断屏幕上出现图形的形状与需要记忆图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屏幕上提示为“位置”,被试要记住接下来出现图形的位置,并在再认阶段判断屏幕上出现图形的位置与需要记忆图形的位置是否相同。提示信息出现在屏幕中央,为48号加粗黑色宋体,提示持续时间为501 ms。

(2)记忆目标阶段:记忆信息提示消失后501ms,屏幕上出现一个13.02 cm×13.02 cm二维矩阵,里面存在一个黑色实心三角形,被试根据前面的在屏幕上持续时间为1002 ms。

图1 实验任务呈现模式图

(3)记忆延迟阶段:从记忆目标消失到记忆探测刺激出现为延迟阶段,时间为7419 ms,从延迟阶段开始后的1503 ms,开始出现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每一个干扰任务持续呈现802 ms。如果在802 ms之内没有做出反应,刺激自动消失并且经过350~451 ms延迟后,将呈现一个新的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如果被试在802 ms之内做出了反应,刺激消失,350~451 ms后将呈现一个新的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每一个记忆延迟间隔出现4个言语次级干扰任务。距离记忆探测出现之前的1503 ms,干扰任务结束。

(4)记忆探测阶段:屏幕上出现一个13.02 cm×13.02 cm矩阵,里面存在一个黑色实心三角形。信息提示阶段为“形状”时,要求被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信息提示阶段为“位置”时,要求被试判断三角形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相同按一个键,不同按另外一个键。任务中正负探测的比例各为50%,并进行随机排列。探测阶段持续时间为1838 ms。

单纯工作记忆任务条件:刺激呈现顺序和时间进程与双任务相同,只是在延迟阶段不出现言语次级干扰任务。

单纯言语次级任务条件:为了考察无工作记忆条件下,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成绩。实验还设置了一个实验系列,让被试在无记忆条件下完成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在此实验条件下,没有记忆信息提示,“+”和“叮”的提示之后,屏幕直接出现一个13.02cm×13.02 cm矩阵,矩阵中间存在一个黑色实心的正方形,被试不需要记忆,只需要注意它出现和消失就可以,这个相当于有工作记忆任务的记忆目标阶段,呈现时间也为1002 ms。黑色实心的正方形消失之后,开始进入延迟阶段,在延迟阶段出现言语干扰任务,出现规则和持续时间与双任务时完全相同。延迟阶段结束后,出现箭头方向判断任务,即屏幕的左边和右边各出现一个箭头,让被试判断两边箭头的方向是否相同。箭头方向判断任务持续时间为1838 ms。其中,方向相同和不同的比例各为50%。

实验任务共分5个Block,每个Block有30个记忆实验系列组成。2个Block为双任务条件,2个Block为单工作记忆任务条件,另外还有1个Block为单纯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双任务条件与单纯言语次级干扰任务中,每1个实验系列包括4个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双任务条件和单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中,要求记忆“形状”和“位置”信息的比例各为50%,并进行随机排列。被试按键组合在被试间进行平衡。

整个测验持续时间为60分钟,使用DMDX(版本为3.2.0.3,Forster,2003)①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屏幕刷新频率为16.71 ms,分辨率为1024×768,所有实验都采用同样设置,并在同一台IBM笔记本上完成。计算机自动控制时间和保存实验参数。

2.1.5 数据分析

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的统计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进行2(工作记忆类型:客体VS空间)×2(干扰类型:有言语干扰VS无言语干扰)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主要关注工作记忆类型与干扰类型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从干扰类型和工作记忆类型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第二步对每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受干扰量进行计算,每种工作记忆类型的正确率受干扰量计算方法为:用无言语次级干扰条件下的工作记忆正确率减去有言语次级干扰条件下的工作记忆正确率。对两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受干扰量进行配对t检验(Paired Samples T Test)。通过这两步统计分析来探索言语干扰是否对某种工作记忆类型存在选择性干扰。对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正确率,进行单因素(客体记忆条件、空间记忆条件和无记忆条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2 结果分析

