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血栓通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_黄玥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610031

【摘 要】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对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10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1例),均给予常规肠道休息、禁用或停用血管收缩剂及止血药、静脉谷氨酰胺修复肠粘膜、抗生素、补液稳定内环境及基础疾病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加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7-10天,观察腹痛、便血症状的恢复时间,复查结肠镜比较肠镜下粘膜愈合情况并予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腹痛、消化道出血症状恢复的时间缩短,相同治疗时间后复查肠镜下观察黏膜病变痊愈比例更高,血栓通治疗缺血性结肠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对缺血性结肠炎症状改善、肠黏膜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可改善缺血对肠粘膜的损伤,安全性高。可用于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 注射;血栓通;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疗效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结肠壁缺氧损伤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1]。轻者表现为可逆性肠绞痛或局灶性缺血性肠炎,重者可能发生肠坏死、穿孔甚至急性肠梗死[2]。本病多好发于老年人,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3]。我科在缺血性结肠炎治疗中使用注射用血栓通辅助治疗,取得较理想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病人共106例,其中女性70例,男性36例,年龄介于30岁至94岁,60岁以上有72例,40岁以下7例。中位年龄64岁,平均年龄65.3±12.7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106例,100%)、便血(106例,100%),可伴有腹泻(61例,57.5%)、恶心呕吐(47例,44.3%)、发热(12例,11.3%)。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标准[4]:1.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大便培养为阴性。2.结肠镜检查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秘密了出血和纵行或不规则溃疡,血管网紊乱或消失,病变肠管阶段分布境界清晰。3.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非特异性改变,急性期粘膜及粘膜下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粘膜表面变性、脱落、坏死,可见小血管内纤维素血栓形成。

排除标准: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肠道血管畸形出血、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

1.3分组

将106例患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1例),治疗组女性36例,男性19例,平均年龄60.1±10.3岁,对照组女性3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7.5±15.2岁。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肠道休息、禁用或停用血管收缩剂及止血药、静脉谷氨酰胺修复肠粘膜、抗生素(头霉素联合奥硝唑、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奥硝唑或喹诺酮联合奥硝唑)、补液稳定内环境及基础疾病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国药准字Z20025652,250mg/支)50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每天一次静脉滴注,疗程7-10天。治疗过程中每日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患者腹痛、便血、腹泻情况,每日复查大便常规及隐血,以大便隐血连续2次阴性视为消化道出血停止。疗程结束后复查结肠镜观察粘膜表现。

1.5疗效评判

1.5.1 临床症状

记录并比较患者腹痛缓解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

1.5.2 肠镜下粘膜表现:

肠镜下粘膜表现按以下4极标准评判:①治愈:肠镜下病变消失,粘膜正常。②显著好转: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均消失,仅余有片状红斑。③无效:病变无变化。④好转:介于②③之间者均为好转。

1.6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构成比(%)表示,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两组腹痛缓解及出血停止时间比较见表1。可见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2 肠镜下表现

疗程结束后复查肠镜,两组肠镜下表现见表2。可见治疗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好转以上比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治疗无效患者。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2例(3.6%)在使用血栓通治疗过程中,分别于治疗第6及第7日出现轻度头晕,当时无血压升高、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减慢低速输注完成后症状自行缓解,均完成血栓通治疗疗程,无后遗症状。使用血栓通治疗安全性高。

3.讨论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是缺血性结肠病中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3]。缺血性肠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因血管因素、血液因素及肠管因素所诱发的缺血性肠炎较为多见。如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全身或局部基本引起进入肠管的血流量减少或血液回流受阻,从而不能满足肠管需要发生缺血时诱发[5]。缺血性常用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90%IC患者为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者患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基础疾病者[3,6]。本研究中也提示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大多为老年人,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但其中仍有7例患者年龄低于40岁,且无心血管及代谢相关基础疾病,可见缺血性结肠炎不仅发生于老年人,于青年人中仍有一定发病率。临床中青年患者,出现腹痛、便血,即使无基础疾病,仍需警惕缺血性肠炎可能。有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干燥综合症、皮肌炎等引起小血管炎症,累及肠道血管时也会出现肠道缺血性损伤[7]。肠镜检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注气过多,也可引发缺血性肠炎。在青年患者中需进一步搜索相关病因。

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结肠镜检查加上黏膜活检病理是诊断缺血性肠炎的金标准,而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剐的关键之一[3]。我们的观察发现,肠镜下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均存在便血、腹痛,有学者将缺血性结肠炎肠镜下表现分为三期[8]:急性期(黏膜下糜烂、出血)、亚急性期(较浅的纵溃疡或匍形溃疡)、慢性期(慢性炎症为主,血管网消失),故出现典型症状的缺血性肠炎患者多处于肠镜下表现的急性期。

我们的观察发现,早期明确诊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大多可取得较好的预后,腹痛及便血症状大多可于治疗后72-96小时好转。治疗7-10日后,106例患者中的101例(96.3%)肠镜表现获得了明显好转及治愈。早期禁食、静脉营养、应用广谱抗生素、积极治疗心血管系统原发病、停用血管收缩药(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及应用肛管排气缓解结肠扩张、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持续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监测等治疗后可减少进展为肠梗死的风险。注射用血栓通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对缺血、缺氧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血栓通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伴有血管栓塞的疾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佳。通过我们的观察,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内镜下病变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注射用血塞通对缺血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春燕,谭漫红,李敏.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767-3771.

[2].王锦辉,陈漫湖.慢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419-421.

[3].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写作组.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1:1-6.

[4].徐富星.下消化道内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2.

[5].刘变英,刘谦民.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424-1425.

[6].Park C J,Jang M K,Shin W G,et a1.Can we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colitis among patients with lower abdominal pain? Dis Colon Rectum.2007,50:232-238.

[7].沈峰,范建高.缺血性结肠炎研究现状.胃肠病学,2010,15:764-766.

[8].吕愈伟.缺血性肠病的诊治.中国消化内镜,2008,2:13-18.

[9].陈德仁.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临床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10,19:273-274.

[10].李芳芳.李冬冬.单远等.注射用血栓通临床辅助应用研究进展.中成药 2015,37:618-622.

论文作者:黄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  ;  ;  ;  ;  ;  ;  ;  

注射血栓通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_黄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