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与改善消费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 (2000)05—0094—03
自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已经从几年前的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转向市场需求制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净出口需求受到制约,因而扩大内需便成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一
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比较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即使扩大投资需求,引起消费基金40%左右的增加,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也会部分抵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见,从理论上讲,扩大投资并进而启动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点也可以从最近几年的实践中得到证明,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中,消费在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年均占到60%以上。198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8%,投资占2.2%,净出口占1.7%,消费占4.9 %。 因此, 1999年我国继续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但政府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有限,否则会加重财政的压力。由此看来,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能刺激消费需求。
为此,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从1996年以来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发展消费信贷,尤其是汽车消费信贷与住房消费信贷,征收利息税等等。然而,居民消费需求并没有如期启动。1998年居民储蓄增幅大大高于消费增幅, 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 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5亿元,比上年增长0.8%,增幅比上年下降了4.3%, 居民储蓄年末存款余额为53407.5亿元,增长17.1%, 相当于消费品市场零售增幅的2.5倍,最近七年来是最高的。可见, 国家采取的种种刺激消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除了收入等因素以外,与消费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此,刺激消费必须与改善消费环境结合起来。
二
人们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消费环境会推动、促进消费的增长,不良的消费环境会制约消费的增长。
所谓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心理的、文化的、政策的、设施方面的环境等,或者说软环境和硬环境。所谓软环境是制度的即消费体制方面,消费者心理的、文化的、政府的消费政策等,硬环境是指消费的物质条件即主要指消费的基础设施。
从软环境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传统文化,政府的消费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扩大与增长。
我们知道,人们的消费活动从来就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人们为什么要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什么时候消费,以什么方式消费,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这就是说,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受消费者心理因素影响的。由于消费者首先是一个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的活生生的人,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就必然引起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从而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消费时,就不能不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我国消费需求曾不断增加,排浪式发展,一个消费热点接着一个消费热点,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为什么最近以来,消费却难以启动呢?我们认为这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来我们对政府体制、教育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养老、医疗、住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由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加之最近以来对下岗、分流的过分宣传,使社会上众多成员产生了不安全感,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前途末卜,工人害怕失业、下岗,干部害怕分流,大学生害怕找不到工作,已经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老年人耽心养老、医疗改革,没有钱看病,生活无着落,甚至在广大居民心理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改革就是叫人们自己多掏腰包。这几年来,尽管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但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人们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降低了,对未来所获的预期收入也降低了,从而使这种心理预期极大地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为了防范于末然,即使银行降低利率,也要节省开支,增加储蓄,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仅靠降低利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难以奏效的。
文化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解放前,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生活。解放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大家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这样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在一般居民中对靠消费信贷来买汽车、买房子是不习惯的,认为这是寅吃卯粮,人们对借债度日是记忆犹新的。这种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消费观念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是严重冲突的,需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文化。可是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后,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价值观念、消费道德准则和消费者行为规范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和小生产者的年代,这种传统的消费文化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背道而驰的。
消费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本国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趋势而制定和实施的,引导和调控社会居民消费的行为准则和具体方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消费的不同阶段,消费政策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限制消费的政策,那时,出于物资的短缺和经济工作“左”的指导思想,社会对广大人民生活即消费问题是不重视的。人们群众的消费行为被定义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的初期,为解决历史上的“消费欠帐”问题,我国曾一度实行向消费倾斜的总政策(那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调),八十年代中后期,为防止消费基金膨胀和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实行了限制消费的政策,这之后,市场出现疲软,我国又曾提出过鼓励消费的政策,笔者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段时期(经济过热)报纸杂志宣传应当节俭,省下钱多买些生产资料(农村),以后经济过冷,市场疲软时,我们的报纸又宣传、鼓励、动员居民购买电视机,说买一台电视机,看亚运会是值得的(当时我国正举办亚运会)。这一反一复说明,我国没有一个根据经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的消费总政策。九三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后,虽然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在很多领域,很多方面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和作法至今没有清理。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并末随着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的大政策及时调整和清理,对待娱乐行业的消费政策也不明确,目前某些正常的娱乐行业萎缩下去,健身、健美运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教育消费,长期以来也采取限制的政策。虽然在众多专家的呼吁下,九九年招生有所扩大,但仍然没有把教育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广大居民的教育消费仍然受到限制。因此,为了刺激与推动消费的增长,必须有一个刺激消费的总体的稳定的政策。
