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上台以来的台湾经济脉相及前景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陈水扁论文,透视论文,前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陈水扁执政二年来台湾经济扫描
民进党上台两年来,台湾政治生态严重恶化,乱象丛生。由于台湾当局以意识形态挂帅,始终抵制“一个中国”原则,顽固推行“台独”路线,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加上民进党当局施政能力低下,财经政策失序,致使两年来台湾经济一路下滑,2001年更是有多项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新低。
1、经济增长率陷入历史低谷。2000年5月民进党上台,时值台湾经济从1998年的谷底转入上升通道,借2000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处于上升惯性中,第三季度台湾经济增长率仍达6.73个百分点,而到了第四季就猛跌至3.82%,此后,跌势一发难以遏制。2001年除第一季度为微弱正增长外,其余三个季度均为负增长,以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负1.91%,成为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估计2002年上半年经济成长率也仅能达到1%左右(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
2、进出口双双下挫,国际市场空间日益狭窄。2000年台湾对外贸易,从总体上看,业绩不俗,全年出口增长21.98%,进口增长26.49%,从第四季度开始出现较大滑坡。2001年各季均呈负增长,尤以第三季度为最,出口下降28.64%,进口下降34.06%,以致于全年进出口双双创下历史最大降幅,其中进口衰退22%,出口衰退16.87%。进入2002年,首季进出口估计在-4%,第二季仍走不出负增长的阴影(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
3、民间消费疲软。与经济衰势相对应,两年来,台湾民间消费也是一路风霜雪雨。民进党上台前的2000年第一季度台湾民间消费曾高达8.36%的水平,上台后的第三季度即下滑至5.23%,第四季度为3.89%。由于2000上半年民间消费呈现出较高的水平,故全年仍有6.03%的业绩,而到了2001年,在经济红灯闪烁的背景下,民间消费疲软态势愈发不可遏制,导致全年民间消费增长仅为1.42%,比上年减少了5.61个百分点,也创下历史新低。2002年上半年台湾民间消费基本维持在2001年的基准上(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
4、失业大军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失业率虽然比80~90年代中有所上升,但基本上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2000年上半年约为2.81%,民进党执政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失业率就突破3%。第三季度为3.11%,此后随着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一路攀高,2001年四个季度分别为3.66%、4.23%、5.12%和5.28%。全年失业率高达4.57%。2002年第一季度失业率仍然在5.13%的高水平上(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两年内台湾失业人口增加了23.7万人,受失业波及的家庭人口达115万多人,而且在失业人口中,过半是25~44岁的青壮年。台湾“经建会”估计,在低收人家庭中,可能有50万个未成年子女因此而缴不起学费(注:周慧如:《50万失业大军扁政府大考验》,台湾《中国时报》2002年4月8日。)。更令台湾民众心忧的是,隐性失业对他们的威胁。因为在这两年中,有许多失业者暂时进入所谓“调剂性行业”中,如开计程车、摆摊贩、卖餐饮等,并且随着失业率的提高,进入这些行业的人已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不稳定,随时都面临着再次失业的危险。
二、两年来台湾经济衰退成因分析
二年来,台湾经济衰退既有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以下内因:
(一)信心危机导致了投资不振,财富缩水。
民进党上台后,由于欠缺专业素养,施政能力低下,行政效率不彰,导致政经脉相紊乱,政经事件层出不穷,先后发生了“八掌溪事件”、“唐飞辞职”、“核四停建”风波、“劳动工时”改革等事件,“立法院”又通过缩短劳工工时案,使业者感到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民进党还以税收公平为由,向高科技技术人员征收分工所得税,引发了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不满等等。所有这些,导致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执政能力产生疑虑,也使台湾厂商无所适从,失去投资信心。
随着岛内“信心危机”的日益加剧,台湾民众对未来的期许不断下降,大多数人感到生活的压力和痛苦,从而产生出恐怕是台湾独有的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反映民众心理的一个指标——民生痛苦指数。据台湾报刊报道,2000年台湾民生痛苦指数为4%,(指消费物价上涨率加上失业率,主要用以反映当前民生需求及劳动市场供需情势,民生指数越高,表示物价、失业率越高,人民生活愈感痛苦)。在此情形下,2001年台湾全年投资衰退了近三成,创下10年来的新低纪录。实际上从民进党上台的2000年第四季度起,台湾民间投资即出现负增长,2001年全年岛内投资比上年减少17.8%,创下10年来的新低纪录。其中民间投资下跌24.28%,尤以第三、四季度分别下跌37.56%和31.74%,显示台湾民众对未来的惶恐。2002年以来虽然当局及公营事业加大投资力度,但民间投资信心仍未止跌回稳,第一季度仍下降5.01个百分点,预计第二季度为负2.5%(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
