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异同_内涵和外延论文

辨析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异同_内涵和外延论文

辨明观念异同与理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理性论文,观念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欧哲学中,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至于“我”究竟是怎样进行思维?他并未做出说明。他只是说我们是依靠理性直觉认识真理,而理性直觉判别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明白”。凡是清楚、明白都是真理。笛卡儿显然没有认识到清楚、明白乃是源自辨明异同。但笛卡儿以后的洛克比较明确提出:知识或理性知识成立于辨明观念异同。洛克说:“一切知识都离不开分辨。(《人类理解论》商务1959年版第121页)所谓分辨就是“分辨出两个观念是相同的,或是相异的”。(同上书第122页)他还说:“所谓知识,就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知觉。……知识成立于这种知觉,一有这种知觉,就有知识,没有这种知识,则我们只可以有想象,猜度或信仰,而却不能得到知识”。(同上书第515页)洛克所说的“契合”就是同,“矛盾”就是异。对于同异的知觉也就是笛卡儿所说的“理性直觉”,理性直觉不是对外物的感觉,而是对内心的感觉。而理性不是成立于对外物,而是成立于对内心的观念的感觉或知觉。洛克虽然比较明确地提出知识成立于对观念同异的知觉,但他仍未对此加以充分的强调和突出。因此,未引起后人的充分注意。

洛克的贡献还在于他明确肯定“观念是思维的对象”(同上书第68页)在洛克以前,人们还不能区别感觉和物质。人们以为感觉到的东西即是物质或物体自身,因此进而认为对感觉或感性的思维即是对心外的物质物体的思维,而心外物体就是思维的对象或者直接对象。然而,后来由于原子论逐渐深入人心。感觉和物质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了。感觉中不见原子,而物质物体则是由原子或某种基本粒子构成。感觉有颜色,但物质并无颜色。这样,思维的对象不可能是心外的物质,而是感觉或由感觉而生的印象、表象等观念,洛克就是据此肯定思维的对象是观念而非外物。肯定这一点极为重要,肯定这一点,对思维的研究才能真正入门。

理性思维的基本机制就是辨明观念异同。感性提供观念,思维辨其异同。异同辨明了,理或理性认识也就有了。

观念的基本材料虽然取自感觉,但观念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具体的,其内容是极其丰富,有着无限多的不可穷尽的细微末节。如果感觉不受到注意。那么,它就不能在人心或记忆中留下任何印象,而且甚至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注意或注意力在感性认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漫不经心、粗枝大叶是不能得到必要的感觉的。感觉只是把它的受注意的那一部分作为观念留存在记忆之中,其余则统统流逝而去,化为乌有。感觉是不断变动的,而观念则是固定不变的,除感觉以外,想象也是观念的来源。思维以观念为对象,以直觉为手段,以异同为目标,理性认识就是始于辨明观念异同,首先,它可使观念的内容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其次,可使混乱无序的观念条理化,并由此形成概念。

观念的异同关系未被辨明时,观念仍是观念。但观念间的异同关系被辨明了,那么,观念就上升为概念了。观念是分散分离的,彼此间没有联系的,概念间却有某种固定的联系。列宁说:“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概念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哲学笔记》第210页)观念属感性认识,概念则是理性认识。概念在辨明观念异同中产生,而判断就是对观念的异同关系的断定。先有判断、后有概念。概念是在进行多次判断以后作出的关于异同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判断是介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东西,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中间过渡形态。

一、观念的异同关系

我们与自己的内心和内心中的一切观念没有任何间隔和距离。只要对之进行内省,就立可知之;只要对之进行思维,就立可知其异同。不但可以知之,而且由此得来的知识可以是极其明确、极其准确,可以是无可怀疑、确定不移的真理。然而,自我与外物却总是存在着间隔和距离。对于内心,可以直接知之,对于外物,却只能间接知之。我们依据感觉经验对外物作出想象和假说,然后再以观察、实验和实践经验加以验证并借此确定其真假。直到今天,自然科学已经极其发达,但仍未完全认识物质,外物或物质构造还是有着不少的未知数。我们当然不能以某种还不能确知,甚至未知的东西作为思维的对象和起点。我们只能由确知推及未知,不能由未知推出确知。因此,我们的思维只能从辩明观念异同开始。不可离开此一基础而侈言外物。