对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工作记忆类型与干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5.92,p=0.029。首先从有无干扰角度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无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0.58,p=0.458,在有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显著,=13.89,p=0.002,结合平均数(见表1和图2)可以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低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此外,我们还从工作记忆类型角度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客体工作记忆条件下,无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极其显著地高于有干扰条件,=23.82,p<0.001②,空间工作记忆条件下,无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也显著高于有干扰条件,=8.52,p=0.011。上面方差分析还发现存在显著的工作记忆类型主效应,=8.10,p=0.013;也存在显著的干扰类型主效应,=31.73,p<0.001。对两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受干扰量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客体工作记忆的受干扰量(.115)显著大于空间工作记忆(0.046),=2.43,p=0.029。

图2 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

对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正确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主效应,=7.15,p=0.005,事后平均数检验(使用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方法,下面相同分析均用此方法)发现,空间记忆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大于客体记忆条件(p<0.05)和无记忆条件(p<0.05),而客体记忆条件与无记忆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3 讨论

实验一发现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产生的干扰要显著大于对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干扰。这个结果说明客体信息的保持过程中,有更多言语编码的参与。但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必须要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被试同时完成主要任务和次级任务时,是否使用平衡策略来对认知资源进行了分配(Klauer,2004)。本实验数据分析显示,在没有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再认正确率与空间工作记忆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两项任务的难度相同,但在有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系列中,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再认正确率显著低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受到的干扰量更大,如果这是因为被试把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向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所致,那么记忆客体信息时的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成绩应该优于记忆空间信息时的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成绩,但是这与实际数据恰恰相反。这说明,实验所发现的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产生的更显著干扰效应,不是由于被试采用了资源分配策略,而是因为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中有更多言语编码的参与,即与保持空间信息相比,言语编码可能在客体信息的保持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一采用的客体任务和空间任务都难以进行言语编码和复述,但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产生的干扰效应却显著高于空间工作记忆,这个发现与Postle(2005)采用抽象图形作为实验材料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客体工作记忆可能包含一种自动化的、强制性的言语编码机制。如前所述,本实验采用的客体任务和空间任务都难以进行言语编码和复述,那么,当面对容易进行言语命名和编码的任务时,空间工作记忆是否由更多言语编码的参与,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两种工作记忆类型干扰量之间的差异是否会消失,通过实验二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3 实验二

考察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容易命名的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产生不同的干扰效应。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某大学15名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与实验一被试没有重复。1名被试由于错误率高(低于机遇水平66%)被剔除,进入数据统计的被试共14名,其中男生7名,女生7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1岁。其它要求与实验一相同。

3.1.2 实验设计

与实验一相同。

3.1.3 实验材料

工作记忆任务: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使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屏幕上出现一个13.02 cm×13.02 cm二维矩阵,在这个二维矩阵中,把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的中点用线连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形,里面包含4个6.51 cm×6.51 cm的小二维矩阵,每一次随机在4个小二维矩阵中的一个中出现实心黑色几何图形,这个实心黑色图形的形状分为4种:正圆形,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这4种图形的周长相同,都为8 cm。对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让被试记忆每次出现图形的形状,对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让被试记忆每次出现图形的位置。

言语次级干扰任务与实验一相同。

3.1.4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与实验一相同。

3.1.5 数据分析

与实验一相同

3.2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发现,工作记忆类型与干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5.15,p=0.002,从有无次级干扰任务角度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显著,=13.38,p=0.003,结合平均数(见表1和图3)可以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有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显著,=9.36,p=0.009,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低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从工作记忆类型角度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客体工作记忆条件下,无干扰条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有干扰条件,=30.65,p<0.001,空间工作记忆条件下,两种干扰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0.45,p=0.516。此外,上面方差分析还发现存在显著的干扰类型主效应,=13.26,p=0.003;但工作记忆类型主效应不显著,=1.72,p=0.213。对两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受干扰量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客体工作记忆的受干扰量(0.13)显著大于空间工作记忆(-0.017),t(13)=3.89,p=0.002。

图3 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

对言语干扰次级任务的正确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2.619,p=0.097。

3.3 讨论

实验二的结果与实验一相同,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产生的干扰量要显著大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这个结果说明,即使在易于言语编码的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言语次级干扰任务仍然没有对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明显的干扰。