消费的软环境还包括消费的法律环境等。市场经济从它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来说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消费者基本权利的保护,消费者拥有的消费品的财产权利的不可侵犯等,都是目前立法、执法的薄弱环节,何况,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市场权力的相对弱小,也迫切要求有一个崇尚消费,鼓励消费的法律环境。
硬环境,主要是指消费的物资环境,消费是要有一定条件的,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设施。生产要正常进行,需要一定的条件或设施,这点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任何消费也象生产一样,要有一定的条件与设施,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消费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设施,消费条件的完善与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消费设施条件,就无法消费。例如,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仍是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很多消费都是在家庭内进行的,这样家庭消费就需要一定的空间,没有一定的住房面积,也就是住房面积太小,你即使有钱买一套厨房设备(象洗碗机、消毒柜、冰箱、微波炉等)和洗漱设备,也会因为空间太小而无法使用。笔者访问过很多家庭,他们很需要购买一套厨房设备,但因厨房面积太小而无法消费。可见,消费设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地受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城镇住宅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使空调器等家用电器普及进程受阻;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使汽车需求受到制约;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据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的蔡俊调查(见“启动农村市场的思考”,《经济学动态》99年第10期):目前绵阳市尚有2%的农民用不上电,2.5%的村、乡不能接收电视,65%以上的村、乡不通电话,个别地方人畜饮水还十分困难。我国地域宽广,象绵阳市这样的村、乡,可能还不少,这种情况必然严重地制约农民的消费。
三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广大居民扩大消费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启动消费需求,除了增加收入,刺激消费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消费心理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心理预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为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形成良好乐观的心理预期,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覆盖面更广泛,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减少下岗、分流的过分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改革是为了提高效率,效率提高了,生产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对人民群众是有盖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以推动消费的增长。
第二,扬弃传统的消费文化,营造良好的消费文化环境。
消费文化虽说是胎生于人类的消费实践,受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一经形成,它对消费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为了促进消费的增长,必须扬弃传统的消费文化,营造良好的消费文化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吃好,穿好”的温饱型消费,消费的内容局限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注重物质消费,忽略了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的是以节俭为美德的消费文化,传统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上要求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知足常乐”等,这些消费观念与消费文化在以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供给约束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变化,商品供给相对丰富,人们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需求约束已经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上述传统观念,大力推广新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培育消费热点,树立消费有益于国家、社会,有利于财富生产的思想。
第三,克服消费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的消费制度环境。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会越来越高,消费选择范围和权利应该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应全面清理传统体制下抑制消费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从全面长期考虑,规划一个总体的消费政策,加快消费方面的立法步伐,并严格执法。也就是说,要改变以前消费众多的行政约束,积极树立起消费者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预算约束,维护消费者的主权,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制度环境。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消费设施环境。
由于消费设施环境差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为了推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的增长,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设施环境:(1)大力发展住房业。 住宅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住房的发展不仅可以启动许多相关产业,而且可以为家庭消费、乃至推动整个消费的增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消费热点;(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为“行”的消费提供条件;(3)大力发展水利、电力设施。水利、电力设施的落后,特别是在农村,已经成了严重制约城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水利、电力设施,必将对居民消费起着促进作用;(4)大力发展公共文化设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要“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历史纪念馆等公益事业单位应给予经费保证”。“在城市建设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设施……”。我国文化基础设施一直落后,它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仅不利于启动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加强精神文明设施的建设。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良好的消费设施将会有力地促进消费,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收稿日期:2000—05—06