观念的异同关系有四种,就是自异同、相异同、含异同和似异同。

1.自异同。由感觉和想象中得来的印象总是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想象也可有印象,例如,梦就是一种想象,对梦境也可留存印象,印象总是自异的。所谓自异就是虽是一个印象但又含有多样的不同内容。一中含多、同中含变,此即自异。但表象则不同于印象。表象是从印象分离出来的单一的观念。例如,我开窗远眺,见到山、水、林、地、人、牛、桥、船……等。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是这些东西的综合。但山、水、林、地、人、牛、桥、船等各个表象则是从印象中分离出来的单独而又静止的观念。与印象相比,表象就是自同的了。观念通过联想得到复现,由此产生记忆。在时空上互相接近和毗邻的观念,相似的观念和某种自然或人为地建立起联系的观念都可以由此及彼地引出联想。印象可以引出印象,也可引出表象,表象又可引出其他表象。这样,联想就可以接连不断地进行下去。联想固然使记忆成为可能,但同时也使观念的联系变得十分紊乱,混一难分。观念虽背自异,但因未经分析而混一不明,自异和自同都是含混不清。

人类最原始的思维就是辨明自异同,分清此与彼。此与彼本来是混一不分,但一经分析分为两个自同的此和彼,这样就由混一达到分明。不明自异同,不分此与彼,就必然导致混一。混一就是以二为一,以多为一,以此为彼,彼此不分。思维之辨明异同,乃是从辨明自异同开始。而理性认识也就是由此发端。不明自异同,那就只能是一团混沌。什么也不能辨别,也就什么也不能知。

2.相异同。在辨明自异同和分清此和彼之后,我们就可在彼此之间辨明相异同。相异就是此一观念和彼一观念内容相异,相同即内容相同。不明相异同,就会导致混同。混同就是以相异为相同。此谓彼不自同,但可相同。

3.含异同。含异就是一观念不包含另一观念。也就是一观念的任一要素不与另一观念相同。含同就是一观念包含另一观念,也就是一观念的某一要素与另一观念相同。“白马”含同“马”就是“白马”的观念包含“马”的观念。“亚洲含同中国”就是亚洲包含中国,但黑驴不含同白马,美洲不含同亚洲。两观念虽不相同,但可含同。“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观念,故“白马”非“马”。但却可以有含同关系。故“白马”是“马”。

含同可分为成分含同和部分含同,如果所包含的要素是成分,那就是成分含同。如果所包含的要素是部分,那就是部分含同。例如,“白马”含同“马”和“白”,此含同是成分含同。成分含同可用“是”表示。我们可以说:白马是马或白马是白的。但“亚洲含同中国”,情形就不同了。此含同是部分含同,部分含同可用“有”和“无”表示。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亚洲有中国,却不能说:亚洲是中国。

不明含异同就不能明是非有无,就不能明察观念的内容有一些什么特征。观念的特征总是用是非和有无表示。如果观念的是非有无不明,就会导致混淆。我们辨明两个观念是相异之后,就要进一步辨明两者的差异在于何处,这就需要进而辨明对象的含异同。例如,我们辨明甲瓶是白的,乙瓶非白;甲瓶有盖,乙瓶无盖,这样,甲乙二瓶的差别和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如果特征不明,那就极易把二者混淆起来。

4.似异同。似异同就是两个观念不都含同某一观念。似同就是两个观念都含同某一观念。白马和黑马既不相同,亦无含同关系。但都含同“马”,因此,二者似同。但白马和黑驴并不都含同“马”,因此,二者似异,似异同是指不都和都含同某一观念。在说明似异同时,必须说明似同点是什么,在那一点上似异或似同。任何两个观念都可以是似同的,至少它们都同是观念,都含同“观念”。如果不说明在那一点上似异或似同,那么,说两个对象似异或似同就没有任何意义。

凡是似同的对象都是属于同一个个体、同一个种或同一个类。被共同含同的观念就是其常住或共同的特征,亦即是其似同点。

辨明观念的似异同就可对之进行分门别类,使之有条有理。如果不明似异同,不进行分门别类,那就会导致混乱,没有条理。

以上所说的四种依次递进的异同关系是四种不同的异同关系。所谓“非同即异”、“非是即否”,也只有在指同一种异同关系时才是有效的。这是因为:自异可相同、相异可含同、含异可似同,如果不分清是那一种异同,那就岂不是亦同亦异、亦是亦否了吗?“白马非马”此一著命题之所以会是似是似非,引起争议,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分清不同的异同关系。“白马非马”是指相异同。“白马是马”是指含异同。分清了相异同和含异同,两个命题都是正确命题,争议也就自然消除了。

先秦后期墨家曾对异同关系作了十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墨家将同异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同:重、体、合、类”,(《经上》)“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经说上》)“异:二、不体、不合、不类”。(《经上》):异: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经说上》)重同即本文的相同。体同,指局部属于全体的一部分,即本文的含同。合同,指许多事物同在一处,虽说是同,却是本文的自异。类同即本文的似同。墨家异同的研究虽然确是深刻、全面,在当时达到这个水平确是了不起。但还是有其重大缺点。首先,他们没有区分观念的异同和事物的异同。而作为思维的对象却只能是观念的异同。其次,四种不同的异同的排列缺乏应有的循序渐进的次序,有自同才有相同,有相同才有含同,有含同才有似同,有似同才有类同。但墨家的四种同异并非如此。再其次,自同,似同似被遗漏了。