实验二中采用的是图形探测方式,如果采用词语探测会不会诱导被试更多地采用言语编码的方式?例如对于空间工作记忆来说,如果采用言语编码的方式,保持在大脑中的信息与最后的词语探测刺激将不需形式上的转换、更易匹配。如果是这样,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干扰效应会不会增强,或者两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干扰量没有差异。实验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察。

4 实验三

考察记忆对象是易于言语命名的任务,并且采用词语探测方式时,言语次级干扰任务是否对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存在不同的干扰效应。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试

某大学15名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男6名,女9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3岁。其它方面与实验一要求相同。

4.1.2 实验设计

与实验一相同。

4.1.3 实验材料

与实验二相同。

4.1.4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与实验二完全相同,但在探测阶段的形式上与实验二不同,实验二的记忆探测与记忆目标阶段一样都是图形形式,让被试判断图形的形状或者位置是否与记忆目标阶段相同。但在实验三中,记忆探测形式变为词语探测,即出现描述图形形状或者位置的词语让被试进行判断。

4.1.5 数据分析

与实验一相同。

4.2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发现,工作记忆类型与干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8.75,p=0.001,从有无次级干扰任务角度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无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显著,=5.25,p=0.038,结合平均数(见表1和图4)可以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在有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1.51,p=0.24;从工作记忆类型角度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揭示,客体工作记忆条件下,无干扰条件的正确率极其显著地高于有干扰条件,=39.16,p<0.001,空间工作记忆条件下,无干扰条件的正确率也显著地高于有干扰条件,=6.82,p=0.021。此外,方差分析还发现存在显著的干扰类型主效应,=23.27,p<0.001;但工作记忆类型主效应不显著,=0.41,p=0.535。对两种工作记忆类型的受干扰量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客体工作记忆的受干扰量(0.132)显著大于空间工作记忆(0.056),=4.33,p=0.001。

图4 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

对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正确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主效应,=7.26,p=0.007,事后平均数检验发现,空间记忆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大于客体记忆条件(p<0.05)和无记忆条件(p<0.05),而客体记忆条件与无记忆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3 讨论

实验三发现,客体工作记忆的受干扰量显著大于空间工作记忆,这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一致。但是在工作记忆正确率的方差分析中,本实验与实验二结果存在差异:有干扰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这与实验二中,相同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客体工作记忆不同。比较平均数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实验三中干扰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下降所致。为了更细致分析这一结果差异,我们对实验三和实验二中的空间工作记忆再认正确率进行2(干扰类型:有干扰和无干扰)×2(探测类型:图形探测和词语探测)方差分析,其中干扰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而探测类型为被试间变量,结果显示,干扰类型与探测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4.87,p=0.036,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无干扰条件下,图形探测与词语探测之间差异不显著,=0.06,p=0.802;但在有干扰条件下,图形探测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词语探测条件,=6.69,p=0.015。无干扰条件下,两种探测类型在正确率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难度对两组实验被试来说没有差异,但有干扰条件下,词语探测的成绩出现显著下降,这说明该探测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受到了更大的干扰,导致受干扰量的增加有三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在词语探测条件下,记忆空间信息时,采用了言语编码和复述的方式;第二,记忆空间信息时,没有采用言语编码和复述方式,而是采用了某种非言语的编码和复述方式,但是当面对词语形式的探测刺激时,需要一种编码形式的转换(把正在复述的非言语形式的空间信息转换为言语编码的信息,与词语探测刺激进行比较,以做出判断),这种编码形式的转换可能在延迟阶段就已经提前开始,而延迟阶段出现的次级干扰任务,影响了这种编码形式转换的准确性,引起再认准确率的下降;第三,由于词语探测刺激的诱导,有言语编码和复述方式参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但是同时还存在其他非言语形式的编码和复述方式。

