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土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占距较大比例,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此占比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建筑红线内有限的场地,已成为施工平面图布置的首要考虑因素。本文根据实际工程,研究了主体结构外围零星工程的施工顺序对工程造价和施工场地布置的影响,最终,给出了零星工程施工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零星工程;场地布置;护坡桩;基坑开挖
1工程概况
北京大成饭店改造项目位于北京市将台路丽都花园路5号,地处丽都商圈核心地段,邻近三里屯使馆区和中国国家展览中心,靠近首都机场路,地理位置优越。本工程总建筑面积100649㎡,合同额63451.16万元,自施29370.39万元,地下5层,地上由一栋27层超高层及4层裙房组成。基础形式:钻孔灌注桩筏板基础,结构形式:主楼为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裙楼及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建筑高度最高点为119.9m。基坑开挖采用“土钉墙+护坡桩+止水帷幕”方式,护坡桩型号主要分为两种:1)桩长22~24m,桩径1000mm,间距1500mm;2)桩长26.5~32.5m,桩径800mm,间距14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锚杆注浆材料P.O42.5水泥浆,水灰比0.5~0.55,锚杆采用二次高压劈裂注浆。护坡桩平面图见图1所示。
图1 护坡桩平面图
施工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现场场地较小,施工场地内完成钢筋、模板等主材料场布置、形成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后,施工现场内所剩场地极为有限,项目部决定将3#人防出口等零星工程暂不施工,该场地暂供分包临时办公使用,待主体完成后,现场有足够的场地时将该部位临时建筑拆除,完成该零星工程施工。本工程主体施工阶段平面布置见图2所示。
图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2零星工程施工部署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方案一:暂不施工零星工程
为给分包单位提供临时办公场地,可以暂不施工主体结构外围的零星工程,该部位暂供分包使用。此方案的施工流程为:主体结构基坑护坡桩施工→已施工护坡桩的破除→零星工程基坑护坡桩施工→零星工程基坑开挖。
在人防出口长边范围内先施工16根直径1000mm、桩长24m的护坡桩,零星工程施工时需先将该护坡桩破除到人防出口基底标高(-6.65m),然后再施工40根直径800mm,桩长12m的零星工程基坑护坡桩(见图3所示,红色加粗线为人防出口外边线)。
图3 人防出口护坡桩剖面图
直径1000mm护坡桩的综合单价为657.75元/m,直径800mm新增护坡桩综合单价为590.60元/m,护坡桩破除综合单价为800元/m,则该部位护坡桩造价为:
故,C=657.75×24×16+6.65×800×16+590.60×12×4062万
方案二:零星工程先行施工
人防出口短边宽度4m,假设该部位与主体基坑同时开挖支护且护坡桩与主体相同,考虑到工作面的需求及护坡桩桩径影响,取人防出口短边宽度为8m。施工时该部位长边方向的护坡桩只需向外侧平移8m后施工即可,另需施工2个短边方向的护坡桩,间距1500mm,则需施工10根护坡桩(每边新增5根),则施工造价为:
C=657.75×24×16+657.75×24×1041万
综上所述,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节省施工成本约为21万,且施工周期缩短,也避免了后期重新组织土方开挖、土方运输及护坡桩施工的管理费用。
3零星工程施工部署对场地布置的影响
方案一主要是考虑到施工现场场地狭小,为给分包提供工作场地而采用,解决了对施工场地的需求。设想采用方案二,人防出口开挖时预留一定厚度的土层暂不施工,以减少因土方开挖对原状土的破坏,必要时通过计算因上方土体开挖失去的土压力,然后在基坑底部均匀施加相应的荷载,以消除对原土的扰动;然后在基底搭设满堂脚手架支撑上部钢板(钢板之间采用部分焊接连接),最后,在形成的工作平台上搭设临时建筑。方案二在基本不增加施工成本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场地不足的难题。
4结论
当施工场地充足时,零星工程基坑应与主体结构基坑一起施工;当施工场地不足时,零星工程基坑宜与主体结构基坑一起施工,尤其对于深基坑工程,如果两者一起施工将比零星工程二次施工节省大量的施工成本,且避免了基坑施工时材料、设备的二次准备工作及管理费用。而且,如果场地狭小时,零星工程基坑施工后采用有效措施后,亦可解决施工场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敏.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106.
[2]王刚.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 121.
论文作者:李强,张元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护坡论文; 基坑论文; 场地论文; 工程论文; 人防论文; 主体论文; 方案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