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 四川省筠连县中学 645250
【摘要】高中历史选择题在高考试题中共48分,在历史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选择题命题技术成熟,具有客观性,在高考试卷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做好选择题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正所谓“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读懂材料、弄清问题、科学分析选项是解答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共性思维和技巧。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思维;技巧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8-140-01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彰显,学生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学术界对高考选择题的特征和命题规律已经有详细和深入的研究,注重素养立意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选择题命制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一、读懂材料是正确解答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社会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历史选择题的前提。读懂材料本质上讲属于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长久之计,特别是注重材料(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语言具有典型性、专业性,是专家学者或命题人高度概括的结果,具有特殊的指向性,对高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
2018年全国卷有三套,历史选择题共计36个,其中表格类、地图类、图片类共计10题,均配有一两句文字说明,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是这些题的关键点,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非文字材料题中的文字说明。读懂材料就是要将文字、图片、数据、地图相结合,并重。
文字材料类选择题有26个:全国Ⅰ卷有8题,全国Ⅱ卷有10题,全国Ⅲ卷有8题,文字材料类选择题在选择题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60-79字材料题干有7题,80-100字材料题干有12题,101-140字材料题干有7题,文字材料多数是复合型长句子或多个句子构成。读懂文字材料首先要注意时间、空间范围,有无变化。可以采用缩写句子方法,找到句子主干,抓住材料中心、历史行为的主体。还要注意材料的语言结构:是并列还是转折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还是一个时间点,是一个历史现象还是一组历史现象,或者是一个历史现象的几个方面。
最后,关注材料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二、弄清问题为正确解答高中历史选择题找准方向
通过对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选择题的统计,提问词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反映、说明、表明、据此可知、正确理解。此类题提问范围广,答案可以是原因、实质、影响各个方面,答案没有固定指向。
第二类:原因、目的。此类题主要考查历史背景,突出因果逻辑关系,人物意图。
第三类:影响、作用。此类题主要考查因果逻辑关系。
全国卷选择题提问词相对固定,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容易忽视提问词,造成不必要的理解错误,思维方向出现偏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提问词。
三、科学分析选项是正确解答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关键
高考历史选择题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能科学分析选项是学生能力强、学科素养高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科学分析选项是学生选择题误选的主要原因。科学分析选项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理解选项中核心词语的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概念教学是眼下历史学科一种时髦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选项中的概念外延必须符合材料、题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概念和常识性概念的积累,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选项表述必须客观真实,不能违反史实,观点可以同教材不相同。
第三、选项与材料、问题的逻辑关系正确。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正确选项时空关系正确,因果逻辑关系正确,历史结论来源于历史材料,学生容易从所学知识推导,脱离材料。另外因果倒置也是命题者经常使用的陷阱,应加以注意。
第四、“二选一”的方法。历史学科选择题学生往往容易排除两个选项,在剩下的两个选项纠结,此时就要看答案是本质还是现象,是整体还是局部,是主要还是次要。
例1:(2018•全国Ⅰ卷)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读懂材料:材料两句话构成,“但是”表转折,是偏正关系,强调后面。表明梭伦强调道德重要。
弄清问题:“据此可知”这一提问词使答案具有广泛性,符合材料、史实即可。
科学分析选项:A答案中“梭伦反对奴隶制度”违背史实,梭伦属于奴隶主阶层,是不会反对奴隶制度。此题中奴隶制度、权利平等、贫富差别、人文精神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是正确解答的关键,强调道德比财富重要的价值观属于人文精神,选项与材料形成正确的逻辑关系。
例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读懂材料:材料由三句话构成,并列关系,三个诸侯国都属于同姓诸侯国,并说明分封的地点。
弄清问题:针对“分封”提问,这一提问使答案具有广泛性,符合材料、史实即可。但选项中“推动、强化、实现、确立”四个词语表明考查分封制的影响、作用。
科学分析选项:西周时期,君主专制没有建立,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所以BC两个选项违背史实。“贵族世袭特权”这一概念符合分封制度,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同材料没有逻辑关系。将同姓诸侯分封到不同地区,有利于传播周文化,形成文化认同,逻辑关系正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日常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只能主导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郑德青.“一切从材料出发”与“调动运用知识”——从2017年汕头高三历史二模试卷的两道选择题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8):67-69.
[2]谢志芳,王永建.高考历史文综Ⅰ卷选择题的备考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72-78.
[3]冯荣国.在追循历史中涵育历史解释素养——以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选择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0):54-56.
论文作者:周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选择题论文; 材料论文; 历史论文; 选项论文; 正确论文; 学科论文; 关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