5 总讨论

本研究三个实验都发现,与空间工作记忆相比,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产生了显著地干扰,那么三个实验之间,客体工作记忆任务受干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呢,研究采用one-way ANOVA对三种实验条件下的客体工作记忆任务受干扰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实验条件下的受干扰量没有显著差异(p=0.837)。这说明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客体工作记忆的干扰效应并没有随着记忆对象在言语编码难易程度、以及探测方式上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此外,我们还分别对三个实验中无干扰条件下,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再认正确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来说,三种实验条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事后平均数检验发现,实验二和实验三中的客体信息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空间工作记忆中,三种实验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546)。排除掉被试因素(三个实验的被试从同一所学校选取,年龄、性别和专业背景没有明显差异),可以发现三个实验之间主要差别是记忆任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上的变化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呈现图形和位置准确言语命名的难易程度,实验二和实验三中都是规则图形和能准确命名的位置;第二是记忆对象的重复率,实验一中图形形状和位置没有重复,而实验二和实验三中,图形和位置分别只有四种,在正式实验的60个系列中,各重复15次。很显然当记忆对象更有规则和多次重复出现时,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的再认正确率有了显著提高,而对于空间工作记忆来说,即使在词语探测条件下,这种成绩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证明言语编码在客体信息的保持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实验一我们证明客体工作记忆可能包含一种自动化(automatically)、强制性的(obligatorily)言语编码机制,正像Postle在一篇文章中所总结的,在客体工作记忆条件下,一系列研究证明当被试面对难以使用言语编码的图形时,仍然经常采用言语编码的策略(2005,2007)。而本研究的实验二和实验三进一步证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体工作记忆对象,这种自动化、强制性的言语编码机制在客体信息的保持过程中都发挥作用,本实验还进一步发现,言语编码发挥的作用随记忆的客体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当记忆的客体易于言语命名和编码时,这种言语编码机制促进客体信息的保持,而当记忆客体难以进行言语命名和编码时,这种言语编码机制对客体信息的保持发挥作用减少。

对于空间信息的保持,三个实验之间的结果并不一致,实验一中,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空间信息,但是无干扰条件下空间信息的再认正确率仍显著高于有干扰条件,尽管受干扰量要显著小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这个结果说明空间信息的保持受到了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影响;与实验一不同,实验二中,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从实验一的结果推测,空间信息的保持应该受到言语次级干扰任务的更显著干扰,但是结果分析却揭示,言语次级任务对空间信息的保持没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实验三则揭示言语次级干扰任务对词语探测形式的空间信息的保持有显著的干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与客体信息保持中自动化、强制性的言语编码机制不同,言语编码是否参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任务难度之间的差异以及探测方式上的差异,上面的行为实验还不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回答。此外在实验三的讨论中,对空间工作记忆条件下受干扰量的增加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如果第一种可能性或者第三种可能性成立,那么说明词语形式的探测刺激诱使大脑采用言语编码和保持的机制对空间信息进行保持,这说明大脑保持空间信息时在一定诱发条件下才使用言语编码和保持机制,这与客体工作记忆中自动、强制性地使用言语编码和保持机制不同;如果第二种可能性成立,说明大脑在保持空间信息时,即使存在使用言语编码的引诱条件,仍然采用非言语的编码和复述机制。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通过其他角度,继续对这三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6 结论

实验发现,无论记忆对象是言语命名困难的客体信息,还是言语命名容易的客体信息,无论探测刺激是图形形式,还是词语形式,言语次级干扰任务都对客体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但对空间信息保持来说,言语次级干扰效应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客体工作记忆自动、强制性地使用言语编码和保持的机制,空间工作记忆信息的保持是否由言语编码参与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注释:

①此软件为免费软件,由Monash大学和Arizona大学的Forster K I和Forster J C开发,下载地址为:http://www.u.arizona.edu/~kforster/dmdx/dmdx.htm,关于此软件的时间控制精确程度,Forster K I和Forster J C曾公开发表文章进行论述(Forster,2003).

②统计结果显示,此处p值为0.000,但是p值不可能等于零,因此我们用p<0.001,下面相同情况都用这种方式表示.

标签:;  ;  ;  

语音二次干扰任务对对象和空间信息维护的影响_工作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