台湾民众信心危机导致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股指一路狂泄。90年代中以来,台湾股价指数逐步攀升,至1999年底均在7000点以上,陈水扁当局上台后,台湾股指就一泄千里,2001年9月份股指曾一度跌破10年线。目前仍在5700点左右徘徊(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
(二)政治意识膨胀,产业环境恶化。
民进党上台后,一方面以意识形态挂帅,统领经济;另一方面,在经济施政方面,方向不明,目标混乱,政策失误,各种问题包括金融坏账、财政赤字、产业转型及两岸经贸问题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导致产业发展环境严重恶化。
1、以政治干扰经济。民进党上台以来,奉行的是政治(“台独”)第一、经济第二的方针,政治力日益渗透于经济活动的的各个层面。如高铁BOT案、公营事业经营、基金运用、金融机构整并,乃至两岸“三通”等政策议题,处处受到政治干扰,使投资环境大不如前,不仅挫伤了岛内投资者的积极性,使许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两年内共有7.39万家公司倒闭(注:许金龙等:《台湾竞争力整体趋势向下虽止跌未爬升》,台湾《联合报》2002年5月19日。)。台湾“经济部”开发的近千公顷工业用地,连续7个月未售出任何土地,部分工业区土地市价滑落近六成,也仍然乏人问津。同时也使外商投资台湾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2、金融财经问题积重难返。近年来,台湾金融体质恶化和金融机构坏账比率偏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早在李登辉执政的最后3年,台湾财政已出现严重赤字,陈水扁上台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挂帅,财经政策失序而且多变,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以致债务负担过重,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2001年9月份财政赤字曾高达6025.4亿元新台币(注:台湾《国民经济支向统计季报》2001:11和2002:2及台湾《统计月报》2002:3。)。金融机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银行逾放率比率居高不下。2002年首季,在经济和股市开始出现微弱曙光时,1月份台湾七大行库逾放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3、产业政策抽象化、空洞化以及政策的不确定。陈水扁上台后,责令有关方面制定了《绿色矽岛发展构想》,罗列了多达26个发展目标。由于目标多而分散,又无具体的指标要求,而变得毫无目标可言,使“构想”至今仍然是空纸一文,停留在口号上。这期间台湾鉴于电脑代工逐步没落,又提出了要把台湾发展成为手机代工王国的勃勃野心,结果该计划执行不到一年便寿终正寝。台湾业内人士认为,台湾当局产业发展政策最大的失策是经济战略上方向不明和政策上的抽象化、空洞化及不确定性,夸大不实,致使台湾在近两年国际经济一度复苏中失去了不少商机,而更糟糕的是,当局对此并无足够的认识,还自认为创意十足,这就难免险象环生,以致整体经济竞争力走向衰退。著名的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对4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竞争力排序中,2000年台湾排名第20位,2002年则退居到第24名(注:许金龙等:《台湾竞争力整体趋势向下虽止跌未爬升》,台湾《联合报》2002年5月19日。)。
三、未来台湾经济走势展望
2002年5月,台湾推出“六年发展重点计划”,计划提出了在未来6年内,当局与民间投资2.635万亿元新台币,创造70万个新就业机会,失业率降到4%以下,经济增长率达到5%以上,至少15项产品或技术居世界第一等七大目标(注:台湾《民生报》2002年5月9日。)。该“计划”以期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把台湾经济拉出谷底。但是未来台湾的经济能否如陈水扁之愿?从目前各种因素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际经贸环境严峻,将继续制约台湾经济增长。
一方面,世界经济,尤其是美日经济复苏迟缓,使台湾经济的复苏不容乐观。
台湾是一个外向度很高的经济体,出口值占GDP的50%以上。经济盛衰与国际经济,尤其是美日经济枯荣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是台湾主要出口国。美国经济从2001初增长趋缓,美国采取了低利率、低能源价格和减税政策等措施,年底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强劲反弹,使台湾经济也曾为之一振过。但是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短期内美国经济强力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一是"9·11"事件后,小布什宣布对恐怖主义进行持久战争,同时不断扩大反恐区域,美国旅游业、航空业、银行业等进一步大衰退,裁员减薪风潮迄今未停止,2002年3月份失业率持续升到5.7%(注:台湾《工商时报》2002年4月8日社论。);二是强力支撑美国经济成长的民间消费支出,在"9·11"事件,以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短期内很难有上好表现,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复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三是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一度拉动美国经济成长的资讯电子产业景气依然疲软;四是美元对日元、欧元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削弱;五是安然公司破产案的影响正在逐渐发酵,对美国股市造成的冲击短期内不会消退;此外,还有最近中东局势紧张,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这些不利因素都使美国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再看日本。