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语”不同体裁的整合_和美论文

“和语”不同体裁的整合_和美论文

“和美语文”不同体裁文章的融通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裁论文,和美论文,语文论文,方式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美语文”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阅读教学中各种极化因素之间的融通方式很多,本文仅就几种不同文体教学中的主要融通方式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状物文章——形神融通

阅读状物类文章,既要感受物之“形”,又要感受物之“神”,如何将二者巧妙融合在一起?笔者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抓住描写柳树样子的语段,主抓一个“撑立”:先感知“撑立”的表层意思,反复诵读,使高大、茂盛的柳树在高原上巍然撑立的“样子”慢慢地从文字背后显现出来,初步感受柳树的“形”;再联系第6、7自然段,体会柳树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不易,感受“撑立”背后是一种熬、挺、咬着牙坚持、和死神较劲的精神,从而体会柳树在高原上不屈不挠地与自然环境抗争、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撑立”一词两个层次的教学,将柳树的“形”和“神”合而为一。可见,找到形神融通点,就如同找到了进入文本的入口,摸到了在文本中前行的路径。

二、写人文章——表里融通

阅读写人文章,关键是透过人物外貌探究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视野中“表里融合”。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通过朗读、感悟不断在头脑中“塑像”,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如《番茄太阳》一课,主人公明明乐观、开朗、善良、纯真的美好形象如何能在读者脑海中形神兼备?还是得抓重点语段,从“表”入手。“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味深长,可作为串联全课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研读,体会明明的笑容之“美”,笑意之“纯”“真”,从而感受双目失明的残疾女孩明明笑容的纯真、美好。当明明天使般的纯真笑容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的结尾,从明明的话中(长大了要把自己的腿给“我”)感受她的心灵之“善”。至此,明明的外表美和内在美合而为一。明明的形象能在读者心中“表里融合”,关键是那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三、写景文章——情景融通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的景物之美必定融合了作者的情感之美,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将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之美融合起来。笔者教学《趵突泉》一课时,通过品词析句,通过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尽情欣赏大泉的“壮美”和小泉的“趣美”。与此同时,聚焦重点词句“重锤猛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大自然的赞叹。比如:读出三个“冒”字蕴涵的神奇的自然力,体会作者在自然面前的那份震撼;以画助读,读出几个“有的……”所刻画的水泡的多姿多彩,读出“走、歪、挤、攒”所描摹的水泡上来时的摇曳多姿,体会作者的惊叹与喜爱。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因为“景语”“情语”皆是“心语”。

四、叙事文章——事理融通

叙事文章,情、理往往蕴涵在事件中,教学抓手在哪儿?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品味其背后的“情”与“理”。教《老人与海鸥》一课,可锁定几个细节展开教学,如老人喂海鸥的细节:老人在喂海鸥时,“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我们可以想象,老人走,海鸥起,老人放,海鸥落,海鸥顺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组成一幅动态的白色画面,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立体乐谱。看似海鸥顺着老人的节奏起落,其实是老人顺着海鸥的节奏在放食。当海鸥落时,老人放,海鸥起时,老人走,老人和海鸥配合得是多么默契!这份默契来源于老人对海鸥天长日久的呵护和照料。老人和海鸥一起奏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图画啊!这画面的背景是“爱”,是人与鸟之间真挚的“情”。

五、民间故事——虚实融通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情节表达真实的情感,如何使这一“虚”一“实”巧妙融合,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大胆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先读课文中的故事,感受人物的“神性”;再通过补充历史故事、扩写信息条等言语实践活动,感受人物的“人性”;最后再读课文,体会老百姓对公主的感情,感受人物的“圣性”。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使人物身上的人性和神性巧妙融通。从虚构的情节中,学生最终读出的是老百姓对公主最真诚、最深挚的情感,此谓虚实融通。

六、诗词文章——语言与意境融通

诗词类文章,体会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外显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快乐的少女郊宴图,整首词只有33个字。但“无一字不精,无一字不妙”。“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大自然图卷:太阳快下山了,一轮红日挂在天边,远山、近水、小亭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余晖中。一群醉而忘归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在“争渡,争渡”的慌乱与兴奋中,“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语,意味无穷!教学中,可先把文本“读胖”,读成三幅生动、美丽的画面;再归纳、分析,把词“读瘦”,读出“词眼”(“暮”“醉”“误”“惊”“记”等);最后品出“景醉”中的“人醉”“心醉”,“鸟惊”(惊飞)中的“人惊”(惊喜)。

标签:;  ;  

“和语”不同体裁的整合_和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