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龙 邹友敏 吴雷 李林峰 徐如恩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重庆 408099)
【摘要】徐氏疗胃膏药是松屏公传下的有效外贴方剂。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又丰富了一些内容。现将我们的具体应用、心得体会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关键词】徐氏;疗胃膏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307-02
徐氏疗胃膏药是清朝同治年间,重庆府涪州五龙县的民间儒医徐松屏首创的。徐氏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根据《理瀹骈文》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的原则,将参苓白术散[2]合越鞠丸[3]进行加减,制成外贴疗胃膏药。用之多效,代传不绝,至徐爱龙等已是第四代传人。由于老式膏药的基质需要黄丹、铅粉,现已禁销,乃改用蜂蜜、蜂蜡、黄明胶等作基质,处方药物不变,制成新型疗胃膏药[4](制法见另文)。在临床应用时,经过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气滞、痰湿内阻、寒热互结、饮食积滞等证型。然后选贴相应的穴位,并在膏药中掺上相应的药粉。以使药力直达病所,针对性更强,疗效更高。兹举数例如下,以就正于读者。
1.脾胃虚弱
王某,女,38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胃脘胀痛半年余。电子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胃炎伴糜烂。胃窦:粘膜放射状充血糜烂。经多方治疗未愈。现症:胃痛时作,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饭后腹胀,形体偏瘦,嗳气时作,食欲较差,畏寒肢冷,素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兼症头昏,心悸,健忘,骶痛,咳嗽痰粘,梦中流涎,月经紫块。中医诊断:胃痞。西医诊断:反流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治疗:选穴贴膏,取调理中焦,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的中脘;补益脾胃,和肠化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足三里(右);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的脾俞(右)。每张膏药掺药粉两种:健脾粉(人参、茯苓、法夏曲、陈皮组成),愈糜粉(连翘、白及、虎杖组成)。7天后换药,贴穴:取健脾化湿,降逆止呕,疏肝宁神的上脘;足三里(左)、脾俞(左);掺药粉同前。2017年11月29日复诊:胃胀、胃痛均减。选穴贴膏:取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下脘;调理气机,宣肺降逆,宽胸化痰的膻中;调中和胃,化湿消滞的胃俞。掺药同前。上述穴位,轮番取穴贴药、掺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治一月,胃胀消除,其他主症消失,兼症减轻,临床治愈。再嘱饮食调养,忌食麻辣炙煿,以防复发。
2.胃阴不足
刘某某,女,46岁,2017年11月29日初诊。胃脘痞满隐痛4月余。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胃体:大弯侧见胆汁潴留。经治未愈。现症:胃脘痞满,时轻时重,甚时胃脘灼痛,口干舌燥,有时泛酸,大便干、难,舌瘦色红,苔薄黄略腻,脉细数。兼症:夏季怕热,冬季怕冷。遇热易发皮肤瘙痒,严重时起亮泡,移时消退。中医诊断:胃痞。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胃阴不足。因病人曾患瘾诊,告诉不宜贴膏药。病人固请,要求一试。遂先开一剂中药:当归六黄汤加白鲜皮、地肤子、防风、乌梅、甘草。水煎,分5次服,1日3次。2日后,来贴膏治胃痞。选穴:中脘,胃俞(右)配以健脾胃,助运化,通经络,调气血的三阴交(右)。掺药粉:养胃阴(北沙参、玉竹、麦冬、生地)、清湿热(黄连、黄芩、法夏曲)。七天后复诊,未见皮肤瘙痒。乃继续贴膏治疗,选穴:胃俞(左)、三阴交(左)、配以泻肝胆,清湿热,宽胸膈,和脾胃的胆俞。至12月11日复诊:胃痞消,其他各症均减,皮肤瘙痒未发,乃放胆贴膏治疗,将上、中、下脘,足三里、胃俞、胆俞、三阴交等穴交替选用,每次贴三个穴位,七日一换,至2018年1月15日诸症全消,宣告痊愈。
3.肝胃气滞
彭某某,女,27岁。2018年1月28日初诊。胃脘胀痛一年余,多方治疗未愈。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胃体:大弯侧见胆汁潴留。现症:脘腹痞塞满闷,有时嗳气、泛酸,两胁窜痛,心烦太息因情志因素而症显,舌红苔薄白,脉弦。兼症月经量少,经期小腹痛、腰痛。中医诊断:胃痞。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肝胃气滞。治法:选穴贴膏:中脘,胃俞(右),足三里(右)。掺药粉:和肝胃(柴胡、香附、白芍、川芎),灭HP(黄连、黄芩、蒲公英)。七天后换贴:上脘、胃俞(左)、足三里(左)。2017年2月3日复诊。脘痞、嗳气、泛酸、胁痛均减。继续贴膏治疗。每次贴3至4个穴位,一周换一次,从上、中脘、章门、胃俞、足三里、膻中、天突、肝俞、三阴交等穴位中选用。并嘱其对身体前面的穴位中心(也是所贴膏的中心)进行点揉,每次36下,每日1~2次,以促进药力透达,也可缓解忧虑。连续治疗两月,胃痞、嗳酸、胁痛等消失,属胃痞痊愈。但经行小腹痛、腰痛仍在,劝其另服中药或西药以治疗妇科病。
4.体会
(1)徐氏疗胃新型膏药,经过选穴、掺药确能起到辨证施治的作用。(2)对个别兼有夏季易发瘾疹的胃痞患者,也可在冬季、先服1~2剂脱敏的中药后,再试贴疗胃膏药,亦有收效的实例。(3)本膏药为中焦而设,对下焦病(如月经病)似难兼治。(4)辅以点揉贴膏中心,可增加透穴通经直达病所的作用。(5)原方中的麝香、冰片,我们没有加进药肉里,而是列入掺药粉,对年轻的女患者,只贴膏药,不掺麝冰药粉,扩大了使用范围。(6)《脾胃论》有随时加药法,我们也作了效仿,在掺药中体现:春加青皮、柴胡,夏加黄柏、黄连,秋加槟榔、白豆蔻,冬加吴茱萸、肉桂。(7)新型疗胃膏药虽植根于古代,但在炼制、应用等方面还有改进、发展的余地,我们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清·吴师机撰.理瀹骈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1.4.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1.
109.
[3]元·朱震亨撰.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83.
[4]张奇文主编.中国膏敷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4.2.
论文作者:徐爱龙,邹友敏,吴雷,李林峰,徐如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膏药论文; 药粉论文; 脾胃论文; 穴位论文; 胆汁论文; 三里论文; 中医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