日本已有10年的经济不景气记录,虽然当政者声称要进行经济改革,但目前仍没有改善的迹象,小泉政权迄今仍然面临着政经两方面的双重压力。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势不佳,国际知名的沃顿计量经济预报研究所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1.4%,比2000年衰退不少,2002年仅能维持在2%左右(注:张丽芳:《2000年台湾经济回顾与评估》,《亚太经济》2002:1。),比2001年好不了多少。这对台湾经济增长不能没有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对台湾经济复苏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必然反映。经济情况不好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如美国最近启动的“二0一贸易救济条款”,针对主要进口纲品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及加征6%至30%的惩罚性关税(注:台湾《工商时报》2002年4月8日社论。),对世界经济复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台湾也难避其祸。2002年5月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新的农业法案,要大幅增加对农业的补贴。这意味着在今后10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拨款将增加到1800亿美元,比现在增加了735亿,其中对农业的补贴将比目前提高70%,补贴的对象也从以前的谷物和棉花生产农场增加到畜牧农场、水果和蔬菜生产业主(注:《海峡都市报》2002年5月4日A5版。)。这对台湾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市场也将造成相当的威胁。
(二)两岸关系短期内难以突破僵局,而台湾民众信心和痛苦指数短期内也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
虽然陈水扁口头上推行“积极开放,有效
管理”的两岸经贸政策,但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陈水扁当局有接受“九二共识”的意愿和实质性行动。两岸关系得不到解决,台湾民众的痛苦指数就不会下降,投资意愿也不会提高。这是因为,大多数台湾厂商认为大陆加入WTO后,将成为全世界工业产品最大的制造中心,亚洲各国的制造业也必然会逐渐移往大陆,未来台湾资讯、半导体、石化等关键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与大陆进行有效率的分工与合作,才能提高竞争力,而如何加强两岸制造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两岸政治僵局的破解。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将使台湾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产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
近两年是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台湾未来的经济前途,因为台湾现在面临的不是短期的景气循环问题,而且要面临更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从高科技发展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两个层次看,台湾都面临很大的瓶颈。
在高科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80年代以来,台湾开始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十大新兴工业”等,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有10多项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高科技的产业结构中,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难题。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是:(1)基础研究弱,产品跟进模仿强。因此,虽然代工能力强,但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低;(2)高科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电子资讯产业强(占8成),其他产业弱。台湾加入WTO后,高科技所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将越来越少,以及受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的制约,今后仿制他人产品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高科技产业发展外在条件的变化和内部环境的弱化都使结构调整面临巨大压力。虽然台湾当局也想采取一些改善高科技投资环境的措施,如台“财政部”决定取消重复课税,以吸引台资回流,但一方面政策效应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高科技环境的改善并不只是单项因素的作用,因此高科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的挑战还很大。
