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后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义
科学地界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就是要深刻地揭示后勤社会化的本质属性。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学、心理学的范畴,中外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有多种定义。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主体其社会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主体社会的内在本质在于与社会的融合。高校后勤社会化,强调学校的后勤服务应由社会共同承担,学校与社会互相服务,互补短缺,以及生产过程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承认高校后勤服务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后勤服务部门应向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方向发展,从而逐步减少国家对学校的福利性投资。
有鉴于此,我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义为: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依据社会第三产业实体条件,规范高校后勤主体资格、行为,享有社会第三产业的权利、义务,依法承担主体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明晰主体、规范主体行为,最终由社会共同承担高校后勤保障,使高校后勤保障成为完全开放的统一市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这个定义中,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商品属性,蕴含于主体的法律人格之中。此外,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就主体的社会化而言,高校后勤工作由社会共同承担,完全并入统一市场是其终极点。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应遵循的规律
1.教育规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制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必然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受到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制约。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是出精神产品的地方。后勤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应主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高校后勤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从这一点来讲,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应以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的,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社会化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意社会效益,这区别于一般经济活动对经济效益追逐的特点。
2.价值规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诱导。与高校的其它教学、科研管理部门不同的是,高校后勤部门及其职能具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后勤具有管理服务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其经济职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上,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构成相互对立、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后勤来说,违背高等教育规律,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价值规律,其最终结果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从而使价值规律这一纯经济概念,失去为高等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开展第三产业服务的对象和前提;反之,在开展对高校的第三产业服务时,违背价值规律,就无从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反而使高校最终失去服务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受到资源配置、人才需求的双重约束,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上,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对立统一性。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应遵循的原则
1.与高等教育改革,本学校改革相一致的原则。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并不是终极目的,不是为社会化而社会化。正如教育体制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二者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2.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原则。“三服务,两育人”作为我国高校后勤多年来奉行的宗旨,全面地表述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特定主体对后勤物质保障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供给方存在的依据。偏离了这种需求,供给方便不能生存于这一领域,自然也就丧失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本来意义。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运行中那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对高校后勤起着强烈的约束作用。如前所述,诸如价值规律对商品二重性的内在要求,对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对商品交换条件的规范,都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应遵循的。
4.坚持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则。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经营活动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后勤开展广泛的经营活动,是高校后勤迈向彻底社会化的催化剂,它对于高校后勤积蓄经济实力,平稳地与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以依法规范主体资格和主体行为,决定了高校后勤能否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所容纳。目前,高校后勤的改革过程在依法经营的问题上,尚存在大量的问题:譬如,后勤处独立法律人格的有无;对外经营时的法律地位;责任主体、经营权产生的依据,规责原则等。尽管我国现有的民事、经济法律已有规定,但基于高校后勤现存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复杂性,在短期内依法规范仍要做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绝不会迁就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迟缓,只有高校后勤积极主动地依法规范自我,以谋求高校后勤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5.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原则。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求社会化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模式上,发达国家有一套相对成功的经验,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并且由封闭式的后勤向社会化过渡,加之国家的各行各业均处在改革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后勤社会化的因素复杂多样,各高校后勤的现状千姿百态,并无现成统一模式和经验可以仿效。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义中特别强调,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6.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简单说,就是高校后勤与市场经济相对接,或是对市场经济的融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必然会影响后勤社会化的全过程,其中自有良莠之别。我们否认人才属于商品的范畴,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则势必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对于高校这个特殊领域来说,我们有理由认为,后勤社会化的社会效益是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只是手段,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7.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原则。改革是后勤社会化的动力,发展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础,稳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保障,没有改革打破旧的运行机制就说不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不发展高校后勤的自身实力,不积累后勤社会化物质基础,就没有后勤社会化的实现;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是以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做保障的。没有高校后勤的稳定,不仅是高校后勤的改革,甚至高校的整体改革都无法推行。后勤的稳定,直接关系和影响到高校的稳定。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1.国家全面改革的推进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改革的大潮,高校后勤犹如逆水行舟。高校后勤不改,不实行社会化,最终就没有出路,这一观念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社会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容纳高校后勤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社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供求关系的灵活调剂成为可能,使人、财、物的流动渠道畅通,过去那种封闭式的高校后勤逐渐成为不必要,不可能。
