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整合_新闻专业论文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整合_新闻专业论文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向性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中国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中国和中国新闻界的经历再次提示我们:今天,信息环境已经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信息传播,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的建造。因此,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现代新闻业的支持,而支持21世纪中国现代新闻业的核心力量是高端专业人才。

为此,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这就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文化修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近十年来,中国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为中国新闻教育的蓬勃发展欣喜之际,也为教育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深深忧虑。

今天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需要遵循与新闻实践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国际社会的融合这三个方向性的原则。

一、与新闻实践的融合

2008年中国新闻界的专业历程更坚定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信念:新闻教育智慧的源头之水在生机勃勃的新闻实践之中。我相信,2008年为其经典样本的当今中国的新闻实践,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最为生动、最为深刻、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如此鲜活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智慧如何系统地融入新闻教育的过程,变成新闻教育的财富?另一方面,新闻学界的观察和研究如何与新闻实践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其研究成果对于新闻实践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新闻学界与新闻业界的融合在今天变得十分迫切。我以为三个事情是当务之急。

1.联手改革新闻实务教学体系。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新闻教育机构聘请新闻业界人士到课堂上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办各种专题讲座。但是这样的讲座通常是零碎的、截面的、甚至是随机的,而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深入的。目前美国一些新闻学院的普遍做法是聘请新闻业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系统讲授专业课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中国新闻教育机构需要把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业界人士引入实务新闻学课堂。建造起让富有专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新闻工作者加盟新闻教育的机制。特别是要让业界优秀人士担任实务新闻学学分课程的授课。

在这样的结合中,新闻学界和业界可以联手设计教学进程,制定严谨的教学方案,对新闻实务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工作原则、技术方法体系进行精准认定,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规范,对任课教师进行严格选择和考察。以保证将新闻界的最新经验、经典案例引入教材体系建设和整个教学进程,使新闻院系的实务课程既能够得到来自新闻实践前沿的智慧滋养,也不失技术体系的缜密和教育进程的严谨。

2.联手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今天,不少新闻院系都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实践教学的进行方式、时间安排、考核标准却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我认为目前新闻学院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实习基地的种类要丰富。中国的国情是复杂的,中国的媒体业态是丰富的,各种区域媒体、各种行业媒体、各种级别媒体、各种形态媒体都是新闻专业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丰富阅历、了解国情的专业平台。今天中国如此大量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要为不同媒体工作的。过于单一的媒体实习取向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和能力。

二是要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角色。在严谨的领导和指导之下,报社能否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一个深度报道任务?电视台能否让学生们独立拍摄一档专题报道节目?网站能否让学生们独立运营一个即时更新的栏目?模拟和实战永远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独立工作能力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只有实战才能培养新闻工作的真才实学。

三是严密规划、科学管理。2008年12月底,我参加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召开的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专门会议,北京四家新闻学院参加。会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领导详细讲述了他们对学生专业实习各个环节的严谨设计和科学管理,认真征求四所新闻教育机构对学生专业实习的希望与要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实际上在提示我们: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机构和教育机构共同的任务。今天的新闻教育,需要学界与业界联手,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做出严密的设计规划,建造科学的管理体系。

3.联手推进双向交流机制。

除目前每年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各式专业培训外,新闻业界和学界需要建立起常设的交流机制。双方互通信息、交流观点、分析问题、商讨对策。打破相互隔绝的常态,创造能量交互机制。

在学界与业界的交流机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联席科研机制。学界和业界需要瞩目于共同关心的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和趋势性问题,联手推进对策研究、方法研究和理论研究。具有影响力的学界机构和业界机构应该率先建立起这样的交流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机构应该推进这一机制的建成。

二、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信息传播技术深刻作用着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效果,作用着新闻传播的模式与趋向。

技术对新闻传播和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尼康在2008年推出的普及型数码相机D90除添加了高清晰度的视频信息录制功能外,还加入了GPS定位功能,安装一个名为GP-1的配件之后,就能在影像的Exif数据中记录对所拍摄图片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为我们拍摄的每一幅图片进行精准的空间定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再度发展,将这样的地理信息与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相结合,我们就将极大扩展一幅图片的时空维度,掌握图片深度报道新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规格。

至于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以网际协作为核心运行方式的维基(Wiki)技术就更为引人注目,它将推进公众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全程参与,新闻价值的公众确认、新闻信息的全程提供、新闻分析的多元展开,都会得到来自公众的全程支持,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将因此呈现,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将使信息将更加丰富,解析将更加多元,验证将更加苛刻,讨论将更加理性。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当所有已经出现和将会出现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和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大趋势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新闻传播更为深刻的变革就将呈现。

面对这样的技术演变趋势,今天的新闻教育需要高度关注与技术的结合,三项工作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是建造起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今天新闻教育机构的实验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信息采集工具和编辑工具的简单集成,而是具有多元设备、多元功能、多元扩展空间的教学与科研的基础设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实验教学平台是在北大方正、美国思科公司、中央电视台等机构的支持下建造起来的。考虑的是面对媒介融合时代,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与经营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作。

第二是建造起与技术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各种通道,了解技术动态,把握技术趋势,熟悉技术思维,拓展技术应用。

第三是让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由他们形成对提高师资队伍科学技术素质、对课程建设科学技术含量的带动。

三、与国际社会的融合

今天,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相互冲突的机遇也随之剧增。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性相互交织,复杂运行,就其密切程度而言,今天的世界正在越来越快地演变成为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家庭。

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国际信息环境。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大国,更需要为自身的发展建造有利的信息环境。

置身于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职业新闻工作者需要了解、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掌握在多元文化中进行交流、和谐相处的专业工作方法。

一是建造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锻造人才的模具。它关系到人的知识体系的建造。而知识体系对一个人的品质、胸怀、眼界、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从业界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国际新闻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一般课程设置规律上看,新闻人才的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通识教育、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的教育,目的是完成对人的生命潜能的全面开发和人的健全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专门学科基础教育是指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一门专业学科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这在今天媒体专业化分工日渐细致的趋势下尤其被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是专业工作的思维与方法及专业工作技能的培训教育。

从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造是中国新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因为在媒介分工日渐细化的今天,中国新闻界需要的将是拥有各种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现代新闻人。

二是强化外语能力。

21世纪的新闻传播,将随着国际社会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的提高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加快其国际化趋势。因此,新闻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不仅是进行国际信息交流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对国际社会的专业表达能力和与多元文化的专业沟通能力。

三是促进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

各种国际交流的场合不仅可以了解国际社会情状、丰富国际交往阅历,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描述中国情态、讲述中国理念、解析中国问题、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机会。

业界和学界需要共同创造这种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机会,在国际考察、国际培训、国际会议、国际研讨等各个领域有更多的联合行动。

中国新闻教育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和任何事物一样,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延续辉煌。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验证的成功之道就是坚持开放、不断变革、自主创新。我们越是开放,就越能汲取强大自身的来自大千世界的能量,我们越是变革,就越能突破旧有的束缚,赢得全新的发展;我们越是创新,就越能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拥有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标签:;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整合_新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