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消费需求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收入分配论文,证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9-0009-05
一、引言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对于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许多实证研究,而收入差距被认为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率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等多个方面。收入差距的拉大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成果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并且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性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社会财富表现出明显的向少数人集中的倾向。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有继续推进的必要,有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澄清。例如,目前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以及城乡间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间接获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文献综述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结论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研究结果都支持“收入差距扩大论”。宋洪远、马永良(2005)利用1990-2003年中国城乡收入、教育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别数据,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指数法计算了按城乡分的收入指数、教育指数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结果表明城乡在收入指数上的差距始终是最大的,并且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城乡教育指数间的差距小于收入上的差距,且呈现出整体缩小的趋势:而城乡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间的差距始终是最小的,但差距呈扩大趋势;总体来看,城乡差距始终存在,而且有波动性扩大的趋势。
二是研究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例如,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马敏娜(2001)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及总体消费水平下降,消费需求断层,使得扩大需求的政策收效甚微。罗良文(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城镇工业品无法实现消费,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任国强、夏立明(2005)利用1981-1999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的消费需求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臧旭恒、张继海(2005)利用1985-2002年按收入等级分类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数据,实证研究了收入分配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收入差距扩大将降低总消费。李军(2003)、袁志刚和朱国林(2002)则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探讨了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认为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主要来自于投资渠道,并且在即期内呈现出强的负面影响,之后变为正,再逐渐下降至微弱的负影响。从累积效应来看,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始终呈现出负的影响。聂国卿、陆远如(2004)认为,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的不公严重破坏了社会激励机制,影响了资本积累,扭曲了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受阻,进而引发结构型经济过剩,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三是探讨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刘霖、秦宛顺(2005)利用1982-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与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数据,对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一方面经济增长推动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周文兴(2003)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方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王小鲁、樊纲(2005)利用1996-200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年度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中国的收入差距走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下降的后果,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差距在今后长时期内还将继续上升,而下降还遥遥无期且不能确认,从而对社会公正和稳定提出极大的挑战,不排除陷入所谓“拉美增长陷阱”的可能性,即分配不公和增长停滞的恶性循环。
表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各种估算结果
注:基尼系数1为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2001)的计算结果,载《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第29页;基尼系数2是李实等(1997)的计算结果,载《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第21页;基尼系数3是向书坚(2000)的计算结果,转引自徐杰玲著《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8-39页;基尼系数4是罗曰镁(2005)的计算结果,载《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6期,第90页;基尼系数5是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的计算结果,转引自李实著《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载《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1期。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是否存在差距过大问题已不存在争论。但这种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般来说,间接研究支持负面影响的结论,直接研究的结论则正、负影响都有。本文构建了一个用于间接检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并利用收集的数据对模型的相关系数进行了经验估计。
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描述
通常用于描述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包括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总体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33.6元,上升为2004年的2936.4元,年均增长12.6%,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长7.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分别运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和估计方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李实等,1997;向书坚,2000;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2001;罗曰镁,2005)。尽管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估算方法和使用的样本数据不同造成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各种估算结果都支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一结论(见表1)。
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一直比较小,不同学者的计算结果都显示这一时期农村基尼系数保持在0.3以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很高。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基尼系数不断增大,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上升,不同学者计算的农村基尼系数都在这一时期跨越了 0.3这一门槛。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持续变大(见图1)。
图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表1数据绘制。
四、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
1.模型
为了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个衡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通常的做法是选取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来衡量这种差距,如上一节提到的各位学者都是利用基尼系数来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程度。与通常的做法不同,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指标用于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其中,Xt是t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it是t年i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λi是i收入组的居民户数在全部居民户所占的比重。为了避免负号对于计算结果的抵消作用,对于Xit与Xt之间的差值进行了绝对值化处理。∑代表加总求和。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我们有:
(2)
其中Ct是居民消费支出,α是自发性消费,β是边际消费倾向,Yt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了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加入(2)式,于是有:
其中,γ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其符号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作用方向,其数值大小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2.数据来源及处理
目前,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官方数据更具权威性。遵照通常做法,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根据现行统计数据的发布范围,对于式(3)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指标,我们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来衡量。对于式(3)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我们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来代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其计算方法是:
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4)
我们用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的数据来衡量λ[,i]的值。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发布形式在不同年份之间具有不一致性,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我们将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为11个组,其人均纯收入范围分别为:100元以下、 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400-500元、 500-600元、600-800元、800-1000元、1000-1500元、2000元以上。假定收入在各组内平均分布,所以我们取各组两端点值的算术平均数为该组居民的代表收入,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做特别处理,分别取值50和3000。这样Xit的11个数值依次为:50、150、250、350、450、550、700、900、1250、1750、3000。Xt的数值与Yt的数值相同,均用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衡量。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2 历年各收入组农户占调查农户的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表3 历年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和收入差距程度
数据来源: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整理而得,以1985年为基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为可比价格数据,即将当年价格数据按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相应调整。收入差距程度根据(1)式计算而得,并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相应调整。
五、实证研究
为了获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的经验值,我们利用收集、整理的数据对式(3)进行实证检验,所用的回归分析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本文的估计结果均借助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完成。
1.初步估计结果及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因为α表示自发性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所以二者的预期值均为正值。从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α和β估计值的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可以通过经济意义检验。γ的估计值为负数,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负相关关系。
(2)统计意义检验。首先是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R[2]=0.98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djR[2]=0.984,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对样本的拟合效果比较好,模型的解释能力比较强。然后进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的统计值为530.178,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比较高。最后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变量个数k=2,样本容量n=18,在0.05的显著水平下,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15)=2.12。可见,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发性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估计值可以通过t检验,而γ的估计值不能通过t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首先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收入差距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的判定系数为0.286,说明模型不具有多重共线性。然后进行异方差性检验。以估计残差的绝对值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为解释变量,所得回归结果的显著性均很低,同时以上述两个变量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仍然很低,说明原始模型不具有异方差性。最后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因为回归结果的D.W.值为0.902,所以模型存在正向自相关性。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中除了γ估计值的显著性水平较低和模型具有正向自相关性以外,其它检验均能通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修正模型存在的自相关性。
2.模型的进一步修正
我们使用奥科特迭代方法对模型存在的自相关性进行修正。修正的结果如下:
经过修正,模型的正向自相关性已经被消除,同时其它各项检验仍能通过,特别是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比较强。经过修正的结果中,γ估计值的符号仍然为负,但是显著性仍然不高。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趋向于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
六、结论
本文在考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检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模型,并利用1987-2004年中国农村的相关数据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了经验估计。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趋向于负面影响,但是目前这种负面影响并不大,也并不显著。这说明,在目前农村居民收入状况下,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这种差距对于消费虽有负面影响的倾向,但仍不显著。也就是说,就间接影响而言,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经济增长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其政策含义是,目前制定农村政策的着眼点仍然是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问题尚未构成农村政策的着力点,尽管如此,实证研究的结果以及目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现状提醒我们,在关注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应给予前瞻性重视,因为这一差距一旦超过某一临界点,对于消费需求,从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是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