异同明、理自明。明理才有推理或推演。推理也是辨明观念异同,不过它不是借助于直觉体认,而且借助于逻辑演算。推理的理论必须以观念的异同关系的理论作为基础。观念的异同是指观念或概念的内容或内涵的异同。而推理(演绎推理)首先是内涵的异同关系的推理。例如由A=B,B=C推知A=C,由A是B(A含同B),B是C推知A是C。这一类推理都是内涵的推理,与外延无关。只有在达到似同异之后才产生外延问题。有了似同异,就有了种或类的概念的形成,才有了外延,也就有外延或依托外延的推理。内涵的推理和外延的推理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推理,内涵和外延都有包含或含同关系。内涵有内包含,外延有外包含的关系。内包含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包含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内包含是甲包含乙、外包含则反是,是乙包含甲。例如,内包含是人包含动物,即“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包含“动物”的内涵;外包含是动物包含人,即“动物”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人”的外延。内包含和外包含都可用“是”表示。“人是动物”既可理解为“人”的内涵包含“动物”的内涵,也可理解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人”的外延。正是由于此一原因,我们难以分别内涵的推理和外延的推理。

内涵的推理只涉及此一概念和另一概念的异同关系,不涉及其他概念,不涉及与之同类的其他概念。由人是动物,动物是生物推知人是生物,此一推理作为内涵的推理只涉及人、动物、生物等三个概念,与其他概念无涉。但如果把此一推理作为外延的推理,那就涉及“生物”此一概念的外延之内的一切概念,当然,其中也包括“动物”和“人”这两个概念。三段论就是外延的推理。三段论总是离不开外延,这表现在它总是含有单称、特称和全称等量项,它是依据外延的外包含关系进行演绎。以三段论的第一格为例,大前提:所有的人是生物;小前提:张三是人;结论:张三是生物。这里的“是”被理解为“属于”,即其外延属于或被包含于另一概念的外延。张三属于人一类,人属于生物一类,因此,张三属于生物一类。这个推理如作为内涵推理加以处理,那就简化多了。张三是人,人是生物,因此,张三是生物,在此一推理中,根本就无需量项。

二、观念的内容的异同和性质的异同

上章所说的四种异同关系均指观念的内容的异同,但观念既有其内容,又有其性质。以圆为例,圆是指观念的内容而言,但以圆为内容的观念却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圆可以有印象中的圆,表象中的圆,想象中的圆,概念中的圆。印象中的正圆可以是一张圆桌,一个圆盘、一轮红日、一个车轮……等等。但表象中的圆就只是一个正圆形了,在想象中的圆是在平面上与定点有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在概念中的圆是与非正圆(椭圆)相对立的正圆,印象、表象、想象、概念等就是观念的性质。

思维首先辨明的是观念的内容的异同,然后再进而辨明观念的性质的异同。观念的内容和性质的异同都只有依靠理性直觉内省内心的观念才能得到辨明。但观念性质的异同则必须在辨明内容异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的内省,虽然常人也在自发地内省观念性质异同。但却很少有进行这种内省的自觉意识,因此,这种内省多只能是偶然的,肤浅的,而不是经常的、深入的。

不明观念性质异同往往会导致很大的差错。人们往往不能辨明源自感觉的观念和源自想象的观念的差异。因此,误将想象当作感觉或经验,将虚幻当作起真实的存在,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和胡蝶则必有分矣。”做梦时以为胡蝶是真,醒来时以为庄周是真,此中必有真假之分,孰真孰假,还是需要进行一下分辨。不加分辩,真假难明。人们在做梦将醒未醒之时,都可以有这种梦境的真假难分之感并因此需要分辨。庄子的这个问题虽然确似奇谈怪论,但也的确说明梦与非梦也是需要分辨的。梦是一种想象,在梦中以想象为真,这是一种最为突出而又最为常见的以想象为真的现象。其次是醒时也以为梦境是真。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个脚注中写道:“在蒙昧人和低级野蛮人中间,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应当对自己出现在他人梦中针对做梦者而采取的行为负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这是醒来后梦境为真的比较突出有例子。其实,这种情形不仅蒙昧人和野蛮人有,即使现代人也有。人们梦见死者告诉自己某件事,醒来后认为这是死者的亡灵托梦告诉他某事。人们的想象常常干扰自己的感觉并因此产生错觉和幻觉。错觉幻觉也是以想象为真。而这种现象也是醒时常有的。明明是主观想象中的某件美事,但人们却常一厢情愿地把它当作真事或必定能实现之事,此即所谓白日作梦。还有理想也是一种想象,理想并非现实。但人们往往以理想为真,把理想当作现实或在现实中强行推行理想,其结果不能不以失败告终。在哲学中有所谓理念,理型以及名理论理,这些东西都是想象或理想而非现实,但一些哲学家却视之为客观的实在。由此使产生客观唯心主义。真实或现实的想象只能基于感觉经验,并必须经受感觉经验的验证。单纯的想象一般地不可能是真实的,然而,一般人由于缺乏自觉深入的内省,不明白感觉和想象的差别和联系,因此,总是受到想象的欺骗,以致于求利得害,求福得祸。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随时随地皆可见到。如果人们能在内省中弄清感觉和想象的差别和联系,就可以避免大量的可以避免的错误。