2.教育改革的总体框架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教育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高校后勤社会化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要求,从而富有生命力。
3.高校后勤十年来卓有成效的改革,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后勤所进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如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租赁制的尝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些做法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它们为市场意识的培养、权利义务的完善、利益团体的形成、价值规律的体验等后勤社会化的内在要素和条件,创造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储备了社会化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4.师生员工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逐步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对经济往来的意义有了较高层次的理解,那种以往大面积存在的,不花钱或少花钱就是衡量后勤工作好坏的唯一的尺度的心态,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花钱买高层次、高质量的服务需求所取代,对货币的功能和利润的概念趋于认同。
(二)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利因素
1.社会改革和社会服务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制约。社会改革的进程,社会规范的制定,均是以社会的一般矛盾为基础的。然而受制于教育规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有其特殊性,从而形成普遍与特殊的矛盾。在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承担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现“社会化”的目标,尚缺少规划、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特别是缺少法规性的文件。同时,根据高校的办学特点提供的社会服务系统尚不完善,在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还很落后。如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饮食社会化、车队的社会化等等,后勤服务每一方面社会化的推进,都受到社会改革和社会服务发展的自身水平的限制。这也是沿海地区高校后勤改革与内陆地区学校后勤改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本校改革与后勤社会化不同步。在高等学校,后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部门,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角度看,它的经济因素明显,对人、财、物的自主权有着更加迫切的要求,对行政因素的排斥性更强。一旦学校的管理与改革背离后勤社会化运行的自身规律,后勤社会化的举措势必落入指天射鱼的境地。一些学校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研究,决策程序不科学,国有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造成后勤经营成本不清,利润不明,甚至培育出校内的“不正当竞争”环境,不但严重地阻碍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同时也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对后勤社会化的观念,认识上存在差距。应当承认,在我国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这种提法本身即容易使师生员工困惑和误解。一般认为,高校后勤是专门为高校提供福利性、供给制后勤服务而设立的,谈何社会化?如果高校后勤完全由社会承担,谈何高校后勤?这里除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外,与忽略了社会化的过程性,将社会化理解为一个静态的结果有着密切联系。一部分师生员工认为,既然高校后勤要实行社会化,学校就应立即停止对后勤的一切投入。这就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增大了它的复杂性,甚至激发了对社会化的抵触情绪。
4.师生员工在后勤社会化推进的过程中,经济承受能力不足。在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中,最为复杂的,是价值的定量分析及经济往来的主体不明问题。
5.高校后勤自身在推进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准备不足。
四、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和措施
(一)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总体目标,是争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随着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打破部门分割,使高校后勤并入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最终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由社会共同承担。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总体目标,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应当是:根据各高校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企业化的后勤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对外经营,在体制、运行机制、对外经营渠道等方面创造较完备的、与城市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啮合的条件。
(二)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措施
1.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把后勤“社会化”作为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相应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高校与地方各级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政策衔接与配套的协调工作,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有序地发展,同时,应在全社会和高校中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宣传、讨论,统一认识,全面科学地理解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2.各高校的领导和后勤干部职工,应积极深化后勤的改革,从实质性问题入手,抓住主要矛盾,分类指导,配套进行。当前后勤改革的重点应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体制改革。改革管理体制是实现社会化的保证,必须逐步实现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使后勤服务由行政型向真正的企业过渡。(2)机制转换。打破现行的行政运行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投入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实现后勤劳务人员的社会化、工资企业化,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实行服务商品化。
3.积极发展后勤产业,以规范实体的运行模式和机制辐射后勤。由封闭的单向服务,转向以校内服务为主,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依据高校优势,逐步创办后勤实体。积累后勤社会化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通过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既懂高校办事规律,又精通市场规律的开拓型后勤经营管理人才。
4.积极稳妥地兴办高校后勤服务联合体。联合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分利用高校相对集中的有利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在用车、住宅、供暖、医疗、饮食、学生住宿等方面,建立大学社区服务的联合体。第二类是学校与社会服务系统联合建立服务机构,实现服务职能。学校的后勤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的某些特殊服务需求,高校后勤自身无力单独承受,而社会服务部门往往又不熟悉高校的办事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高校与社会兴办联合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