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的探索与魅力的互动展示--“正弦定理”听课的意义_数学论文

问题驱动探究,互动彰显魅力——“正弦定理”听课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弦论文,互动论文,定理论文,魅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本文,笔者简录一节“正弦定理”市级公开课教学过程并谈几点听课感悟.

      一、课堂教学过程简录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画面上是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夜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亮离地球有多远呢?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想知道.

      师:好,学习本章“解三角形”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了.

      2.提出问题,启动探究

      问题1:我们知道,在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能否得到边、角关系的准确量化表示呢?

      师:按照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要探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可以先从特殊三角形入手,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三角形呢?

      

:直角三角形.

      

      (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变形组合,得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为探究正弦定理奠定基础,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类比猜想,探究新知

      问题2:上述结论对任意三角形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1)上述结论对等边三角形成立吗?(2)上述结论对三个内角分别为30°,30°,120°的三角形成立吗?

      

      师:很好,思路清晰!对于钝角三角形的证明,请同学们接着完成.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

      师:很好,上述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正弦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使学生领悟转化与化归、分类与整合、构造等数学思想方法.)

      4.探究新的证明思路,丰富数学认知活动

      问题3: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吗?

      

      师:利用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将任意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体现了化特殊为一般的思想.

      (对于

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作出三角形外接圆证明,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联系起来,让新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同化、顺应,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问题4:△ABC中存在怎样的向量等式?

      

      师:如何将它转化为数量等式呢?

      

:化为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5.应用公式,巩固新知

      问题5:在三角形中,已知什么条件可以用正弦定理求解?

      

      问题6:已知△ABC中,c=10,A=45°,C=30°,求a.

      问题7:已知△ABC中,c=10,A=45°,C=30°,解三角形.

      (教师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师:你们说对吗?

      

      师:你考虑得很周密,两解都满足条件吗?如何验证.

      

:如下页图3,作CD⊥BA,D为垂足,在Rt△CAD中,CD=bsinA=3<a,故以C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与边AB一定交于两点,所以本题有两解.

      师:太妙了!能拓展到一般情况吗?比如已知a,b,∠A,解三角形,如何判断解的情况?……

      

      6.课堂小结,深化认知

      (1)你对正弦定理的推导和公式的特征有何认识?(2)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什么样的问题?(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解的情况有几种?(4)本节课运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请大家课后思考正弦定理还有哪些证明方法?

      二、听课感悟

      本课,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应用和深化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促进了自身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以下,笔者谈几点感悟.

      1.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本课引用神话故事,创设形象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2.以问题串驱动探究,引领学生火热思考

      不少教师在讲解定理时,匆忙地抛给学生一些证明方法,然后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定理的应用上,以大量的例题、习题充斥课堂,学生疲于应付.数学发展史表明,每一个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丰富的经历,但它们出现在数学教科书中时,隐去了人类探索的“火热的思考”,凝固成了“冰冷的美丽”.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进行火热思考和主动建构,也就难以欣赏“冰冷的美丽”、领会数学的本来面目了.因此,除了展示数学结论,我们还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变成“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将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数学家当初发明、创新时的“火热的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定理的建构过程,逐步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3.有思想的课堂才能魅力四射

      一节好课,只有公式的证明、题目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离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师生就无法整合起零散的知识点,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会使许多看起来并无关联的知识产生横向联系.正弦定理的提出、发现、证明、应用过程,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求知欲不断膨胀的过程.本课充分利用了从特殊到一般这一思想方法:用直角三角形猜想正弦定理,进而推广到一般三角形,而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又是论证“正弦定理”的关键.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方程思想等.一节课下来,思想方法一以贯之,环节设置紧扣公式的发现、论证与运用,学生在探询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中,逐渐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从问题的特征出发,抓住问题的本质,一定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和谐统一的学习目的.

      4.留给学生充足的反思时间、空间

      有效的反思、总结,一方面可以促使学习者“精加工”知识,为记忆、存储做足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习者抓住知识的规律和本质,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本课容量大、时间紧,课堂小结环节显得很仓促.在详细给出一种证明方法后,教师可将正弦定理证明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让学生课后完成,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因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深入探究的个性品质.如此,总结、反思环节就可多安排一些时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5.教师的引导要把握“度”

      教师引导“过度”会导致“包办代替”,数学问题就会失去思维价值.由于课堂时间紧,本课问题4给出后,教者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指出可在

的两边同乘以i,很多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对这个美妙无比的向量等式的探究,建议放在下一节课进行,让学生通过探究既证明正弦定理,又得到余弦定理.这样安排,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深度.

标签:;  ;  

问题驱动的探索与魅力的互动展示--“正弦定理”听课的意义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