凭借深入的内省辨明观念性质的异同是探明心理进程和研究心理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把内心的观念的性质的差异和同一、差别和联系完全彻底地弄清辨明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就建立起来了。那种认为内省方法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而应予否定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观点。

三、在辨明观念异同中认识外物世界

笛卡儿认为可以由“我思故我在”,推知神在再进而推知物在(此处的神是指作为神的意志的客观规律)此一推知过程虽然基本正确,但却未免有点独断,缺乏证明。洛克对思维原理作了细致的考察证明知识成立于对观念异同的知觉。这是一大进步,但洛克却同时断言:“知识不能超过我们的观念”。(《人类理解论》第529页)这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能及于心内的观念,却不能超出观念以外去认识心外的物质世界。这就陷入不可知论,贝克莱在后来发挥了洛克的不可知论,贝克莱说:“外界物体的存在是不能证明的。……说到我们的感官,我们只能借它们来知道我们的感觉,观念或直接为感官所知觉的那些东西;不过它们却不会告诉我们说,心外有一些东西存在着,虽不被我们所知觉,却与所知觉的东西相似。这一层,就是唯物主义者也是承认的。因此,我们如果尚能知道外界的事,则只有借助于理性了。因为只有理性可以由感官直接所知觉的东西推知外物的存在。但是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可以使我们根据所知觉的东西来相信信心外有物体存在……”(《人类知识原理》高务1958年版第25-26页)贝克莱提出的问题正是笛卡儿和洛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我们究竟是怎样凭借理性思维之辨明观念异同认识心外的物质世界?

思维认识心外世界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辨明观念内容的异同。

2.辨明观念性质的异同。在辨明性质异同中主要是辨明感觉和想象的异同。感觉具有客观性,其内容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和决定的,但想象则具有主观性。不随意的想象,例如梦,虽然不决定于主观意志,但决定于主观的心理状况,而随意在想象则决定主观意志。

3.辨明感觉经验中的观念的异同。在此一阶段中,想象是受到排除的,但在第一阶段中,感觉经验中的观念和主观想象中的观念是混一不分的。

感觉经验中的观念又可分为对象和现象。

首先是辨明对象异同,加以分门别类。分类是由人为分类发展提高为自然分类。只有自然分类才能形成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概念体系。例如化学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学体系和生物学中的分类学体系都是自然分类的产物。

其次在辨明对象异同进行自然分类的基础上辨明现象异同找出必然规律或必然的因果关系,此即穆勒逻辑中的求因果法一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和共变法。(穆勒的求因果的第五法即剩余法与上述四法有本质区别,应归属于下一阶段),列宁写道:“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哲学笔记》第159页)只有辨明现象异同,才能认识规律或因果。

4.依据内因果作出与内因果相符的外因果和心外物质世界的想象和假说。因果有内因果和外因果之分。内因果是内心的感觉经验中观念的互相共存和前后相随的关系。例如,火焰必和光、热共存,击鼓必随之听到声音。外因果是指心外物体的动变发展的前因后果。其方程式是内因+外因→结果。例如,鼓被击打发出声波传至耳内鼓膜刺激神经细胞(后感觉到声音)。外因果是内因果的原因,内因果是外因果的结果,外因果是对内因果作出解释。我们是凭借想象走出感觉经验之外去认识外因果。但这种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白日作梦,而是合理或合逻辑的想象。这种想象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称之为假说的特殊的想象,它的推演必须与内因果相符合,相符为同,不符为异。通过逻辑演算辨明想象和经验,外因果和内因果是否相符,亦是辨明观念异同。符合为真、不符为假、我们就是通过假说和不断修改假说认识外因果和心外物质世界的情状。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61页)

总起来说,理性思维的基本机制和工作原理就是辨明观念异同。辨明观念异同贯穿于思维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全进程之中,而思维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就体现在辨明观念异同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思维发展到假说的建立显然是大大地复杂了,但到达假说,思维的发展并未终了。假说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它是由抽象向具体发展。具体的假说是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不断变化的具体环境作出假说。这是具体实践所必需的。假说的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使思维之辨明观念异同更加复杂化。

标签:;  ;  ;  ;  ;  ;  ;  

辨析思想与理性思维的异同_内涵和外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