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是困难重重。这些年来,台湾把资源集中在电子、生物科技等高科技方面,而忽视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今年台湾开始面对加入WTO后岛外产品涌入台湾市场的强力竞争,使传统产业的复苏更加艰难。同时又面临着大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压力。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台湾整体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传统产业的产业关联效果和创造的就业机会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是至关重要的。著名的欧肯法则表明:失业率每升高一个百分点,就会使经济成长下降两个百分点(注:于国钦:《产业结构转型台湾又站在历史转折点》,台湾《工商时报》2002年4月8日。)。但在这方面,台湾当局显然走进了误区。以至到现在,民间投资依然低迷不振,尤其制造业没有任何起色。而台湾当局至今对产业结构调整仍苦于顾此失彼,缺乏一套前瞻性的经济战略和务实有效的产业调整方案。
(四)台湾厂商加速对外投资,尤其是加速对大陆投资已成定势。
两年来,在台湾经济不景气,投资环境不断恶化情况下,台湾产业加速了对外投资步伐。在向外转移的产业中,出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外移产业由劳力密集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蔓延;二是外移产业加速对大陆的投资。尽管台湾当局竭力阻挡台湾经济“大陆化”,但两年间向“经济部”申请赴大陆投资金额高达54亿美元(注:许金龙等:《台湾竞争力整体趋势向下虽止跌未爬升》,台湾《联合报》2002年5月19日。),这一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这不仅是因为大陆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大背景下,经济一枝独秀,而且大陆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撑,这在近两年的台湾经济盛衰中已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如2001年两岸贸易额已达到240亿美元,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输往大陆的货品总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3%(美国为21%)。尤其令台商感到大陆市场之可贵的是,台湾是在出口大幅度衰退的情况下,对大陆的出口却表现为正增长,这对台湾经济成长是一个有力的支撑。据台湾“经济部”对对外投资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来台湾厂商如要增加投资,有62.34%的厂商会选择大陆,只有11.15%的厂商选择台湾,其余的依存分别选择东南亚、美国、欧盟、日韩和中南美洲(注:曹逸雯:《台资企业登陆聚焦》,台湾《中央日报》2002年2月25日。)。台湾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及其长子最近积极大张旗鼓地进行一项“吸金”计划,准备募资50亿元新台币,到大陆投资。从3月到6月,通过公开的方式,以3000美元为一股,招募10万人,作为共同赴大陆投资的创业基金(注:顾声虹:《陈履安计划“吸金”50亿西进大陆》,台湾《今周刊》4月8日版。)。台湾一家报社的调查表明,目前大陆已成为台商最希望投资的地区。这是因为(1)随着大陆经济的稳定发展,未来台湾经济的复苏和商机在大陆,大陆市场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这已成为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2)现在越来越多的台商在大陆经营状况越来越好,还有一些台商投资大陆收益已超过在台收益。如2001年,华新丽华(电缆业)在大陆厂的获利是台湾母厂的9倍;远东纺织在台湾的母厂亏损2.8亿元,在大陆却获利8亿元;旺旺集团近九成营业额收入来自大陆厂。这种示范效应对台商吸引力很大;(3)大陆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一是大陆劳动力成本比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二是大陆劳工素质提高很快;三是近年来大陆基础设施有显著改善。因此,无论台湾当局如何阻拦,台湾厂商对大陆投资步伐加快,已是必然。
(五)投资台湾的侨外资将逐步减少。
近两年来,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唯大陆经济一枝独秀,经济增长率都在7~8%左右,因此,国际资本都在看好大陆的投资环境和广阔市场,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资本正加速流向大陆。在此情形下,即使准备到台湾投资的侨外商都会考虑是否有利拓展大陆市场,如果到台湾投资,限制了到大陆市场的发展,他们就会改变初衷,转投其他地区。如国际最大的快递公司之一,美商联合包裹公司(UPS)原来准备在台湾建立转运中心,因为台湾与大陆无法直航,现在已经决定启用菲律宾的克拉克转运中心,以争取大陆市场。跨国公司抢占大陆市场的事例更是不胜玫举。如德国大众汽车、IBM、德国西门子、美国英特尔、芬兰诺基亚等,有的在大陆不断增资,有的甚至把总部迁入大陆 。在大陆强力吸引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台湾的侨外资投资将会越来越少。
此外,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不仅影响民众生活质量,也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这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利空。
综合以上各因素,台湾经济短期内很难走出低谷,如果上述因素没有太大变化,台湾经济还可能会创出新的历史新低。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出现暂时的回弹。总的来看,台湾经济走出谷低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