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医院 陕西 商洛 711500)
【摘要】目的:分析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丘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以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丘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通过抽签的形式,平均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组,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手术各项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比血肿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并发症情况,治疗组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丘脑高血压脑出血,联合立体定向与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立体定向;显微手术;丘脑;高血压脑出血;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228-02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类型包括丘脑高血压脑出血、内囊出血等,出血后,易进入脑室,引起急性脑积水,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丘脑高血压脑出血,传统开颅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预后效果差。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促使下,微创手术操作日渐成熟,并在疾病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创伤小,而且疗效佳,大大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1]。基于此,为分析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丘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预后,本文笔者以80例丘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经不同术式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丘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象,通过抽签的形式,平均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40~73岁为年龄区间,(54.9±10.63)岁为平均年龄。治疗组,25例男性和15例女性,43~75岁为年龄区间,(55.3±10.04)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40例患者,27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与侧脑室外引流术,11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2)治疗组: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选择进颅点时,应避开重要血管与功能区,且靠近血肿位置。例如,经由顶间沟,到达侧脑室三角区域,于穹窿外侧,通过丘脑枕部,进入后,清除血肿,防止损伤内囊,且将脑室内血肿清除干净。在钻孔的基础上,经缝合后,送至CT室,将立体定向仪安装妥当,以血肿中心靶点与钻孔部位坐标为准,计算两点间直线角度与穿刺距离。待角度及附加装置角度确定后,以穿刺针经过的层面为准,计算两点坐标,并计算两点连线与手术靶点平面的交点,此交点坐标若与血肿靶点存在差距,称之为误差。误差偏大,则需对穿刺针角度进行调整,修正后,方可穿刺。成功穿刺后,慢慢放出血液,以防引起新的出血现象。穿刺针抽出后,将定向仪拆掉,送回至手术室,以穿刺点为准,进行小骨瓣开颅,基于显微镜的作用下,经由针道,深入至血肿腔,将血肿清除干净,并进行止血处理。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脑细胞保护剂、20%甘露醇脱水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同时,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情况,另外,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χ2)检查,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手术各项指标
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治疗组为(59.2 ±15.83)min、(104.9±23.62)ml、(10.4±2.17)d,对照组为(115.6±21.64)min、(189.3±25.29)ml、(18.3±2.56)d,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303,t2=15.425,t3=14.889,P<0.05)。
2.2 血肿情况
术前,对比血肿评分,治疗组为(29.4±9.62),对照组为(30.6±1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5,P=0.586)。术后1个月,治疗组血肿评分为(1.5±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1.97),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19,P=0.000)。
2.3 并发症情况
治疗组,40例患者中,3例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7.5%,对照组,40例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4例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0%,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87,P=0.010)。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50~70岁年龄段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血压上升是引起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因素,常于活动、情绪激动状态下发病。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几分钟或数小时内,便可达到峰值,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伴随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2]。其中,丘脑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丘脑部位深,手术操作难度大,易损伤组织,对技术要求较高。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且易诱发并发症,不适宜于丘脑高血压脑出血[3]。
立体定向,指借助影像定位,配合定位仪引导,将显微器械置入脑特定靶点中,例如,微电极、穿刺针等,对血肿面积进行计算,准确找到中心靶点,留取相应的组织标本,分析清除病灶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效率。在影像学与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立体定向技术不断完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显微手术,是一种借助显微镜,实施操作的手术方式。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手术精准度高,可有效清除血肿,快速止血,术中,在准确掌握血肿部位的同时,借助显微镜,留下一条小的通道,便可到达血肿腔,减少对脑部的损伤,改善预后效果[4]。本次研究中,以80例丘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组,则联合立体定向与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对比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术后血肿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丘脑高血压脑出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丘脑高血压脑出血,联合立体定向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毅钊,钟志坚.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6,(1):12-15.
[2]曾海燕.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144-147.
[3]杨彬,王亮,李罡.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1):117-119.
[4]黄旅黔,龚明,王忠安.立体定向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丘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8):815-818.
论文作者:王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血肿论文; 丘脑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